薩沙歷史上的今天。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八股文在古代是不是先進考試製度?1905年12月6日:清政府設立學部,科舉制度結束。
八股文是古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準確說是明清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
今天我們攻擊八股文,其實八股文在古代有它的合理性。
它也是逐步演化而來的結果,並不是某個皇帝拍腦袋想出來的東西。
最初的科舉考試,多采用各種議論文甚至詩歌。
議論文和詩歌的好壞,很難有什麼準確的評價標準。
同一篇議論文,有的考官會覺得非常精妙,有的考官則認為一塌糊塗。
這是因為議論文並沒有固定的格式,也沒有固定的思維,更沒有固定的引用書籍。
任何人可以天馬行空地去寫,寫出的文章可能千奇百怪,體現了個人不同的思想。
這就決定了,議論文無論是寫作還是評判,都具有不小的難度。
如果說以講道理為主的議論文尚且如此,詩歌就更為主觀了。
一個考官可能極其喜歡這首詩,認為它是文采飛揚的極品,另一個考官則認為這是平平無奇的垃圾。
說來說去,這些文體對於考官來說,問題都不小:一是考官閱卷難度很大,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二是對於考官有極高的水平,一定要知識非常淵博才能勝任;二是評價標準不一,為作弊和開後門留下餘地。
如果一篇文章,可以存在完全不同的評價結論,開後門也就更為輕鬆了,對大部分底層考生不公平
從北宋開始,王安石廢詩賦取經義,將科舉考試縮小到儒家經典的範圍內,大大緩解了這些問題。
不過,北宋時期的科舉還是採用散文形式,形式多種多樣,閱卷難度還是比較大的。
從南宋開始,科舉考試對文體就有所約束,不能天馬行空地隨便去寫,有一些固定的格式:“有定格律,首有破題,破題之下有接題”,然後有小講、大講、餘意、結尾等固定段落,“篇篇按此次序,其文多拘於偶對,大抵冗長繁複,可厭”。
這樣一來,閱卷的難度就大大降低了。
宋代滅亡以後,蒙古人一度廢除科舉考試。
恢復以後,元代的科舉考試時間也不長,前後只有16次。
元代的考試又有所發展,將考試內容嚴格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
這樣一來,對於考官的要求也降低,不需要極為淵博,樣樣精通了。
考試中的讀書人,往往都是引經據典。考官如果沒有看過他引用的書籍,往往還要現場去查閱。古代和現代不同,沒有可以搜尋的網路,都是紙質書籍。如果讀書人引用的書籍較為冷門,考官根本無從查閱,只能你寫什麼我就當真了。
如果有人像賈寶玉一樣,頻繁杜撰出什麼書籍、名句,很多考官就會被忽悠上當,最終貽笑大方。
元代的考官只需要熟讀這四種書,就足以勝任。
明代將科舉當作國家頭等大事,八股文也徹底形成。
在朱元璋時代,八股文開始有雛形,到成化年間形成嚴格固定的格式。
八股文顧名思義,文章有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後四個部分每部分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起來共八股。
除了格式以外,對八股文內容也有嚴格限制,必須按照“朱聖人”朱熹的觀點,不能標新立異,胡亂解讀,不得引用經典以外的其它任何書籍。
其實,八股文類似於一種文字遊戲。
考生首先要熟讀,最好能背誦出大量科舉考試的書籍,並且要熟練掌握八股文的文字技巧,才能完成最基本的八股文寫作。
想要具備這些基本能力,也不是輕鬆的事情。普通資質的人,從小要進行五年以上的不斷學習。
學習時,書生需要進行大量背誦和記憶以及理解。期間,資質較差的孩子逐步停止讀書,退出科舉考試。
可惜,你花費5年時間學會寫八股文,只是基礎的基礎。
古代科舉考試共分為五級:童生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每一級都有很高的淘汰率。
從明清科舉資料資料彙總來看,很多州府的秀才錄取率大概在1%到10%之間。
如果考秀才可以當作是初中升高中,淘汰率就高達九成以上。比今天很多省份,初中升高中的五成淘汰率,還高得多。
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只有0.5%-4%左右的機率能中舉,成為舉人。
如果把考舉人當作高中考大學,這個錄取率也非常低。
要知道,今天排名最後的三個省份,廣東省,甘肅省和山東省,中學生考到211工程大學(一百一十二所知名高校)的錄取率,平均也有3%。
北京,上海,西藏,天津,青海五個省市自治區,錄取率均高於10%,北京和上海甚至達到了14%。
各省舉人上京參加會試,這時錄取率才比較高,最高也只有10%左右。
而我國研究生考試,錄取率約為30%。
古代科舉淘汰率,比今天的考試要高多了。
說來說去,你的八股文一定要寫得比其他人好,才有機會出頭。
只要有高淘汰制度,無論做什麼都不那麼容易,哪怕掃大街、撿垃圾也是這樣。
如果你想要在科舉考試到達很高水平,絕對不能只是會死記硬背,更要擅長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八股文一切對仗,不單純是聲音、片語的對仗,而是思維邏輯的對仗。
八股文字身的意義確實不大,也確實能夠選拔出一部分讀書人。
八股文類似於是一種遊戲規則,要求還很高。
淘汰其他絕大部分對手的勝利者,一般都是能力較強的人。
自然,八股文也有很多問題,其一就是可能培養出一些專業的書呆子,只會寫八股文,其他什麼都不會。很多人即便常年讀書,也只是對八股文範圍內的書籍感興趣,閱讀面很窄。
以紅樓夢的賈政為例,他自己就很喜歡作詩、做對子,原則上也不反對兒子賈寶玉這麼做,卻不鼓勵。吟詩作對不能獲得八股文考試的勝利,只能用於日常消遣,賈政心裡很清楚。
受到八股文這種文字遊戲的約束,經常會培養出一些不通世務的書呆子。
畢竟他們學習的那些古代作品,同現實的差距還是頗大的。
當年康熙皇帝意識到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於1663年廢止八股文。
廢除八股文以後,又要如何選拔讀書人才,這就是大問題。
八股文的優勢是,閱卷簡單,考官隨便一看,就能淘汰大部分寫作平庸的考生。
而留下的卷子經過仔細閱讀,可以輕易選出其中的佳作。
如果恢復使用議論文、散文甚至詩歌,還是存在閱卷問題、評價標準問題,最終選出來的人可能比八股文考試更差。
1665年,禮部侍郎黃機上疏:“先用經書,使闡發聖言微旨,以觀心術。不用經書為文,人將置聖賢之學於不講,請復。”1668年,康熙恢復八股文考試。
對於八股文的弊病,各朝各代皇帝都心裡有數。
1738年,兵部侍郎舒赫德上書乾隆皇帝:“科舉之制,憑文而取,按格而官,已非良法,況積弊日深,僥倖日眾。應將考試條款改弦更張,別思所以遴拔真才實學之道。”乾隆組織討論之後,發現沒人能提出替代科舉之方法,這次提議暫且結束。
一般科舉考試勝利以後,皇帝也不是立即讓你做官,而是會考察一段時間,看看你是不是當官的料。
如果只是書呆子,去做些文字工作、教育工作。比如儒林外史裡面的周進、范進都是老年才考中,皇上就委任他們為教育官員,負責閱卷。即便是年老的書呆子,這個工作也是可以勝任的。
今天很多人攻擊八股文,是站在現代人的立場上。
在古代來說,八股文是相當先進的,中國科舉制度也很先進。
八股文同現代教育的主要區別是,它只是單純的文學教育,沒有數學、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內容,到了近代就大大落後世界了,培養不出全面的人才。
自然,你能以現代的標準來衡量古代嗎?
沒有這種道理。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