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電視劇《十三省》在全國熱播,劇情主要講述的是東北十三位抗日英雄,以“十三省”的土匪名號隱姓埋名,潛入哈爾濱周邊地區奮勇殺敵的故事。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十三省”的英雄是存在於現實中的,他們並不是編劇杜撰出來的。
而最早將“十三省”歷史發掘出來的人,正是“十三省”中為首的領袖耿三的女兒張桂芳。
“耿三”的原型就是抗日烈士耿殿君,由於他當年是執行秘密任務時犧牲的,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段歷史。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外人都傳耿殿君成為一名土匪,為了給父親正名,張桂芳用了35年的時間,拜訪了91個人,才將父親耿殿君犧牲的真相弄清楚。
而這個孝順的女兒,也終於為父親討來了一張烈士證明。
對於張桂芳而言,她對“父親”這兩個字並沒有太多的感情,在她幼年的記憶裡,父親是一個酗酒成性,動輒對妻子打罵的粗暴男人。
有鄰居見張桂芳可憐,便偷偷告訴她,家裡的父親並不是她的生父,而是她的母親焦淑青走道(改嫁)後的繼父。
那麼,張桂芳的親生父親又是誰呢?對於這一點,鄰居們卻不願意多說,他們似乎在忌諱著什麼,從不透露一點訊息。
14歲那年,上中學的張桂芳放學回家,卻見母親流著淚摩挲一副紙樣鞋子,她心裡覺得奇怪,便追問起緣由。
好一會之後,母親才告訴張桂芳:“這副鞋樣子是你爸的,是我過去給他做鞋子用的,他姓耿,是專門打日本人的好人。”
原來,張桂芳的父親叫做耿殿君,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六軍的一個團長。
張桂芳本出生在黑龍江省肇源縣,只是在兩歲那年,耿殿君被日軍殘忍殺害,母親為了躲避日軍的追殺,無奈帶著女兒改嫁到了肇東。
為了不讓身份暴露,張桂芳並沒有隨生父姓耿,而是跟著繼父姓張,考慮到女兒年紀太小,母親也一直沒有對她說出真相。
這也導致張桂芳對生父耿殿君,並沒有什麼印象,而如今聽說了生父的英勇事蹟後,張桂芳心裡突然對生父敬佩起來。
只是,當外人並不清楚耿殿君的英雄身份時,一些帶著惡意的揣測和流言,也傳到了張桂芳的耳中。
一次,張桂芳和幾個同學在一起學習時,無意間提起了父親耿殿君抗日的故事。
對面的男同學卻輕蔑一笑,開始嘲諷張桂芳的父親。
男同學說:“你爸哪裡是什麼烈士啊,聽我爺爺說,他是個土匪頭子,叫‘三省’。”
聽見父親被人汙衊,張桂芳氣不打一處來,當場就要上去教訓男同學,幸好被一旁的同學拉住,才制止了一場戰爭。
放學後,張桂芳哭著跑回家問母親:“我爸到底是烈士還是土匪?”
看著傷心的女兒,母親似乎明白了什麼,她淚流滿面地說:“你爸真是為了打鬼子才死的,在我心中,你爸從來都是大英雄,你好好讀書吧,長大有能力時,自己去查。”
從這之後,父親的身份,成了張桂芳心中永遠的痛。
中學畢業之後,由於體育成績突出,張桂芳被保送到了哈爾濱體育學校讀書,在上學期間,她開始利用課餘時間查閱有關父親的資料。
某天,在一本縣誌上,張桂芳果然找到了有用的資訊,只是,在她眼裡是個抗日英雄的父親,卻被描述成了土匪。
張桂芳不願意相信縣誌上資訊,便一頭扎入到了更為浩瀚的歷史史料中,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她查到了一份抗聯老戰士回憶錄,並在上面找到了父親耿殿君的名字。
在回憶錄中,明確地記載了耿殿君是抗聯的一個團長,這個訊息讓張桂芳欣喜萬分,這意味著,她的父親真的是一個大英雄。
那麼,身為英雄的父親,為何又被人傳成了土匪呢?他又是如何犧牲的呢?
那一夜,翻來覆去睡不著的張桂芳,決意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查清楚父親的真實身份。
大學畢業後,張桂芳被分配去了大連市某師範大學工作,期間,她還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去查詢資料。
經過一段時間的尋找,張桂芳聽到了一則訊息,那就是有個抗聯老戰士,曾與父親耿殿君是上下級的關係。
然而,除了知道對方住在廣州之外,張桂芳並不知道他的工作單位和具體住址,為了抓住這一條線索,張桂芳收拾了行囊,踏上了去廣州的路途。
只是十分遺憾,張桂芳到達廣州後,尋遍了當地的組織、公安、民政等有關部門,連老戰士的影子都沒找到,無奈之下,她只好搭車離開了廣州。
1976年,張桂芳的母親焦淑清,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個曾參加過革命的女子,飽受生活的摧殘後,唯一的希望就是弄清楚丈夫的歷史。
臨逝前,焦淑清握著女兒的手說:“我唯一遺憾的就是你爸的歷史,你一定要弄清楚啊。”
含淚辦完母親的後事後,張桂芳又踏上了艱難的尋訪之路,她先後輾轉在湖北、山東、河北等地,多次去拜訪經歷過抗日戰爭的老人。
只是,每當張桂芳趕過去時,大部分知情者都已經去世了,還有一次,她在一份資料裡查到了父親耿殿君的代號後,又順著這條線索查到了一個姓秦的知情者。
但就在張桂芳趕去老人的家中後,等待她的卻是老人離世的訊息,老人的兒女告訴張桂芳,就在她來的前一天,老人不幸離世。
得知自己晚來一步後,張桂芳嚎啕大哭,之後,稍稍平復心情的她,與老人的兒女一起,送了老人最後一程。
經歷過這件事後,張桂芳身心俱疲,回到大連後不久,又有一則訊息傳來,據說在肇源縣,有個人對耿殿君的事十分了解。
來不及思考這件事的真假,張桂芳立即啟程去了肇源,這一次,她雖然見到了老人的真面目,可對方卻無法與她交流,因為老人患上了痴呆症,誰也不認識了。
雖然心裡很難過,可比起前幾次來,張桂芳已經堅強了許多,離去前,她給老人留下了一筆錢,用作老人的日常開銷。
次年,不死心的張桂芳,又去了肇源,她想再見一見那位老人,試圖得到一些有用的資訊,然而,這一次她卻得知了老人已經離世的訊息。
隨著幾個知情人的離世,張桂芳在難過的同時,也清楚認識到了一點,那就是這事必須儘快辦完,拖得越久越麻煩。
畢竟,當年參與戰爭的那些老人,已經年紀很大了,如果他們相繼離世,那麼關於父親真實身份的資訊,也會隨之埋於黃土之下。
1983年,張桂芳看到了一篇回憶錄,文中還提到了抗聯第六軍12團團長耿殿君。
寫這篇回憶錄的作者,名叫王均,是黑龍江省軍區的副司令員,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張桂芳見到了王均,並得知一條重要的線索。
原來,耿殿君任12團團長時,王均就是團政治部主任,一次,部隊在黑龍江遇上日軍後展開了一場惡戰,那場戰鬥打得異常慘烈。
戰鬥過後,王均再也沒有見到過耿殿君,他心裡還有種預感,或許,這個12團的團長已經犧牲了。
在張桂芳離去前,王均還透露了一個資訊,那就是耿殿君曾長期在三肇地區活動,有一個還健在的老人,對耿殿君的情況十分了解,此人就是當年的地下黨工委副書記高吉良。
張桂芳大喜,立即拜別王均,踏上了尋找高吉良的路途。
幾次輾轉後,張桂芳在黑龍江省佳木斯找到了高吉良。
那一年,已經是1985年的冬天了,張桂芳還提前辦了退休手續,一門心思撲在了為父親正名的事上。
之前的每次出門尋訪,張桂芳都會帶上百十來塊錢,這些錢大多都用在了坐車上,花光了就回家,可每次都沒什麼收穫。
但這一次去佳木斯,張桂芳終於得到了答案。
那年的冬天,異常的寒冷,張桂芳頂著風雪找到了高吉良的家,她說明了來意,並重點強調了自己就是耿殿君的女兒。
起初,高吉良老人一聲不吭,他久久地盯著窗外,彷彿陷入了回憶中,一直到天黑下來,老人都不肯說一句話。
面對老人的沉默,張桂芳有些尷尬,她只得先起身告辭,打算走一步看一步。
次日一早,還沒等張桂芳去高家拜訪,就有一個年輕人找到了她住的招待所,對方開門見山地說:“我大爺說您是他老戰友的閨女,咱回家住去。”
原來,高吉良老人之前的態度之所以不好,是因為他擔心張桂芳冒充烈士子女,來此有所圖謀,而真正打動老人的,則是張桂芳說的一句話。
其實,說這句話的也不是張桂芳本人,她只是複述了父親耿殿君的話,這句話正是:“讓咱們的孩子好好唸書,將來能在書本上讀到她老子的故事。”
在那個年代,抗聯的戰士大多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為首的耿殿君便常和身邊的人唸叨,要以書本上的英雄為楷模。
當張桂芳再一次見到高吉良老人時,他的話匣子也打開了,之後的幾天裡,張桂芳又去找了老人五六次,在老人的訴說中,她也知道了父親耿殿君的故事。
當年,耿殿君像很多闖關東的人一樣,在湯原縣的金礦做淘金的工作,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人侵佔了中國東北,他所工作的金礦也被日本人奪走。
而那時,高吉良已經是湯原縣反日遊擊隊的領導之一,經常潛入敵佔區活動。
之後,高吉良多次遊說耿殿君上山加入游擊隊,讓他走上了抗日救國的道路,而耿殿君本人,又在游擊隊長的介紹下,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時的湯原反日遊擊隊,常在小興安嶺的深山密林中與日寇周旋,後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東北抗聯第六軍。
因為作戰勇敢,耿殿君先後任六軍留守團團長、12團團長以及教導團副官兼臨時參謀長等職。
當高吉良說出這一切的時候,他還讓張桂芳去山東,找一個叫做李桂蘭的人,因為此人和耿殿君有著莫大的關係。
當年,耿殿君做留守團團長時,李桂蘭是六軍被服廠的廠長,在她的印象裡,耿殿君是個很隨和的領導,部隊發的新服裝他不要,常穿舊的棉服。
後來,由於叛徒的出賣,李桂蘭被敵人逮捕,直到抗戰勝利後,她才被解救出來。
李桂蘭被捕的那一年,正好是1937年的下半年,彼時的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華,東北的廣袤土地和豐富資源,對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極具戰略地位。
只是,耿殿君所領導的抗聯隊伍,卻讓日寇如芒刺在背,為了確保東北這一侵華後方基地的安全,日本侵略者動用了大批兵力對東北抗聯進行了討伐。
在日軍和偽軍的攻擊下,東北抗聯的鬥爭,也轉入了極為艱苦的階段。
為了跳出敵人的包圍圈,東北抗日聯軍第1、2、3路主力軍部隊先後開始了抗聯歷史上最悲壯的征程——西征
也正是因為與日偽軍戰鬥得太過慘烈,到了1938年時,東北抗聯的兵力已經由3萬餘人銳減到不足萬人。
耿殿君本人,就是在西征出發前接到了第3路軍軍長李兆麟委派的絕密任務——作為先遣隊秘密潛入三肇地區。
下達這個秘密任務時,在場的只有四人,除了李兆麟和3路軍的政治部領導之外,其餘的兩人就是高吉良和耿殿君。
而推薦耿殿君執行任務的,就是高吉良,他推薦的原因有兩個,一是耿殿君在戰鬥中的突出表現,二是因為耿殿君和岳父家都住肇東、肇源附近,對三肇地區極為熟悉。
為了更好地完成任務,李兆麟還要求耿殿君執行任務時不能暴露身份,於是,耿殿軍便用“鬍子”(土匪)的身份示人,這也導致了後來外人都以為耿殿君是土匪。
為了讓大家弄清楚三肇地區的特殊的地理條件,我們簡短地介紹一些該地的特徵。
“三肇”指的是肇源、肇州、肇東三地的統稱,這一區域屬於松嫩平原,其廣袤和平坦超乎一般人的想象。
對於當時人數、裝備都處於劣勢的東北抗聯來說,這裡絕對不是與日寇拼殺的好戰場。
當時的日本侵略者,為了更好地打擊抗日力量,在每隔15公里的地方,建造了一座25米高的高臺,在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站在高臺上的人一眼就能把四周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一旦發生戰鬥,我軍的抗日隊伍將無處藏身,但與此同時,藏在深山中的抗聯隊伍又迫切地需要一個後勤基地。
而耿殿君所接受的任務,恰好解決了這一煩惱,他一邊宣傳抗日救國,秘密聯絡發展當地的武裝力量,一邊為抗聯隊伍提供後勤供應。
到了每年的夏秋兩季,松嫩平原上的作物長成了密不透風的輕紗帳,成為鬍子(土匪)藏身、出沒的好時機。
耿殿君利用土匪的身份做偽裝,他行蹤詭秘,又熟悉各處土匪們的黑話,在敵人和老百姓看來,與一般的土匪沒什麼兩樣。
只是,假扮成土匪的抗聯隊伍,卻也招來了不少的罵名,一些不明所以的老百姓談起當年的那些土匪時,還能叫出土匪“三省”的名號,而這個三省就是耿殿君。
高吉良對於耿殿君的回憶到先遣隊出發為止,而耿殿君之後在三肇地區的活動,他卻並不知曉。
也巧,在見到高吉良之後,張桂芳還找到了耿家的後人,也得知了父親到達三肇地區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原來,耿殿君的老家在肇東後六撮房村,新中國成立後,又改名為先進村,耿家的後人便一直生活在這。
據耿殿君二哥的孫子耿玉傑介紹,爺爺的那一輩共有五個兄弟,按家譜排下來,他們應該都是“繼”字輩,比如家裡都稱呼三爺為耿繼升。
一次,耿玉傑去鄰村幫工,與一個叫做孫玉昌的老人閒聊,對方聽說他是後六撮房老耿家的,立馬就問:“你知不知道耿殿君?”
耿玉傑這才知道,原來家裡的三爺不叫耿繼升,而是大名鼎鼎的耿殿君,但三爺為何改名?耿玉傑卻說自己不瞭解。
其實,張桂芳在替父親正名的多年裡,也曾想過去找父親的老家人,但因為名字對不上,才讓她將此事拖了多年都沒辦成。
有了這條線索之後,張桂芳立即去找孫玉昌老人,在孫玉昌老人的訴說中,我們也知道了耿殿君假扮成“土匪”之後的故事。
原來,孫玉昌的哥哥孫玉亭,正是當年與耿殿君假扮成土匪的人之一,因為當時的孫玉昌只有十三四歲,便做了耿殿君的聯絡員。
耿殿君等人扮成土匪潛入三肇地區後,第一個落腳點就在孫玉昌家中。
為了看起來像土匪,他們還準備了一個結拜儀式,連耿殿君在內的十三人,都磕頭寫了摺子、拜把子,還取了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十三省”。
據孫玉昌本人說,那天,這十三人將名字寫在了摺子上,按照年齡從大排到小,而這份摺子最後藏在了孫家。
後來,為了防止日本人將摺子收走,孫玉昌的哥哥孫玉亭便將它燒燬了,但上面的內容,孫玉昌卻記得個大概。
因為耿殿君排名第三,便是土匪“三省”,耿殿君的親弟弟耿殿臣,則排名第五,也就是土匪“五省”。
由於年紀太小,孫玉昌並不明白耿殿君等人的舉動,直到後來,他成了耿殿君的聯絡員,其中一人才嚴肅地告訴他:“我們不是鬍子,是打日軍的隊伍。”
這次的結拜,也是“十三省”最後一次的聚齊,因為從那之後,他們便根據各自的使命,分散在了三肇地區各自為戰,或收集情報,或聯絡訊息,或發展抗日武裝。
為了鬥爭需要,耿殿君與親弟弟耿殿臣搬去了岳父所在的肇源小白家墳居住,這是個只有六戶人家的小屯,三面都是沼澤地,北面還有一個一望無際的大葦塘,便於藏身隱蔽。
後來,張桂芳在此地出生,耿殿君也透過“十三省”的聯絡協作,逐漸拉起了以收編土匪為名而組建的抗日隊伍。
在當時,要想發展抗日武裝力量,最便捷的辦法就是收編土匪,因為他們手裡有槍,戰鬥起來也比平頭百姓反應要快。
但土匪散漫慣了,沒點真本事是收服不了他們的,尤其是讓他們參加抗日,簡直是難上加難。
為了讓這群信奉弱肉強食的土匪們聽從命令,耿殿君用了兩個辦法,一是槍法,他的槍打得極準,一槍過去必中目標,讓土匪不服都不行,二是用江湖辦法,收留了一批散匪。
靠著這兩個法子,耿殿君很快就聚齊了一批上百人的隊伍來,其中還包括不少的平頭老百姓。
為了更好的鎮壓住一些兇狠地土匪,耿殿君還立下一個規矩“七搶八不搶”,大概就是不能對平頭老百姓出手,不能為非作歹。
一次,一個名叫勝元的土匪不聽勸,欺負了一個新媳婦,耿殿君立即將他抓走槍斃。
當然,明面上打著土匪的旗號的抗聯隊伍,也得做一些土匪會幹的事,才能讓人信服,不過,耿殿君等人卻不搶老百姓,他們的目標是漢奸和偽軍。
在一次行動中,耿殿君盯上了一個與日偽來往密切的富商後,便與弟弟耿殿臣帶著一小波土匪,劫走了富商的80頭奶牛,讓富商帶著100萬(偽幣)來贖。
富商假意答應,暗地裡卻買通了偽軍和另一支土匪武裝,包圍了耿殿君等人居住的房子,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場戰鬥打得極為慘烈,最終以“五省”耿殿臣掩護大家撤退而結束,耿殿君等人僥倖活下來,耿殿臣卻被敵人挑破了肚子。
為了警告耿殿君等人,耿殿臣被富商請來的土匪割了頭顱,掛在肇東城牆上示眾。
此舉激怒了耿殿君,他率領幾百人的隊伍伏擊了日偽,燒燬了四輛汽車,擊斃了大批日軍,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藥。
之後,耿殿君仍以土匪的身份做掩護,與日軍打起了遊擊,他遊走在代號“三省”和“耿殿君”之間,消滅了不少敵人。
那時的敵人,只知道抗聯游擊隊有個驍勇善戰的耿殿君,卻不知道此人也是名震一時的土匪“三省”。
只是,耿殿君對日軍的攻擊,也迎來了日偽當局的瘋狂報復,抗聯戰士、愛國人士以及無辜群眾等300餘人被日偽殘忍殺害,“十三省”也受了牽連。
當“大省”杜國文因特務告密犧牲後,耿殿君便派“四省”趙景海去肇源打聽情況,誰知在半路上,趙景海被特務盯上。
為了避開敵人,趙景海在匆忙逃跑時,去了小白家墳的耿殿君家中躲藏,耿殿君和妻子焦淑青將他藏在了灶臺底下。
為了不讓同志暴露,耿殿君假意說趙景海已經逃走,還說趙景海隨身攜帶的槍支,藏在了草堆中,但日軍搜了好幾個草垛,卻並沒有發現什麼槍支。
耿殿君便將自己藏的槍支拿了出來,想以此把事情掩飾過去,但日軍沒有善罷甘休,他們將耿殿君與槍一起帶走了。
其實,早在之前,耿殿君就因為土匪的身份,被偽警察抓走了好幾次,每次花錢打點一下,也能出來。
因此,焦淑青見丈夫被抓走後,心裡雖然焦急,卻並不害怕,但她沒有想到,日偽正在瘋狂絞殺著所有抗日力量的武裝。
而耿殿君這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
那時,日軍將耿殿君關押在肇東監獄,巧合地是,另一名姓鮑的抗聯戰士,也在獄中,他與耿殿君還是舊相識。
最初,兩人被捕時,還商量了一次越獄,某天深夜,耿殿君與鮑戰士假裝打架,將一名看守引進了牢房後幹掉,成功拿到了鑰匙。
為了製造混亂,耿殿君用鑰匙打開了所有的牢門,整個監獄進行了一次大暴動,其餘犯人也因此逃走出監獄。
只是十分可惜,當時的耿殿君被列為重犯,手腳都上了鐐銬,沒跑多久就被抓了回來,姓鮑的戰士順利逃脫後,立即去耿殿君的老家報信,讓他們設法營救。
耿家人得到信後焦急萬分,他們四處打聽後,才知道耿殿君被送到了哈爾濱市的監獄。
而這所監獄,正是一個由日軍親自把守並看管嚴密的監獄。
為了救出耿殿君,家人又託關係聯絡到了日偽刑事庭的一個負責人,當聽說耿家人想救人的想法後,負責人卻告訴讓耿家人停止救人。
因為日軍怕耿殿君逃走,又將他轉去了一個更加嚴密的監獄,進了這個監獄的犯人,沒有一個能活著出來,耿家人要想活命,就不能再救耿殿君。
據張桂芳後來推測,父親最後被送進的監獄,應該是位於哈爾濱市平房區的魔窟“731”。
或許是看耿家人可憐,這個負責人後來還將耿殿君犧牲的訊息傳了回來,他的屍體也被掩埋,至於埋在什麼敵人,再也無法查證了。
事情調查到這,張桂芳才知道了父親犧牲的真正原因,可同時她又悲痛萬分,父親是作為英雄死去的,可這個英雄的屍骨,卻無法真正的入土為安。
為了給父親討來一張烈士證明,張桂芳將收集的材料加以整理,總共五大本,她將這些材料看得比自己的性命還要重要。
可是,就在張桂芳打算將材料上報時,磨難又一次降臨了,那天,一個小偷趁家裡沒人,悄悄潛入張桂芳的家中,偷走了很多貴重物品,其中就有張桂芳整理好的五本材料。
原來,為了謹慎起見,張桂芳把這些材料鎖進了小皮箱中儲存,但小偷卻以為是什麼貴重物品,直接它給偷走了。
材料的丟失,讓張桂芳大受打擊,因為小偷順走的不僅是五本材料,而是父親的歷史和榮譽,以及她奔波幾十年換來的心血。
從這之後,張桂芳大病一場,在床上躺了好久後,她做出了一個決定,那就是再走一遍找證據的路,再去拜訪一遍知情人。
當那些知情人得知張桂芳的事蹟後,紛紛被她所感動,有些老兵還將抗聯紀念物送給了張桂芳,給她提供了很多新線索。
於是,張桂芳第二次編寫的材料,很快就出爐了。
在求證父親身世的35年裡,她先後花費了四十萬元,拜訪了91人,幸好,這些辛苦全都沒有白費。
透過張桂芳上報的證明材料,國家有關部門認定耿殿君是革命烈士。
2000年11月,一張革命烈士證書送到了張桂芳手中,拿到這張證書的那一刻,張桂芳嚎啕大哭,因為,她終於為“土匪”父親正名了。
2006年3月20日,張桂芳興建的抗日烈士紀念館正式掛牌,她還在紀念館門前修建了一座抗日烈士紀念碑。
因為腦中風,張桂芳的身體一落千丈,行動不便的她只好離開了父親的老家,回到了大連居住,在後來的四年多時間裡,她因疾病的折磨瘦得皮包骨。
2010年的春節,臥床不起的張桂芳,因糖尿病綜合徵不幸離世。
電視劇《十三省》在全國熱播後,耿殿君等人的真實身份也被大眾熟知。
這些為革命獻身的英雄,也讓人們記住了,他們是為了人民解放而英勇鬥爭的鐵骨錚錚的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