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一項號稱能減肥、美白、除溼,甚至治療類風溼關節炎的“酵素浴”養生專案在國內興起。商家稱,在發酵溫度達65℃的池子“埋”上15分鐘,消耗的能量相當於跑步6公里,長期堅持,好處多多。不過,整個過程除了出汗較多外,記者並未感到身體上的明顯變化,且手臂上還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斑紋。經醫生判斷,屬於高溫灼傷所致的痕跡。(12月5日《成都商報》)
每隔一段時間,市場上就會出現新的養生類“黑科技”,以各種噱頭混淆視聽。如今,隨著網路直播和短影片的興起,一些所謂“養生主播”與網路平臺作為幕後推手,也為“酵素浴”之類的養生騙局提供了廣為傳播、迅速蔓延的機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助紂為虐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公眾迷信“酵素浴”和“掩埋”式養生,有著深層次的社會因素,比如“看病難”“看病貴”。既然透過偏方或者“黑科技”就能實現健康,也就迎合了部分市民省錢的心理。因此,除網路炒作之外,公眾盲目跟風,也是“掩埋”式養生騙局的助推者。
而相關部門對“掩埋”式養生等養生騙局,一直抱圍觀的態度,更是養生騙局橫行市場的癥結所在。相關部門對沉渣泛起的養生亂象的監管,存在明顯的缺失和缺位。再者,由於缺乏相應的法規,未能讓網路平臺對養生類直播,設定更嚴格的篩選、更高的准入門檻,導致一些理論偏頗、缺乏科學基礎的虛假“養生理論”充斥網路。
因此,“掩埋”式養生,源於“躺平”式監管。可以說,每個“養生主播”的橫空出世,都潛伏著相關管理部門不作為的魅影。向養生亂象說不,對“偽養生”叫停,亟須相關部門加強對養生機構的監管,出臺規範標準,建立聯動機制,加大對涉事商家、人員的懲處。唯有加大對此類欺詐行為的打擊力度,才能更好地維護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當然,各類社交平臺要落實主體責任,消費者也要保持清醒頭腦,對一些未得到權威機構認證的養生專案不要盲信盲從,避免讓商家收割“智商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