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魚類時代晚期,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動物也從水中爬了出來。有蜈蚣和馬陸;有原始的原生昆蟲;有古代的鱟和海蠍的親代,後來成了最早的蜘蛛和陸地蠍。不久又出現了脊椎動物。有些原始昆蟲非常大。這一時期就曾經有過翅膀展開來竟有70多釐米的蜻蜓。
這些種類新奇的生物用各自不同的方法使自己適應呼吸空氣。從此以後,所有動物便都會呼吸溶解在水中的空氣,至今都是如此。不過現在的動物已經發展出能供給自身所需的水分的獨特能力了。如果人的肺完全乾涸,就會立刻悶死;因為只有當人的肺部表面時常保持溼潤的狀態,空氣才能透過它進入血液。動物獲得這種適應呼吸遊離空氣的能力,或者透過某一器官的進化,使其遮蓋原有的鰓防止水分的蒸發;或者是進化出深藏在體內由液體分泌物保持潤溼的管狀器官,以及其他新的呼吸器官。初期脊椎魚類的鰓不能用在陸地上呼吸,因此動物界就有了區分,一類是魚鰾,一類是後來才演變成的深藏於體內的新型呼吸器官——肺。
水陸兩棲類動物,如今天的蛙和蠑螈,我們知道它們生在水中,是用鰓呼吸的而後它們的呼吸器官和許多魚類的鰾發生了同樣的進化,在咽喉附近長了一顆囊狀物,肺開始執行呼吸功能,它們這才到陸地上來。繼而鰓退化(除了一個鰓裂進化為耳與鼓膜的通道外),鰓裂也不見了。從此以後,這種動物就只能生活在空氣中,不過它們仍須回到水裡去產卵,繁衍種族。
沼澤時期所有呼吸空氣的脊椎動物和植物,都屬於兩棲類。它們差不多都像今天的蠑螈,不過有些要大得多。它們的確已是陸上動物了,不過它們必須棲息於靠近沼澤的潮溼地帶。就連這一時期的大樹的習性也同樣屬於兩棲類。它們還沒有隻須接受雨露的滋潤就會生根發芽的果實和種子,似乎都必須把孢子脫落在水中才能發芽。
去探究生物為了能生存於空氣中必須具有哪些複雜的、驚人的適應能力,是比較解剖學中最有魅力的學科。只要是生物,不論是動物還是植物,最初都生長在水中。例如,比魚類高階的一切脊椎動物,包括人在內,在卵子或胎兒產生激素以前,都要經過所謂鰓裂消失的一個階段。魚類浸在水中的眼睛,在高階動物中就用眼簾和分泌水分的淚腺來保護。因為需要感知空氣的微弱震動,耳膜就成為必要的器官。動物身體上的各個器官,都有類似的這種變更與適應,以及類似的保護,以便適應空氣中的環境。
石炭紀沼澤時代或兩棲類時期,生物在沼澤、礁湖和類似於這些地方的儲水區的低岸生活。這時生物的勢力雖然已經開始擴張,但山地和高原上仍是一片荒蕪,沒有生命。生物確實已經學會了呼吸空氣,但它們仍必須生根於水的故國,仍要返回水中去傳宗接代。
(H·G·韋爾斯《你應該知道的世界史》讀書筆記)
青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