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彰閣。歡迎大家品讀《讀通鑑論》筆記。
今天我們來學習《讀通鑑論》秦始皇一的篇章。
先看一段正文:兩端爭勝,而徒為無益之論者,辨封建者是也。
什麼意思?對封建制與郡縣制的優劣辨論由來已久,其實這種辨論是毫無意義的。
為什麼說這種辯論毫無意義呢?
正文: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
郡縣制,至今為止已經存在兩千餘年而其間沒有誰能改變或者廢除它,古今上下的人們都能接受它,這種大勢所趨,如果沒有合理性能這樣嗎?
這不就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嗎?
正文: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為而為之。
上天一定要讓人間擁有君主,即使沒有人願意也做也不行。這就是規律。
正文: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長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為天子。人非不欲自貴,而必有奉以為尊,人之公也。
所以,在起初時,人們各自推薦其中德高望重、功績卓著之人奉之為主,然後再從這些人中推選一人做天子。這個和我們現在的選舉制是一樣一樣的。人們不是沒有自居富貴的心,但是卻一定要推舉別人奉為尊長的原因,是他們的大公無私。這個是重點了,後面講秦朝滅亡不是因為郡縣制而是因為它的自私,由公轉私了。
正文:安於其位者習於其道,因而有世及之理,雖愚且暴,猶賢於草野之罔據者。如是者數千年而安之矣。
一個人長期地在某崗位上工作,就會對本職工作越來越熟悉,瞭若指掌,並且不斷地鑽研,因此就有子襲父位,兄終弟及的制度,有一些雖然是很愚蠢又殘暴的統治者,也比一些佔山為王的草寇強得多。就是因為這樣的制度,延續了數千年來而沒有大的變化。這裡可見業務能力強的好處了,而且還是老字號的,祖傳的業務。
正文:強弱相噬而盡失其故,至於戰國,僅存者無幾,豈能役九州而聽命於此數諸侯王哉?
後來,弱肉強食,列國相爭,已經沒有了以前的傳統。(孔子愛其禮,作春秋不就是想維護這種名分嗎?)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沒有多少個這樣的國家了,那些強大的又怎麼會聽命於這幾個小小的諸侯王呢?
正文:於是分國而為郡縣擇人以尹之。郡縣之法,已在秦先。
於是將國土劃分為若干個郡縣,並且選派精明能幹的人去治理。可見,郡縣制在秦始皇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正文:秦之所滅者六國耳,非盡滅三代之所封也。則分之為郡,分之為縣,俾才可長民者皆居民上以盡其才,而治民之紀,亦何為而非天下之公乎?
秦始皇所滅亡的不過是六個國家而已,並不是全部滅掉三個朝代所封的國家。所以將天下分為郡,分為縣,讓那麼才能好的人去治理,以盡其才,這難道不算是是天下為公嗎?
正文:古者諸侯世國,而後大夫緣之以世官,勢所必濫也。士之子恆為士,農之子恆為農而天之生才也無擇,則士有頑而農有秀;秀不能終屈於頑,而相乘以興,又勢所必激也。
古代諸侯世襲君位,而大夫因之而世襲官位,這樣就會導致官職氾濫。士的兒子永遠是士,農夫的兒子永遠是農夫,然而上天降下人才是不分士農的,因此在士裡會有愚頑之輩而在農夫裡也會有優秀的人才,優秀的人是不會長久屈居人下的,終究是要出頭的,我們說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這又是形勢的反作用力。
正文: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席諸侯之權,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雖有元德顯功,而無所庇其不令之子孫。勢相激而理隨以易,意者其天乎!
封建制被破壞而選舉制開始實行,太守掌握諸侯的權力,刺史牧督行使方伯的任命,雖然有大的功德,卻無法庇護他的不肖子孫。形勢的變化導致道理也跟著發生改變,這難道是天意嗎?
正文:陰陽不能偏用,而仁義相資以為亨利,雖聖人其能違哉!
陰陽不能偏用,也就是說要有陰有陽,兩者相互賙濟,相反才能相成,而仁與義相互相輔相成才能亨通順利,就算是聖人也不能違背這個法則。
正文:選舉之不慎而守令殘民,世德之不終而諸侯亂紀,兩俱有害,而民於守令之貪殘,有所藉於黜陟以蘇其困。
選舉制如果選人不慎,就會造成地方官殘害百姓,世襲制到最後卻會衍變諸侯的造反,兩個制度都有害,不過對於地方官的貪婪殘暴,老百姓可以藉助罷免或貶降官吏的方法以減輕自己的災難。
正文:故秦、漢以降,天子孤立無輔,祚不永於商、周;而若東遷以後,交兵毒民,異政殊俗,橫斂繁刑,削其民,迄之數百年而不息者亦革焉,則後世生民之禍亦輕矣。
所以在秦漢以後,天子處於孤立無援的地位,(因為沒有了諸侯的支援,天子能力不行時就會被人推翻,如果是世襲制就等於有了長久的利益同盟,就不容易被推翻。從這裡我們也就知道了制度的重要性。)享有國位的時間也不及商周那麼長了;而像平王東遷以後,戰火連綿,異政殊俗,橫徵暴斂,刑罰嚴峻,人民深受其害,這種情形延續了幾百年都沒有結束,相比之下,後世的百姓所遭受的災禍就輕多了。
正文:郡縣者,非天子之利也,國祚所以不長也;而為天下計,則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由此可見,實行郡縣制,對於天子來說並不十分有利,享有國位的時間不長了(都逃不開300年的大範圍了);但是對天下百姓來說,則危害沒有封建制的多了!
正文:嗚呼!秦以私天下之心而罷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存乎神者之不測,有如是夫!
唉,秦始皇為了私有天下而廢除諸侯王,設定郡守,但是老天卻借他的私心而大行公道,這其中奧妙連鬼神都難以預測,這實在是不容易啊。
正文:世其位者習其道,法所便也;習其道者任其事,理所宜也。法備於三王,道著於孔子,人得而習之賢而秀者,皆可以獎之以君子之位而長民。聖人之心,於今為烈。
世襲爵位的人深諳其道,這對法律的連續性是很有利的;深諳其道的人工作稱職,這是理所當然的。法律在三代時已經很完備,道闡發於聖人孔子之時,因而後人都能學習研究它。人們因為能學習而成為賢能優秀之人,都可以讓他們來治理百姓。聖人的良苦用心,在今天更受到人們的重視。
正文:選舉不慎,而賊民之吏代作,天地不能任咎,而況聖人!未可為郡縣咎也。若夫國祚之不長,為一姓言也,非公義也。秦之所以獲罪於萬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孫以長存,又豈天下之大公哉!
選舉不慎,就會使殘害百姓的官吏產生,天地也不承擔這樣的責任,更何是聖人呢?不應該把一切過錯都歸咎於郡縣制。如果說享國不長,乃是為一家的利益考慮,而不是為整個社會的利益著想。秦始皇之所以留下萬世的罵名,乃是因為太過自私自利了,有些人一方面指責秦始皇的自私自利,另一方面卻又想讓他的子孫永享國位,這難道能算是為整個天下考慮的大公無私嗎?
學習感受:
一、總算明白了為什麼秦漢之後的國祚不長了。
二、所有東西有利就有弊,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三、一個事物的產生必是另一個事物推動,且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而是早已有深厚的土壤,充足的條件才產生出來的。
以上就是有關《讀通鑑論》的學習。
大家對於《讀通鑑論》有什麼心得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我們下期內容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