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美國本輪印鈔預計將引起全球約20%左右的物價上漲幅度,而且基本是以貨幣普遍貶值的形式體現的。
原材料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情況
最明顯的標的就是國際市場上的原材料和大宗商品的漲價,現在看來,經過一輪炒作後,目前都在逐漸迴歸,向20%左右的漲幅靠近。中期看,黃金將會在1600-1700美元尋找支撐點。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講過,由於有頁岩油的影響和制約,排除短期炒作因素,國際原油將在多數時間段會徘徊於60-70美元區間。
其他大宗商品,特別是有色金屬都將逐漸回落,鋼價已經大幅下跌,銅價必將步入其後塵,最終也基本上是這樣。糧食方面,經過爆炒的玉米已經先期回落,小麥的回落也已經開始。
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那麼,如果本輪全球性的印鈔導致國際市場上20%的物價上漲幅度,我們將承受多少呢?今天我就幫大家用最簡單的方式算一下這筆賬。
眾所周知,在本輪疫情前,美元與人民幣的匯率是約1:7.1,疫情期間,美國人印鈔放水,還帶上一眾小弟,新印的鈔加起來,總量10萬億以上,再加上歐洲和其他國家印鈔數,雖然沒有具體統計,但筆者認為也應該有幾萬億美元不止。所以筆者認為,本輪經濟危機後,全球的物價上漲約為20%左右。當然了,如果很多錢只是在股市期貨裡,或者放在手裡不進入市場,而是逐漸用於投資,做良性迴圈,那麼這個漲幅就會相對低一些。
以20%為基數計算,後期我們將承擔多大的份額呢?
以美元計算,假設我們在2020年初買100美元的商品,當時匯率在1:7.1左右,那麼我們需要支付約710元人民幣。中遠期看,如果這100美元的商品漲了20%,就變成了120美元。假如匯率維持在當前的1:6.4,那麼我們就需要支付768元人民幣,相對於此前的710元,我們多支付了58元。其中,這58元的商品中約一半以人民幣計價出口到國外,扣除常規的利潤,那麼我們也還收回了29元的上漲成本。也就是說,我們國內市場最終承擔的只是約29元的成本上漲,算起來也就是5%左右,國際市場的約1/4而已。
當然了,這只是一筆宏觀的經濟賬,如果有人從微觀的角度想推翻這個結果是有可能的,只是不具有代表性而已。
側面印證
我們再換一個計算的方式和角度。目前看來,我國2020年的CPI上漲2.5%,再加上今年前十個月上漲的1.5%,以及預期還要上漲的部分,加起來也就是5%左右。也印證了我前面5%左右左右的計算結果。
所以說,在大機率上,本輪美國印鈔導致全球性物價上漲給我們國內市場帶來的物價上漲也只有約5%左右的影響。
當然了,有人會問,其他的貨幣沒有升值嗎?我的回答是,一些主要貨幣曾經有,但目前看也都基本回歸了,與美元一起貶值。到目前為止,如果把所有的主要流通貨幣作綜合衡量,可以說只有人民幣升值了約10%。
也有人會有疑問,人家不是以美元計價嗎,你用人民幣計算價格的方式會不會導致結果的偏差?我的回答是,基本不會。因為現在是賣方市場,我們以美元買來的原材料加工成產品後,一定會以人民幣計價的方式計算成本,加後再合算成美元報價賣出去,否則的話,賠本的買賣誰都不願意做。
邊外老馬的一篇經濟類的小品文,有不當之處,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