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南京首富袁亞非收購了福來莎百貨,這間百貨公司有著170多年的歷史,是英國的老牌零售企業。向來鍾情於零售業的袁亞非,在那波集體出海收購潮中,也是一個花錢不眨眼的主。
袁亞非做的第一份生意是DIY電腦,靠著借來的2萬元,做到了300億的規模。2015年,他在福來莎百貨發表演講時,說過:“我做電腦生意,但我不會用電腦。”同時他還鼓勵這些同行,一起成為下一個“袁亞非”。
袁亞非只有一個。在說下大話的3年後,袁亞非的三胞集團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從買買買轉變為賣賣賣,2018年8月,袁亞非把福來莎百貨出售給英超紐卡老闆,套得0.9億英鎊來瘦身。
僅僅三年,鉅債壓巨頭,之前有多麼風光,2018年的袁亞非就有多淒涼。
一、
袁亞非曾說過,他有5000塊錢的時候,就能做500萬的生意。當然,在他下海經商之前,估計也沒有膽子說出這樣的“狂話”。
本來袁亞非因為寫了一篇“好文章”,被關注了,平步青雲。做了好些年的秘書,外界的經商環境濃厚,各種造富神話劈頭蓋臉地甩來,攪動袁亞非不安分的心,1993年他決定辭職,借來兩萬塊下海做生意。
初次經商的袁亞非,一開始沒有做“2000萬”的生意,從衣食住行四行中,袁亞非挑中了“衣食”生意,倒騰了好幾次賠光了本錢。袁亞非並沒有就此選擇放棄,當時的電腦生意剛剛興起,他在南京珠江路的電腦城盤下一個小店,賣電腦。
做店面生意,攤位是關鍵。袁亞非租的小店靠近洗手間,在邊邊角角,幾乎無人問津。愛動心思的袁亞非必須尋找出路,不能再次折戟,當時IT行業很少做廣告,因為電腦自帶稀缺屬性,蝴蝶聞香自來。
袁亞非為了打破困境,每週花100元在報紙上做廣告,廣告效應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結果,很多人透過電話訂貨找到袁亞非,“三胞電腦”就此打響名頭。
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也需要知道巷子怎麼走,袁亞非成為了南京IT行業第一個吃“廣告螃蟹”的人。
一年後,袁亞非在南京就擁有了11家店鋪,1996年三胞擁有了兩億資產。袁亞非,成為了南京名副其實的“電腦大王”。能在短時間內把“三胞電腦”做到這種地步,袁亞非是有方法的,他集齊沃爾瑪、戴爾、麥當勞的長處,自創了一套“王大媽”模式。
首先是沃爾瑪的規模採購、平價銷售模式,讓袁亞非的電腦在價格上有優勢;其次是戴爾電腦的產品定製和直銷模式,袁亞非在南京城大開門店;最後是麥當勞的標準化生產和服務,形成了三胞電腦的標準化經營模式。
有了這套模式,袁亞非在IT行業“大殺四方”,2003年三胞電腦才有20家門店,兩年後就開到了70家,銷售收入從25億激增到70億,成為IT行業的“巨無霸”。實打實地說,能把電腦生意做到這個地步,除了聯想,就是三胞。
膽子一向極大的袁亞非,學會了資本運作,2005年控股了上市公司宏圖高科,而這,僅是袁亞非“膽子大”第一階段的終點,也是第二階段的起點。
二、
1997年,三胞電腦稍有起色,袁亞非就開始向多元化進軍,涉及房地產、IT研發、鞋業、汽車、證券投資等領域。也是在這些行業的歷練,最後讓袁亞非找到了合作伙伴宏圖集團,雙方合作成立子公司宏圖三胞,開啟了電腦連鎖店。
光憑袁亞非一個人,三胞集團的成長不會如此迅速,三胞集團也因控股宏圖高科走進了資本市場的視野。同一時期,除了袁亞非露臉,還有張近東、嚴曉群、嚴介和等南京大佬浮出水面,悉數登場。
2007年是連鎖業爆發的一年,張近東率領蘇寧衝擊上市,創造了520億的市值,給各方連鎖諸侯打開了財富的想象空間。此時袁亞非已經有了100多家IT連鎖店,一直未進入北京,這一年,袁亞非為了把盤子做得大一點,他宣佈將要在北京開店。
外界不看好,很是質疑,袁亞非霸氣回應:“我有錢,撐得起!宏圖三胞進了北京就絕不會退出。”
袁亞非的動作非常迅速,在京第一年,就以每兩週開一家店的速度擴張,2007年一整年,袁亞非開了30多家店。這一年,三胞集團的IT業務,銷售額就達到了百億。袁亞非,究竟有什麼魔力?
秘訣還是在於動腦子。如今進入電腦城,消費者面對很多電子產品,都可以體驗一把,這就是三胞的魅力,改變了電子產品的銷售模式。
原本那些貼著“請勿手動”的電子產品,在宏圖三胞的門店基本上就見不到,消費者直接觸控、親身感受,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就會改變宏圖三胞的市場份額。
8年後,袁亞非在英國說的那句“我不會用電腦”,確實不是假話,他一直靠著模式創新、銷售創新的方式,一次次把三胞集團做大,甚至多年後,電商來勢洶洶,袁亞非也認為,零售遇到寒冬,電商不是根源。
彼時的袁亞非,已經是富豪榜的常客,在三胞的商業版圖上,袁亞非一直在尋覓發展,尤其鍾愛零售巨頭。南京是他的發家之地,在2011年,三胞集團接手南京新百,拿下了這個區域龍頭,並且逐漸向外地擴張。
從南京新百之後,袁亞非將要用它出海,去收購英國百年零售老企。
三、
袁亞非的商業版圖不僅僅有IT、零售,還有地產,在北京的那波開店潮,地產行業至少給袁亞非提供了4億利潤的支撐。
在拿下南京新百的三年後,三胞集團的資產達到了1300億,袁亞非花了24.8億,從李嘉誠的手中買下了南京國際金融中心,隨後有買下新街口周邊一大半樓盤,佈滿了“三胞系”的零售店。
一路買買買的三胞,或許是從這裡開始。當出海收購潮的號角吹響,袁亞非化為大力水手,保證“收購船”航遍全球。
2014年4月,袁亞非以南京新百的名義,收購了福來莎百貨;2017年6月,袁亞非再動用8.1億美元收購了丹瑞公司。這只是冰山一角,不過袁亞非的收購物件很明確,基本上都是跟三胞集團涉及的行業相關的。
袁亞非的大手筆,使他在國際上打響了名氣,錢從哪裡來?無非還是老手段,融資唄。袁亞非所收購的那些企業,從重組再到盈利,再到回本,這個過程需要時間,那些短期貸款可不會給袁亞非時間。到期了,是要還的。
三胞集團的暴雷,不是來源於逾期,而是被同城兄弟“坑”了一把。南京城的商界四大家族,有蘇寧的張近東,雨潤的祝義才,金盛的王華,還有三胞的袁亞非。在雨潤面臨危機之時,三胞仗義出手,擔保了5.5億。
2018年6月,雨潤還錢到了,結果呢?沒錢。找三胞去,三胞也還不了。第一雷爆了之後,債務連環雷紛紛響應,統計了一下超600億,就此“鉅債壓巨頭”。袁亞非帶上頭盔,開始一個一個去排雷了,他在處理各方債務之時就有點手生了。
同月底,袁亞非質押了南京新百94%的股權,套來現金。對於這手法,中小投資者可不買賬,立馬甩給袁亞非一個“8連跌”,股價立馬腰斬。
有了前車之鑑,袁亞非在質押宏圖高科就聰明多了,向外界宣佈要重組,然後停牌幾個月,期間袁亞非質押了宏圖98.8%的股權,開牌之後,情況如同南京新百一樣。
質押股權,只是袁亞非的找錢的方式之一,也衍生了後面的“質押危機”。當股價跌到一定程度就會爆倉,也就意味著袁亞非要麼拿錢贖股,要麼拍賣抵債。為了緩解這個難題,袁亞非一度被人稱之為“戲精”,不斷蹭熱點來抬高股價,事後又釋出公告沒有這回事。
之前買買買的資產也不得不瘋狂大甩賣,當場風光買下,如今淒涼賣出。同一時期遭遇這個危機的還有王健林的萬達,現在萬達好似“涅槃重生”,袁亞非的“百億瘦身計劃”救了三胞了嗎?
2020年底,華融資產攜帶80億進場救火,解了袁亞非的燃眉之急,昔日的地標性建築南京國際金融中心,也在同一天易主。解決了難題後,袁亞非錄了一條影片,他引用了曾國藩的一副對聯,說道:“戰戰兢兢,既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
回顧袁亞非的創業之路,敢冒險是他的作風之一,也願意反省自己。在三胞集團的牆上,寫著“離倒閉只有3個月”,或許,他知道冒險的後果,若是沒有做好危機預防,在樓倒塌之時,只在一瞬間,不是三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