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稱的團隊激勵,最終結果為什麼變成內部人控制?一宗未知結論的案件部分說明真相
文/常青
四通、方正、聯想採取了大致相近的改制方案和路徑,想來也很簡單,背後的高參、幕僚、文膽,是同一批人,這是解讀這一歷史程序的一個重要、但是被忽略的線索。
如今,時移勢易,方正、聯想、四通改制的結果雖有差別,但確實是不被多數人所認可。
四通、方正、聯想的幾位創始人,當年叱吒風雲之時,我們為曾見到,圍繞著三環上的幾座橋樑的命名權,爭奪就像如今的馬化騰、馬雲、丁磊相互之間圍繞音樂、影視的爭風吃醋。
從100%國資,是如何變成所謂的團隊控制?大致要經歷如下幾個步驟:分紅權、分紅權換股權、引入外部投資者、外部投資者向管理層轉讓或者贈予股權,最終實現清清楚楚的管理團隊控制。
最後,透過高額的薪資獎勵,讓團隊去償還融資債務。方正VS聯想,路徑有極大不同的地方,聯想系的外人、內人,內人變外人,清清楚楚。方正集團的外部人、內部人、幕後玩偶者至死不明。
方正集團曾經真正的股權擁有者,也許至今還出走異域,從未真正現身。而所謂的戰友、股友,鳩佔鵲巢。
但是,有一箇舊案卻能部分說明方正系股權變遷的關鍵一環,也是類似方正式國企改制模式的重要一環。
方正、聯想在最初從分紅權到股權的變化時,關鍵的一個份額是35%股權,這一數量巨大的股權,所贈予的是200人的核心管理團隊,方正以及其他公司都是如此模式。
問題是,這所謂的200人的大多數後來都杳無音訊。真正有200人的名單嗎?直到後來某些離開的人,將方正和其當時的主人告上法院,在一份影印出來的檔案當中,我們看到,原來當這些人離開時,這些所謂的股份,是原價賣還給了某些真正的主人,也成就了真正的主人。
四通、方正、聯想都是如此嗎?
我曾經問過一次魏新,你們的具體比例是可以公開的嗎?魏新反問:聯想公開了嗎?
現在來看,魏新似有所指。從200人的核心團隊激勵,變成了個別人的激勵,成就了個別內部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