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劉超然
閱讀所需約5分鐘
目前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車中的電動車產業鏈正處於景氣高漲的階段,2021年整個產業鏈產能緊張的情況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2019年至今,有相當多的電動車產業鏈上的相關公司在二級市場表現出色,恩捷股份(002812.SZ)就是其中之一。
經過粗略計算,恩捷股份2019年10月股價在30元/股左右,今年9月15日盤中曾觸及歷史最高的319元/股,上漲幅度超過1000%。該漲幅超過了國內鋰電池龍頭寧德時代(300750.SZ)。
兩大龍頭“強強聯手”,11月10日晚間,恩捷股份公告與寧德時代形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合資80億,共同投資設立一家平臺公司,恩捷持股51%,寧德持股49%;該平臺公司將主要從事投資幹法隔離膜及溼法隔離膜專案,以增強公司競爭壁壘和盈利能力。受到行業高景氣度帶動,恩捷的盈利狀況亮眼,根據三季報公告顯示,恩捷股份前三季度營收54億元,同比大漲108%;實現淨利潤17.5億元,同比大漲172%。
電池隔膜有多重要
隔膜的作用是其實就是放置在鋰電池正負極之間,用作分隔正負離子的左右,以避免電池短路。其原材料有兩種,一種是聚乙烯(PE),主要用於三元鋰電池;另一種是聚丙烯(PP),多用於磷酸鐵鋰電池。可以肯定的是,隔膜的存在直接決定了鋰電池的安全性、能量密度、充放電效率以及迴圈壽命等重要指標。當年三星note7手機的爆炸事件就是因為設計問題導致隔膜受損,而今年通用召回14萬輛電動汽車,也是由於電池隔膜問題導致。
當年在3C電子的發展過程中,電池隔膜也曾是我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首先,隔膜技術屬於絕對的技術密集型,自動化水平極高,不可能透過人力徒手完成,因此我國的人口紅利用處不大;其次,投資的資金門檻較高,在2006年我國電池隔膜產業初期,一條溼法產線的投資就超過2000萬元;除此之外,隔膜的生產及供應鏈認證的週期較長,國內一年,國外兩年,等到公司大規模出貨時,已經是三、四年後,但中國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都不到三年。
隨著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包括隔膜在內的鋰電產業鏈實現了全面的“國產替代”。據統計,2020年全年,全球鋰電池隔膜出貨62.8億平米,中國出貨38.7億平米,產量佔比超60%,鋰電池產業鏈高景氣度狀況下孵化了一批新細分產業龍頭,恩捷股份是以溼法工藝為核心技術的產業鏈細分龍頭之一,當前已經拿下全球超過20%的隔膜市場份額。
龍頭的競爭優勢
從隔膜市場來看,全球隔膜產業主要集中在中、日、韓三國,我國經過多年的研發在完成進口替代的同時,佔領了全球50%以上的鋰電池隔膜份額。當前國內溼法隔膜市場呈現寡頭壟斷格局,頭部企業透過成本優勢不斷搶佔份額,恩捷股份收購捷力和紐米後,市佔率超過45%,星源材質市佔率在20%左右,中材科技18%,合計行業CR3佔比已經接近85%,行業處於高度集中的狀態。
作為產業龍頭的恩捷股份原主營業務為包裝印刷業務,2018年透過投資收購上海恩捷,公司正式切入隔膜領域,上海恩捷專注於相比干法工藝技術門檻更高的溼法隔膜領域。選用溼法膜的電池在能量密度、倍率、迴圈壽命上相比選用幹法隔膜電池更為領先。而且隨著溼法工藝的成本逐漸降低,公司在工藝優勢、產能利用率逐漸帶來成本優勢,使得上海恩捷的單位成本遠低於其他廠商。而且行業特點在於與幹法工藝的價差相比之前大幅縮小,電池廠商對隔膜的價格敏感度相對正極等其他材料而言較低。
隨著技術革新和成本降低,國內溼法工藝的滲透率快速增長,從2015年的32%上漲至2020年的70%。恩捷股份憑藉在溼法隔膜領域的高市佔率成為全球隔膜龍頭。
產能方面,根據恩捷股份11月1日披露情況,公司2021年的隔膜產能預計可達到45-50億平方米;2022年產能預計在70億平方米以上,交貨能力達45-50億平方米,當前產能規模位居全球第一。
業務結構(來源:公司半年報)
競爭風險
恩捷股份“戴維斯雙擊”的很大原因是搭乘了政策和行業的紅利期,在2017年,國家新能源補貼政策引導市場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動力電池廠家採用的正極材料開始逐步從磷酸鐵鋰向三元材料轉化,正是受到政策影響,傳導至隔膜行業,導致溼法需求大幅增加,而且增速超過幹法且成為主流工藝。
但近些年市場的風向正在悄悄發生轉變,據統計2020年中國鋰電隔膜出貨量超過37.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35.8%,這其中,幹法和溼法的隔膜出貨量佔比分別為30%和70%,雖然幹法隔膜的出貨量遜於溼法,但是幹法的增速大於溼法。這主要由於特斯拉在三季報宣佈Model 3和Model Y配備磷酸鐵鋰電池,電動車龍頭開始推進碳酸鐵鋰的應用,而幹法工藝正是需要以磷酸鐵鋰為正極。當前市場磷酸鐵鋰產量和裝機量的增速明顯領先三元鋰,可見市場逐漸認可磷酸鐵鋰,而幹法隔膜或將超越溼法隔膜的預期也在市場上流傳。
而恩捷股份雖然已經與Polypore合作在江西啟動幹法鋰電池隔膜生產基地專案,以滿足未來幹法鋰電池隔膜的市場需求。但根據最新的調研,公司在幹法領域的佈局仍然停留在計劃階段,而且公司即將涉獵的儲能板塊是否以幹法工藝還不確定。由於幹法隔膜的擴產週期超過1年,因此預計幹法的10億平產能預計在2023年投產,後續可能還有更大的擴產規劃。
可見當前最大的不確定性就是行業主流工藝是否轉向至幹法隔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