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在一部分眼中,不過是個小人物。去魚腥、調肉味,散風寒,調劑而已,但這部分人裡肯定不包含廣東人,不吃辣的廣東人,對辛辣的姜情有獨鍾。而作為資深“恐姜患者”的我,去了一趟廣州,對姜徒增了好感與傾慕。
|姜埋奶|
這世上,唯有糖水和愛不可辜負。去“沙灣奶牛皇后”吃薑埋奶吧。一把瓷湯匙,穩穩當當地呆在奶面上,勺子的背面沒有沾到奶,這便是一碗成功的姜埋奶。提起勺子,奶面亮滑透光,似少女吹彈可破的肌膚。輕輕舀上一勺,鮮姜的絲絲辣味,牛奶的綿綿甜香,在口中交融擴散,倏得溜入喉中。這柔甜輕盈的口感,讓人依戀。這份姜帶來的甜蜜,足夠溫暖整個冬天了。
在沙灣,姜埋奶的“埋”是凝結,依靠薑汁把牛奶“聚埋”,這是一種製作工藝,更是當地人強調的一種集聚與和諧的精神。姜選用紋路細密的黃姜,澱粉含量高,可以很好將牛奶凝固。沙灣本地產的水牛奶,蛋白質高、濃度好、口感更香濃滑嫩。
薑蓉用紗布包裹後擠出薑汁,分裝在小瓷碗中,這金黃色的薑汁,讓人歡喜。薑汁與牛奶的比例大致是1:10。另一邊,需要將沸騰的水牛奶降溫後使用。完全煮開的牛奶,會使薑汁當中的蛋白酶活性降低。用勺子上下拉動,把牛奶拉冷至70~80度左右,倒入薑汁碗中了。靜置一分鐘後,剛才還滾燙的熱牛奶,已凝成一碗暖心的奶凍。從平凡到神奇,並非一步之遙。沙灣姜埋奶,是靠世代傳承的匠心,“凝結”而成的身心滋潤。
|豬腳姜|
如果說姜撞奶中的姜,是恰到好處的平衡,那豬腳姜裡的姜,則是潤物細無聲般的存在。在廣府地區,有坐月子喝豬腳姜的風俗,送一些給摯友親朋,分享家族興旺的喜悅。姜裡的薑辣素,行氣活血祛溼散寒;豬腳富含蛋白質;雞蛋補充微量元素;甜醋,軟化血管、能更好分解豬骨中的鈣,妥妥的滋補聖品!
但是…初次見到它的北方人,面對這黑黑的一碗望而卻步了。“髒髒”的煲裡,冒著泡,混沌又粘稠,刺鼻的氣味,臉上一副嫌棄的模樣。長得“黑”≠“暗黑”料理,只有在老西關才能見到的“髒髒”煲,煲越“髒”味越靚啦!這是歲月留痕的美味。
酸,是豬腳入口的第一個感覺,而後有淡甜味,甜中又帶辣,弱化了肥膩之感。蹄筋軟糯脫骨,get到滿滿的骨膠原蛋白。經過甜醋浸潤,姜塊的辣不再張揚,變得鬆軟清香,似乎有了筍乾的口感。再吃一口黝黑的“鐵蛋”,Q彈入味,最後喝一口甜醋湯,黏糯香醇。酸、甜、辛三種味道,在彼此融合之中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在溼冷的冬天,豬腳姜的這份熱辣甜酸,是從頭暖到腳的舒爽。
製作豬腳姜,要嚴把食材關。記得蔡瀾在《只吃半飽》中說過,自己愛吃“豬手姜”,也許“手”的骨小肉厚、骨膠原更多吧。豬手豬腳不重要,最重要的姜。老薑纖維素多、夠辣,仔姜肥厚、味淡口感好,所以坐月子用老薑、平時吃用嫩姜。
娟姐第一家豬腳姜士多店
|姜蔥味碟|
老廣常說,“當你吃了一輩子雞後你會發現,白切雞才是人生至味。”廣東人愛吃雞,大概跟雞的吉祥寓意有關。經過蝦眼水、過冷河之後的白切雞,皮爽肉嫩。吃的時候只需要搭配姜蔥味碟,就足夠銷魂。姜辛、鹽鹹、油香完美融合的蘸料,搭配清淡鮮美的白切雞,最是勾人。
廣東各地白切雞做法大致相同,區別在於蘸料,這蘸料總少不了姜的加持。湛江雞的蘸料用的是沙姜和土榨花生油,在浸白切雞的雞湯中,還會使用沙姜吊味,利用沙姜自身不喧賓奪主的香氣。
廣州地區白切雞的主流蘸料是姜蔥蓉。傳統姜蔥油碟,用大肉黃姜,切成粒狀以保持脆脆的口感,然後加入新鮮香蔥粒,再澆上7成熱的花生油、加鹽調味。隨著“滋啦”的一聲響,姜蔥的香味被徹底啟用。去辣留香的姜蔥味碟,與雞肉很“和味”,一口氣可以吃掉一隻雞。
|姜蔥撈麵|
姜蔥撈麵,是老廣們喜歡的懷舊味道。撈麵就是拌麵,第一次吃薑蔥撈麵是在廣州的寶華麵館。極其樸素的一碗麵,沒有華麗的澆頭,姜蔥佔據C位。乾爽的竹升面上臥著一勺溫潤的姜蔥油,嗅到一股直白張揚的辛辣香氣。
充分攪拌之後的麵條,每一根都吸飽了姜蔥油,滋潤誘人。一口下去,滿嘴爆香。竹升面很彈牙,姜味有些霸道,一碗下肚,鼻尖已滲出了一層汗,姜自帶溫暖的光環,彷彿剛才自己吞下了一顆小太陽。暖烘烘、美滋滋。
不過一碗姜蔥撈麵。有時候,最簡單的調味,就是最正味。所謂“大道至簡”,就是這個意思吧。在廣東人的巧思下,小小的一塊姜,變得如此不同。與其說廣東人會吃,不如說他們最善待食材,將每種味道發揮到淋漓盡致,才是最入口難忘的老廣味道。
— END —
(未加水印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