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9+2”潛能有多大?各城市功能定位精準,華南頭牌經濟圈崛起。
全世界的經濟圈主要有三個。
北美經濟圈,歐洲經濟圈,亞洲經濟圈。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重要的亞洲經濟圈之一。
在國內經濟圈還細分為若干多個。
例如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和環渤海經濟圈等等。
三大都市經濟圈各有規模,並且定位也不盡相同。
不過常常被人拿來比較多的則是珠三角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
這兩個地方的確有眾多相似之處。
都位於江口進出海的區域,也有足夠大並且易開發的平原腹地。
形成人口集聚地,便利經濟活動的發展。
珠三角是華南地區的經濟圈先鋒。
而長三角是華東地區,乃至全中國經濟圈的領頭羊。
珠三角有廣州和深圳等發達的國內一線城市。
早在前幾年,官方已經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概念。
其中的粵集中指的是廣東的珠三角地區, 也泛整個廣東。
港指的是香港,澳指的是澳門。
之後也出臺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這也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廣東的發展又再次成為了大家關注的焦點。
隨著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轉移逐漸地形成。
廣州和深圳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已經向東莞佛山惠州等城市轉移。
兩座一線城市已經開始著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服務業和低碳產業等高階產業。
珠三角除廣州深圳外的城市,承接部分高階產業和製造業。
整個珠三角地區呈現出階梯式的產業轉移局面。
位於珠三角地區的“9+2”模式,會是下一個十一五計劃發展重點。
這個大灣區的概念,包括九個珠三角城市和香港與澳門。
他們各自都有自己的發展優勢。
並且95%的經濟活動區域都在廣東。
對於協調發展的簡易程度明顯優於長三角。
從城市空間距離來看,大灣區各個城市的距離比較短。
而長三角核心城市之間的距離就相對遠一些了。
長三角城市群是3+1模式,三省一市的概念。
包括江蘇省、安徽省、浙江省和上海直轄市。
中國經濟龍頭上海,虹吸效應對三個省份的城市影響深遠。
尖端人才和高新科技企業選擇落地上海的可能性會更加高。
而在廣東,尖端人才和高新科技企業可以選擇的空間就大很多。
並且怎麼流動都好,都是在廣東省內可以完成。
隨著極快速高鐵的落成,各個城市之間均可1個小時之內到達。
泛珠三角城市也可以在1.5個小時之內到達。
不存在跨省的煩惱,並且效率也大大提升。
整個大灣區有什麼具體的優勢呢?
網友總結出來一些有趣的觀點。
香港:恆生指數:深圳:創業板;廣州:期交所;澳門:澳交所(未來)。
珠海:港珠大橋;中山:深中大橋;佛山:珠三角機場。
惠州:深贛高鐵;江門:江門西站;肇慶:柳肇鐵路。
各司其職是大灣區未來發展定位的重點工作。
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角色,不會形成嚴重的相互“搶飯碗”的局面。
長三角城市群在城市定位和協調發展等方面,讓人感覺還是比較模稜兩可的。
我們再來看看大灣區各城市優勢產業的狀況。
香港優勢產業:金融、貿易、物流、教育、法律、旅遊、科技服務。
澳門優勢產業:博彩、旅遊、金融。
香港和澳門重點突出的是金融、法律服務等行業。
為大灣區賦能更加容易走向世界。
廣州優勢產業:汽車、石化、電子、電氣機械及器械製造、批零、金融、房地產、租賃和商務服務、交通運輸。
深圳優勢產業:金融、貿易、物流、網際網路、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創意文化、科技服務。
廣州和深圳在金融、貿易、高新科技、高階製造業、網際網路等方面優勢明顯。
佛山優勢產業:傢俱、家電、燈飾、陶瓷、機械裝置。
東莞優勢產業:電子資訊、電氣機械、傢俱、紡服、造紙、玩具、 化工、食品飲料。
佛山和東莞的製造業優勢十分明顯,尤其在電子製造業、機械裝置等等方面放在全國也是靠前的。
惠州優勢產業:數碼、石化、服裝、製鞋、水泥、汽車及零部件。
珠海優勢產業:電子資訊 、家電電器、生物醫藥、石油化工、機械製造、電力能源。
惠州和珠海在數碼產品、能源、重工業輕工業等方面也是不遜色。
中山優勢產業:醫藥、電子、電器、化工、五金、燈飾、服裝、傢俱。
江門優勢產業:汽車、摩托車、船舶、麥克風、五金衛浴、紡織、電子資訊、石化、印刷、新材料、製鞋。
肇慶優勢產業:汽車零配件、電子資訊、農產品、金屬加工、食品飲料、化工。
承接部分從廣州和深圳流放出來的產業,並且有自己的特色產業。
例如中山的電子製造業和五金產業都很發達。
每個城市對自己的定位都十分明顯且精準,方便協調效率高。
這樣的經濟圈正在從中國的華南崛起。
目前長三角的整體發展體量還是全國第一的,不過也面臨著老齡化嚴重的問題。
而大灣區的發展定位才出臺不久,目前已經讓人感覺到其發展更加帶勁兒。
在年輕人口的加持下,後續發展的速度和質量也很令人樂觀。
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
梅州雲浮劃為粵北,重新定位,能進一步解決廣東區域經濟不平衡?
胡潤百富榜,粵東上榜人數處於領先,粵西上榜人數不到粵北一半
廣東金融10強城市出爐,粵東西汕頭湛江均上榜,茂名肇慶仍需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