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8月2日和8月4日,美國海軍宣稱和越南北方在東京灣(我國北部灣)發生2次小型衝突,導致美國國會通過了東京灣決議,授權林登·約翰遜總統動用包含武力在內的一切選項應對此事件,隨即美國轟炸北越海軍基地,越戰升級進入公開戰爭狀態。
【 背景 】
東京灣事件發生約翰遜接任總統的第一年,在此之前肯尼迪總統出於對南越政府的失望開始從越南有限度地撤軍。約翰遜對越南的觀點同樣複雜,但為了抑制蘇聯咄咄逼人的擴張主義政策,他選擇加強對南越的軍事援助,在肯尼迪遇刺後就下令增兵以維持在東南亞的長期存在。
> 肯尼迪(左)與約翰遜(右)
從1961年開始中央情報局在越南執行了一項代號“34A”的高度機密行動,對北越進行特種作戰。該計劃於1964年轉給美國國防部,由駐越軍援司令部下屬越南研究與觀察組(MACV-SOG)實施,中情局提供支援。但是“34A”早期行動成果非常有限,大量南越突擊隊員被北越俘獲,損失慘重。
7月份,駐越美軍司令韋斯特摩蘭中將將“34A”行動的重點從陸上滲透改為由海岸發起攻擊。為此中情局從挪威秘密採購了一批高速巡邏艇,並由挪威情報機關出面僱傭挪威籍船長駕駛,艇員則來自南越海軍,抵近北越島嶼或海岸後用迫擊炮、火箭彈或者無後坐力炮打擊雷達站等重要目標。每次任務的命令由白宮指示,在珍珠港的太平洋艦隊司令格蘭特·肖普海軍上將親自下達。
當時美國海軍還在北越近海國際水域不定期開展代號“德索托巡邏”(DESOTO)的秘密偵察行動,出動驅逐艦進行監聽和電子情報蒐集。從1962年到1965年共進行了26次,1964年8月的“德索托”巡邏區恰好選擇在同期展開的“34A”行動區域附近。
> 執行過“德索托”巡邏的“約翰·克雷格”號驅逐艦(“基林”級,1945年8月服役)
“德索托”巡邏和“34A”行動是各自獨立運作的,兩者並沒有統一籌劃,協同作戰,但事實上的“德索托”巡邏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為特種作戰收集情報。2005年解密的一份絕密檔案顯示向“德索托”巡邏下達的命令:“定位、識別所有沿海雷達站,發現北越海岸線上所有導航裝置,監視和越共海上補給、滲透路線有關的越方船隻。”而且每次海岸突擊行動都會導致北越方面的電磁訊號暴增,令“德索托”得以蒐集到更多重要軍事資訊。所以兩者關係密切,也被北越認為是有針對性的聯合行動。
> “德索托”巡邏航線
【 第一次攻擊 】
1964年7月底,北越海岸地區的局勢已經瀕臨“沸點”。
7月28日,美國海軍二戰老艦“馬多克斯”號火炮驅逐艦(“艾倫·薩姆納”級,1944年6月服役)從臺灣駛向北部灣,開始執行第4次“德索托”巡邏。它專門搭載了一輛通訊截聽拖車和17名電子情報戰專家,將在南北越交界的非軍事區到中國邊境之間的北越沿海活動。
> 越戰時期的“馬多克斯”號
7月29日晚上MACV-SOG向北越秘密空投了一個情報小組,但迅速被北越方面發現捕獲。當晚2架由泰國商業飛行員駕駛的寮國戰鬥轟炸機按照中情局的指令空襲了北越西南邊境的一個邊防哨所,這是連續第二晚類似襲擊。
7月30日夜間到31日凌晨,執行“34A”行動的南越特種部隊同時突襲了北部灣西部相距40公里的湄島和吳漢島,分別出動2艘突擊艇用機槍和機關炮攻擊了島上的雷達站和其它軍事設施。
河內當局根據這一連串的協同進攻判斷美方將升級軍事行動,於是提高戰備等級做出相應的部署。
7月31日,“馬多克斯”號深入北部灣開始執勤,“提康德羅加”號航母在附近提供支援。喬治·莫里斯海軍上校在他的旗艦“好人查理”號航母上指揮整個北部灣海域的美軍作戰,他命令“馬多克斯”號不得駛入北越海岸線13公里以及海島6公里以內的距離。
> 1968年航行在太平洋上的“提康德羅加”號
8月1日晚間,“馬多克斯”號接近到湄島不足10公里處。之前攻擊湄島的南越高速巡邏艇在返航峴港時正好途徑這片海域,北越派出多艘魚雷艇跟蹤。美軍截獲的北越無線電通訊表面這些魚雷艇準備發起進攻,於是“馬多克斯”號向南撤出該海域,但它並不清楚“34A”的作戰情況。
第二天早上6點,“馬多克斯”號北上重新展開情報作業,這期間該艦通訊技師截獲北越的通訊聯絡,發現越方快艇出動,可能會向驅逐艦發起進攻。坐鎮“馬多克斯”號的第192驅逐艦中隊司令亨裡克上校下令轉向外海以避免雙方接觸。不過在10點45分,他又改變了主意,命令“馬多克斯”號轉向西南,沿著海岸平行駛向湄島。當時天氣晴朗,海面上非常平靜。中午12點45分,“馬多克斯”號再次掉頭沿海岸向東北航向。
> 7月31日到8月2日“馬多克斯”號航跡
15點40分,“馬多克斯”號的雷達發現3艘北越的蘇制P-4型魚雷艇從西面逼近,“馬多克斯”號立即進入作戰狀態,將航向從東北轉向東南,航速增加到25節,向北部灣外海脫離。此時“馬多克斯”號位於北越公佈的12海里領海線內3-4海里處,但美國並不承認12海里領海範圍,而是按照美國標準只承認3海里領海寬度。
越方魚雷艇的無線電通訊再次表現出強列的攻擊性,它們的最高航速達到55節,而“馬多克斯”號只有28節。亨裡克上校向槍炮長下令,如果越方魚雷艇接近到1萬碼之內就開火。
> P-4是北約代號,蘇聯編號123型,又稱“共青團員”級,標準排水量僅19.5噸
16點05分,“馬多克斯”號前主炮打出3發炮彈進行警告,同時向“提康德羅加”號請求空中支援。但約翰遜政府從未向外界披露美艦首先開火的情況,一直堅持是北越魚雷艇先開火。
隨即領頭的北越魚雷艇發射一枚魚雷並轉向後撤,第二艘魚雷艇發射了兩枚魚雷後立即被“馬多克斯”號炮火命中。第一艘見狀掉頭重新參戰,又發射了一枚魚雷並用14.5毫米重機槍開火。“馬多克斯”號做出規避動作在90米外躲過了飛馳的魚雷,並迅速擊中第一艘魚雷艇。
> “馬多克斯”號拍攝到的北越魚雷艇
16點30分,4架從“提康德羅加”號緊急起飛的F-8E戰鬥機抵達現場。領隊的VF-51中隊長詹姆斯·斯托克代爾回憶到,他們飛越了毫髮無損的“馬多克斯”號,發現3艘敵艇以40節的速度向西北行駛,2艘在前,1艘拖在後面1英里處。機隊接到命令“攻擊並摧毀這些魚雷艇”,他們多次進入,用“祖尼”火箭彈和20毫米機炮發起攻擊,擊傷全部3艘。頭兩艘重傷但是依靠不斷機動擺脫了攻擊逃走,後面一艘則停在海面上動彈不得並燃起大火。
> 8月2日當天,“提康德羅加”號艦員正在給F-8掛載“祖尼”火箭彈
“馬多克斯”號唯一的一處輕傷是上層建築留下的一個14.5毫米重機槍彈孔。北越魚雷艇撤退後當,“馬多克斯”號也向東南方後撤。同時約翰遜總統命令在香港休整的“星座”號立即前往北部灣戒備,以防態勢升級。
【 第二次攻擊 】
8月3日凌晨,毫無損傷的“馬多克斯”號恢復巡邏。為了顯示美國的決心和在國際水域自由航行的權利,約翰遜總統親自下令“特納·喬伊”號驅逐艦(“福雷斯特·謝爾曼”級,1959年8月服役)進行增援,兩艘驅逐艦匯合後再次靠近北越近海。
當夜南越特種部隊又發動了多次“34A”行動,3艘巡邏艇向榮河口的一座兵營和榮市的一座雷達站傾瀉了770發炮彈,這是北越軍事設施在5天內遭到的第4次襲擊。
8月4日上午,美國情報系統監聽到一份北越的報告,將在北部灣展開海上作戰行動。和兩天前不同,當天的北部灣被籠罩在風暴中,大雨令能見度很低,浪高達到2米。雪上加霜的是,“馬多克斯”號的SPS-40遠端對空搜尋雷達和“特納·喬伊”號的SPG-53火控雷達都發生故障無法工作。入夜後亨裡克上校讓兩艦駛向開闊外海,留出機動空間應對北越的偷襲。
21點40分,“馬多克斯”號雷達報告正在追蹤不明身份的船隻。此時雖然2艘美國驅逐艦距離北越海岸有160公里之遙,但似乎有多艘船隻從東北、西南等各個方向向美艦接近,甚至還有魚雷艇投入攻擊的訊號來自正東。這些目標時隱時現,消失後又會從相反的羅經方向出現新的目標。
之後三個小時中,2艘驅逐艦不斷進行高速機動以躲避敵方艇群的圍攻。美軍報告對方有自動武器開火,併發射了超過20枚魚雷,目視發現魚雷航跡、敵艇駕駛室燈光和探照燈光柱,還有數不清的雷達接觸。美艦於22點29分奮起反擊,在最終停火前共發射了249發127毫米主炮炮彈、123發76.2毫米炮彈和4-5枚深水炸彈。
詹姆斯·斯托克代爾中隊長再次參戰,不過只有他自己,因為僚機都發生了故障,在得到批准後他駕駛一架A-1H攻擊機從“提康德羅加”號起飛,22點35分抵達現場。之後90分鐘內,他多次和驅逐艦航向平行飛行,高度降低到600米,搜尋敵艇。他事後報告:“我處在戰場上空的最佳位置觀察,但發現我們的驅逐艦隻是在向鬼影射擊,並沒有任何魚雷艇的蹤跡,只有漆黑的海水和美軍的炮彈。”
> “提康德羅加”號上的A-1H,攝於1967年
亨裡克上校也開始懷疑是否遭到了攻擊,隨著反擊的繼續,他認識到所謂的“攻擊”來自於過於緊張的聲納操作員和雷達裝置的糟糕表現。“特納·喬伊”號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沒有發現任何魚雷,亨裡克斷定“馬多克斯”號聲納操作員監聽到的是劇烈轉向時螺旋槳轉動在船舵上產生的回聲。驅逐艦的主炮指揮儀從未鎖定任何目標,雷達操作員事後總結雷達發現的目標應該是風暴中的小山般的浪尖回波。
8月5日凌晨2點27分,亨裡克上校在詢問艦員並回顧過去幾個小時的“作戰過程”之後向珍珠港發了一份特急電報,華盛頓於8月4日13點27分收到。他在電報中承認:很多報告中的接觸和魚雷攻擊如今看來都很可疑,惡劣的天氣干擾了雷達,緊張的聲納操作員誤判了魚雷噪音。“馬多克斯”號沒有目視發現目標,建議在徹底評估局勢後再展開下一步行動。
> 上方的紅點為8月2日美越接觸位置,下方紅點為8月4日兩艘美艦報告遭到襲擊的位置
【 華盛頓的困惑 】
當時華盛頓的領導層陷入一片困惑之中,參聯會、太平洋總部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相互打了很多電話,監控著半個地球之外的北部灣發生的交火情況。
在珍珠港的肖普上將不斷收到亨裡克上校的書面彙報,越南時間3點48分,亨裡克上校發出的最新報告中更改了之前的判斷:可以肯定最初的伏擊是真實的,但之後的行動細節令人困惑。我詢問了目擊艦員,他們目視發現了駕駛艙燈光或者類似的光點在“馬多克斯”號附近出沒。一些報告的魚雷可能是魚雷艇本身,被觀察到在“馬多克斯”號近距離內駛過,其中一些也可能是本艦螺旋槳在船舵上產生的回聲。目前甚至無法估計到底有多少艘北越魚雷艇參戰,“特納·喬伊”號報告有2枚魚雷擦身而過。
> “馬多克斯”號艦橋上的亨裡克上校(左)和艦長奧吉爾中校(右)
華盛頓時間16點08分,麥克納馬拉打電話給肖普:“有沒有可能並沒有任何攻擊?”肖普承認有一絲可能性,因為雷達回波雜亂、艦員也經驗不足,而且沒觀察到魚雷尾跡。海軍上將建議在搞清楚局面之前暫停對北越展開報復性打擊行動。
之後美軍截獲了一份顯然是參戰北越魚雷艇發出的電報,向岸上指揮部報告:“在戰區擊落兩架敵機,我們犧牲了2名同志,不過其他艇員都很好。敵艦遭到損傷。”華盛頓時間17點23分,參聯會值班主任大衛·伯奇諾空軍中將在國家軍事指揮中心接到肖普的電話,他承認這份最新的截獲電文“比其它所有情報都更令人信服”。
麥克納馬拉掂量著這份報告,再加上肖普相信攻擊是真實的,讓他做出了最後的判斷。23點36分,約翰遜總統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佈他將對北越目標進行回擊:“針對美軍的反覆暴力攻擊必須停止,我們不僅僅要防禦,還要主動反擊,在我今晚演講的同時,反擊已經開始。”
這就是“飛箭行動”,越南時間8月6日上午8點,“提康德羅加”號艦橋上的斯托克代爾上校接到命令準備對北越目標發動空襲。和亨裡克上校不同,他對戰場局勢看得非常清楚。戰後他回憶道:“儘管現場指揮官提出相反的建議,我們正準備以虛假的藉口發動一場戰爭。”
雖然他持保留意見,還是遵令執行。在完成緊急備戰後,“提康德羅加”號和“星座”號在當天下午各自起飛32架飛機,攻擊了下龍、廣溪、清化及邊水港等地的魚雷艇基地,還有榮市海岸的一處儲油設施。攻擊很順利,擊沉7艘魚雷艇,擊傷10艘,榮市的油庫被徹底摧毀。“星座”號的2架艦載機被擊落,1名飛行員喪生,1名被俘。
> 8月6日“星座”號艦載機攻擊下的北越魚雷艇
8月5日,“突擊者”號離開聖迭戈緊急增援西太平洋。8月7日,美國眾議院以416票對0票一致透過“東京灣決議案”,授權約翰遜無須國會批准正式宣戰即可向北越派軍;議案稍後在美國參議院以88票對2票透過。該議案一舉打破了美國三權分立的政治平衡,賦予總統過高的軍事權力,也直接導致越戰升級,進入公開戰爭狀態。
約翰遜在聽到國會兩院一致通過後得意地說決議案“就像是奶奶的睡衣,遮蓋了一切”。
【 歷史結論 】
軍史學家長期以來都懷疑第二次攻擊從未發生過,美國升級戰爭的決定是基於虛假的證據。但是沒有已解密資訊可以證明麥克納馬拉、約翰遜或者決策鏈上的其他人是故意曲解8月4日期間得到的情報。然而東京灣事件發生42年後,隨著2005年近200份相關檔案的解密,約翰遜總統圖書館也公佈了歷史錄音,揭示出歷史學家們無法證明的內容:北越沒有對美國海軍艦艇發動第二次襲擊,而麥克納馬拉有意歪曲證據並誤導了國會。
這些極具揭露性的檔案之一是美國國家安全域性歷史學家羅伯特·漢約克撰寫的《野鼬鼠、妖怪、沉默獵犬和飛魚:1964年8月2日至4日東京灣之謎》”,它於2001年初發表在保密的《密碼學季刊》上。漢約克對電子情報記錄進行了全面分析,確認8月2日發生過襲擊,但約翰遜和麥克納馬拉宣稱4日的襲擊並不存在,錯誤的訊號情報成為“第二次襲擊的重要證據,(約翰遜和麥克納馬拉)有意利用這一說法支援展開報復性空襲,並施壓國會給予白宮自由開戰的權利”。
> 麥克納馬拉在8月6日於五角大樓舉行的午夜新聞釋出會上說明東京灣局勢,左手指向“提康德羅加”號戰鬥群位置,右手邊為“星座”號戰鬥群
幾乎90%持否定資訊的截獲電子情報都被排除在傳送給五角大樓和白宮的報告之外,而上報的資訊中存在“嚴重的分析錯誤、無法解釋的翻譯更改和將兩則報告合併到一篇翻譯的情況”。還有一些至關重要的截獲電文則神秘地消失了。漢約克總結道:“如果採用佔壓倒性的報告,可以確定北越並沒有攻擊”。
8月2日和4日截獲的一些情報被更改了發報時間,另外一些證據則被精心挑選出來以故意歪曲事實,令約翰遜政府的決策層無法全面、客觀地評估8月4日的作戰程序。
北越的那份戰鬥報告似乎對這次襲擊提供了無可辯駁的實據?經過進一步檢查,發現它指的是8月2日對“馬多克斯”號的攻擊,但被有意新增到4日的後續“戰鬥”報告。北越方面對此產生的混亂一無所知。
> 8月2日參與作戰行動後返回下龍灣基地的北越海軍第172團“汕頭”級炮艇
在8月2日的衝突中,美軍監聽站記錄下大量北越艦艇之間的甚高頻通訊、河內海軍總部和艦艇之間的高頻通訊以及當地海軍基地的中繼通訊,而8月4日卻顯得異常“安靜”,除了戰鬥報告之外沒有蒐集到任何其它越方通訊訊號。
麥克納馬在對“34A”行動的瞭解和性質方面故意誤導了國會和公眾。8月6日,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和武裝部隊委員會聯席會議上就此事作證時,參議員韋恩·莫爾斯特別詢問“34A”行動是否可能激起北越的反擊,麥克納馬拉有意迴避問題,宣稱“我們的海軍絕對沒有參與、不會參與也不知道任何南越的行動,如果有的話。”
當天晚上在五角大樓新聞釋出會上,當記者問他否認知道南越和北越之間的衝突時,他回答不知道,是南越海軍自己的行動,為了檢查可以的進港船隻,阻止北越滲透。另一位記者追問南越巡邏艇是否進入北越水域, 他再次迴避問題,說南越艦艇越來越接近北緯17度線,某些情況下已經越過界線,以便儘量從源頭上阻止滲透。
> 8月6日新聞釋出會上的麥克納馬拉
事實上麥克納馬拉撒謊了,他非常清楚“34A”行動導致了8月2日北越對“馬多克斯”號的攻擊。2005年12月解密的約翰遜總統圖書館錄音帶中,他在襲擊發生後的第二天早上向總統承認這兩件事幾乎肯定有關聯。
約翰遜本人顯然對8月4日發生的事情有自己的疑慮,《東京灣決議》通過後幾天,他評論道:“見鬼,那些該死的愚蠢水手只是在向飛魚開槍。” 但為了化解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巴里·戈德沃特關於約翰遜在外交政策領域猶豫不決和“軟弱”的指控,他的政府在一種魯莽和盲目的熱情中將這個國家帶入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代價最高的衝突之一。
感嘆一句,洗衣粉算什麼,論無中生有、指鹿為馬的本事鮑威爾哪裡比得過老前輩麥克納馬拉!
再感嘆一句,從上面可以看到越戰初期美國海軍在南海猖獗到什麼程度,完全視中國海空軍、海南島為無物,二戰老驅逐艦都可以像在自己後院一樣肆意妄為。半個世紀後的今天,美國海軍在南海只有打打擦邊球甚至被圍觀的份了,要讓強敵尊重你最好的辦法就是比他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