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開中國近代歷史畫卷,“十四年抗戰”無疑是其間慷慨悲歌的壯烈篇章,其間一筆一墨滿載著神州陸沉山河破碎的悲痛,亦寫就了人民奮起反抗與侵略者相鬥爭的激昂。
時至今日,一幕幕畫面依舊深深定格在人民的腦海之中,然而鑄就這份歷史的抗戰英雄們,卻隨時光的消逝而逐漸變老、逐漸逝去。
河南洛陽伊川縣窯頭村,一箇中華大地上普普通通的村落,然而在這個平凡的村子裡卻有著一位並不平凡的人,他就是劉六夫。
劉六夫,這一看似尋常的名字背後,卻揹負著一段震撼人心的故事。
致敬!洛陽100歲抗戰老兵劉六夫坦克碾壓下活命,送兒孫6人進軍營。
抗戰英雄——劉六夫
“我那時候老小,我十七歲就去當兵了……”每每提及那段崢嶸歲月,抗戰老兵劉六夫始終記憶猶新。
時年間日寇踐踏我領土、屠戮我人民,劉六夫毅然決然的投身到了奮起反抗的洪流之中,那一幕發生在1939年,而彼時的他僅有17歲。
屆時,劉六夫作為步兵投身到了傅作義部國軍暫3軍某連,而後隨部從洛陽乘坐火車直抵西安,復又步行45天最終抵達後大套,於此開始了為期3個月的訓練。
僅僅3個月時間緊鑼密鼓的適應性訓練,在彼時戰爭如火如荼之際已然殊為難得,訓練一經結束包括劉六夫在內的年輕兒郎們,便被調遣至五原地區。
此後在包頭的那場戰鬥是劉六夫老人所歷經的第一場戰鬥,與此同時也是最為慘烈的一場戰鬥。
包頭戰鬥當中,據劉六夫之子劉長生回憶,彼時已然成為排長的劉六夫等共計170餘人投入戰鬥,撤下戰場之時僅僅只剩下11人。
前方的戰火依舊在熊熊燃燒,因而匆匆補上100人之後,劉六夫等復又第二次登上戰場,然而這一次回來的依舊僅僅只有寥寥17人。
其間戰況之慘烈可想而知,而念及那些在戰場上犧牲的戰友們,不僅劉六夫常懷悲痛,家人們也在每每聽他說起之際,不禁為之潸然淚下。
能夠從那戰場上活著回來,乃是劉六夫老人為之一生感念的幸運。
他清晰記得彼時肩上揹包在槍林彈雨之中支離破碎,鞋底亦在奔波中磨平,唯一值得慶幸的便自身並未受傷。
包頭戰鬥結束之後,劉六夫所在部隊在撤退的過程當中,遭到日軍的窮追不捨,因而他亦數度與部隊走散。
長達數天的飢寒交迫吞噬著他的生命,幸虧遇到了當地村民好心贈飯,方才解了劉六夫的燃眉之急。
然而一餐飽飯尚未入口之際,身後的日軍便已經尾隨而至,著急忙慌之下的劉六夫只能匆匆用帽子裝上一碗飯,一邊吃著一邊繼續向前狂奔,直至最終甩開了敵人,並與部隊會合。
依照貫穿歷史的時間線,在包頭戰鬥結束之後,接肘而來的便是那場五原戰鬥,而老兵劉六夫自然也投身到了其中。
這場戰鬥當中,日本人憑藉著裝備上的差距以戰車坦克開路,在坦克碾壓過後劉六夫親眼目睹了戰友們骨成山血成河。
面對敵人的坦克,劉六夫等人很難予以有效的反擊,據他回憶稱:“就是拿刺刀硬戳!”
基於這樣一份裝備上的差距,戰士們只能拿命去填補,每每敵人坦克碾壓過後,便會有不計其數的戰士被碾死在鋼鐵洪流之中。
在劉六夫轉戰的生涯之中,這一幕雖只是冰山一角,但卻是其間最為難忘的一幕,作為坦克碾壓下倖存者的他,永遠無法忘卻戰友們在敵人戰車下被碾成肉泥的畫面。
隨著包頭戰鬥與五原戰鬥的相繼結束,此後的劉六夫依舊留在部隊當中,參加了與日軍的數度交戰。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來到1949年1月,隨著傅作義率部在北平起義,劉六夫亦隨之被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此後身在北京的劉六夫承擔著天安門大街維持秩序的任務,而屆時毛主席的那一句“這部隊有功!”成為了伴隨他畢生的一大榮耀。
隨著山河平定,長年在外舍小家顧大家為國而戰的劉六夫,向上級作出回家的請求,且迅速得到了上級的批准。
懷揣著激動與喜悅,劉六夫回到了闊別十幾年的家鄉,而他的父親在見到他的那一刻瞬間老淚縱橫,父親實在難以想象他還活著。
至此,這位老兵劉六夫的戎馬生涯落下了帷幕,然而故事卻並未就此結束
劉六夫
老兵劉六夫的後半生
帶著一份不平凡的經歷與過去,老兵劉六夫迴歸到了平凡的生活當中,他的事蹟在當地廣為傳頌,與此同時亦深深滋養著他的後人。
孩子們在劉六夫的故事當中成長,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對從軍報國的嚮往,他們紛紛追隨著劉六夫的足跡,走向了一條光榮從軍的大道。
在劉六夫的兒孫後人當中,從孫子到外孫共計6位親人有著從軍的經歷。
其中,劉長生(劉六夫二子)的三個孩子中有兩個孩子曾在部隊之中為國效力,二兒子曾在欒川部隊,三兒子則在杭州武警部隊,更曾參加賴比瑞亞維和部隊,兩人皆曾有十幾年的軍齡。
正因如此,老兵劉六夫的家門口有著三塊由河南省政府頒發、象徵著榮譽的“光榮之家”,亦有著一塊由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贈送的“抗戰老兵,衛國勇士”。
小小的牌匾承載著大大的榮譽,更向所有人闡述著老兵劉六夫昔年間的那段崢嶸歲月。
俗話說“一人從軍,全家光榮”而似老兵劉六夫這般的軍人世家更是令人肅然起敬。
與此同時迴歸到生活的瑣碎之中,回家後的劉六夫成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過著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
然而在這位“農民”的心目當中,卻始終有著一個神聖且不可忘卻日子,即9月3日——抗戰勝利紀念日。
這一天代表著那份來之不易的勝利,對於這位切身經歷者而言,更有著一份旁人所難以體悟的沉甸甸的分量。
而與此同時,每逢這一天作為抗戰英雄的劉六夫總會受邀參加相關的紀念活動,其間便包括慶祝抗戰勝利69週年之際。
屆時出席某項活動的劉六夫特意打聽了一件事情,而最後的結果令他為之無奈,昔年間一同投身部隊的戰友們,同處於河南省境內的,如今只剩下他一個人。
關於劉六夫的晚年,家中人丁興旺的他四世同堂,在孩子們無微不至的照顧下,也過上了頤養天年、老有所得的晚年生活。
無可否認老人的一生為國為民是有著一份奉獻的,因而社會自然也會予以一份回饋,所以在老人的晚年間不僅有著家人們的照顧,更得到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與幫助。
對老人生活予以充分幫助與關懷的社會力量來自於方方面面,深圳市龍越慈善基金會“老兵回家”便是其一。
在經濟上該基金會曾與阿里巴巴公益寶貝合作專案“守護民族英雄的晚年”,向全國一千多位老兵按照“困難”(每月補助600元)、“特別困難”(每月補助1200元)兩重標準予以發放,而劉六夫便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不僅經濟上,精神生活上劉六夫亦得到了一份關懷,如2019年9月15日河南省志願者到劉六夫老人家中探望,並贈送了抗戰勝利74週年大禮包。
透過上述龍越慈善基金會所做出的努力,便可以小見大窺見作為英雄的劉六夫在晚年生活當中,外界所予以的幫助和關懷。
而在2020年11月3日,時值劉六夫老人99歲誕辰之際,在家人與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更依據當地風俗習慣為老人舉辦了一場盛大的“百歲壽宴”。
“百歲”祝壽臺上,侄子劉喜軍高聲朗誦自創的《江城子——致敬抗戰老兵》,大螢幕上播放著此前伊川縣電視臺製作的《致敬老兵》專題片,其間自然也包括劉六夫老人的故事。
這些只是“百歲壽宴”的前戲,當吉時已至,戴著諸多獎章的劉六夫老人在兩位孫子的攙扶下緩緩走上了典禮臺。
而攙扶他的兩位孫子正是前文所述的兩位從軍者,他們身著戎裝左右攙扶,此時他們之間是爺孫,更是傳承接力者。
不僅家人們為老人慶賀,附近的村民們亦紛紛而至,向老人鞠躬拜賀以示尊敬。
據伊川志願者協會的工作人員所述,為了感謝抗戰老兵們為今日之和平所做出的犧牲與奉獻,早在2014年開始公益組織便已經開始,為包括劉六夫在內的全縣老兵祝壽。
透過上述劉六夫老人晚年所受到的社會幫助已能夠管中窺豹,而透過劉六夫老人更能見得社會各界對於抗戰老兵群體的廣泛關注以及幫扶。
毫無疑問這份殊遇乃是他們應得的,沒有他們當年戰場上的拋頭顱灑熱血,便不會有我們今日坐享太平安康的溫和歲月。
然而時間從不留情,歲月總在指尖消逝,抗戰英雄劉六夫於2021年1月20日與世長辭。
斯人已逝,風氣長存,雖然劉六夫老人已然離開這個世界,但他的故事將永遠銘刻在歷史之中。
參考文獻:
《澎湃新聞》——《伊川:別樣的抗戰老兵“百歲壽宴”!!!》
伊川廣播電視臺——《致敬老兵》專題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