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一位釣魚大師詹何的事蹟是列子說出來的。
“詹何以獨繭絲為綸,芒針為鉤,荊筱為竿,剖粒為餌,引盈車之魚於百仞之淵、汩流之中。綸不絕,鉤不伸,竿不撓。” (見《列子 湯問.之八》)
詹何能用單根絲縷作釣魚線,用纖細如同麥芒的針做釣魚鉤,用細柔的荊條竹梢作釣魚竿,剖開纖小的飯粒作魚餌,投入幾十丈深淵下的滔滔激流中,居然能釣上條可裝滿一輛車子的大魚!最值得說道的是釣魚線沒被拉斷,釣魚鉤沒被拉直,釣魚竿也沒被拉彎呈現滿弓狀!這在常人看來簡直就是神話,但對於懂得釣魚的漁父來說 這正是釣技所在,靠的就是“四兩撥千斤”的釣魚技巧,以柔克剛的太極功夫。
這樣的事不但平頭百姓不信,就連楚王聽說了也感到十分驚奇,就向詹何討教,詹何說,他是從老輩子介紹蒲且子射獵經驗得到的啟發。
憑什麼四兩撥千斤?憑的就是 “荊筱為竿”---釣魚竿柔弱的調性
“蒲且子之弋也,弱弓纖繳,乘風振之,連雙鶬於青雲之際。用心專,動手均也。臣因其事,放而學釣,五年始盡其道。當臣之臨河持竿,心無雜慮,唯魚之念;投綸沉鉤,手無輕重,物莫能亂。魚見臣之鉤餌,猶沉埃聚沫,吞之不疑。所以能以弱制強,以輕致重也。大王治國誠能若此,則天下可運於一握,將亦奚事哉?”
原來詹何是在學習射獵高手蒲且子“弱弓纖繳,乘風振之”經驗基礎上,悟出了道理,並以此指導自己釣魚的。其精髓即: 用心專,動作均衡和諧,心無雜念,聚精會神,以弱制強,以輕搏重。
有人可能指責列子淨說大道理,是忽悠,沒有實踐操作性。其實列子借詹何之口說出了釣魚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全神貫注,順勢而為,因勢利導,以小博大,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
憑什麼四兩撥千斤?憑的就是 “荊筱為竿”---釣魚竿柔弱的調性。
別看荊條竹梢柔弱,正是它們的纖細柔軟,弱化了巨魚瞬間傳遞來的強大拉力,及時化解舒緩了釣線長釣竿短,看似難於承受,不成比例的拉力。
柔弱纖細的荊條竹梢釣魚竿,雖然無力直接抗衡巨魚的強力衝擊,但足以牽制住獵物,使之無法脫身,激怒巨魚更加掙扎跳蕩,結果必然是元氣大耗,體力消減,越百掙不脫,越欲拼命一搏。可是偏偏卻沒有對手,氣恨無處消遣,找不到敵人,只能像無頭蒼蠅一樣瞎撞,更加死乞白哷以命相博,自己消耗自己,待到力盡氣竭,自然被輕而易舉地牽制岸邊。
這對於炫耀快速釣小魚刺激的競技釣無疑是諷刺。
順勢而為,以柔克剛是釣魚境界的試金石。真正的釣魚高手才能順勢牽引,借力打力,遊刃有餘,玩弄大魚於股掌之中。而不是有些人宣傳的:挺竿如滿弓,左右博魚,揚竿飛魚強取。
釣過大魚的釣友都知道,一旦大魚中鉤不得硬來。硬來,不但容易直鉤 斷線 折竿 跑魚 ,望洋興嘆,而且令高雅的釣魚變得為魚而漁,功利心十足,毫無情趣。
除了順勢而為,詹何還強調了釣餌偽裝魚鉤的重要性。
誘餌包裹魚鉤不但要小巧,而且要偽裝得自然,與水中景物渾然一體,真假難分“猶沉埃聚沫“。所以魚兒見了才能一口“吞之不疑”。釣餌飾鉤做到了這一步,就不必擔心會像有人講的那樣,面對鉤餌“魚兒疑心大,吞吞吐吐”,造成釣友誤判提鉤了。
那麼詹何究竟是什麼時候的人?
今人張遠山先生的《莊子初始本編纂者魏牟論》說詹何大約生活在公元前350年—前270年之間,約小莊子(約前369-前286)二十歲,約長莊子弟子藺且(前340年——前260年)十歲。
東漢班固認為魏牟比莊子年齡大。《漢書·藝文志》錄有《公子牟》四篇,班固自注:“(公子牟)魏之公子也,先莊子,莊子稱之。” 莊子生活於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370—前318年在位)魏牟較莊子為先,詹何或更年長於魏牟。
《 淮南子》有這麼一句話:
夫臨江而釣,曠日而不能盈羅,雖有鉤箴芒距、微綸芳餌,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數,猶不能與網罟爭得也。…何則?以所持之小也。 (見《淮南子 》卷一 原道訓)
東漢高誘解讀《淮南子》時有段批註:" 詹何 娟嬛 ,古善釣人名"。
戰國人宋玉的《釣賦》有句“宋玉與登徒子偕受釣於玄淵。”
據敢於公開頂撞蔣介石的國學大師劉文典先生考證:《文選·七發》注引“娟嬛”作“蜎嬛”( juān qióng),“無論是娟嬛、玄淵,還是蜎嬛,都是聲近通假,名雖不一,但實為一人而已。”又引高注說:蜎嬛,白公時人。《漢書·藝文志》中記載了蜎子十三篇,並雲“蜎子名淵,楚人”。
白公就是與孔子同年逝世的白公勝(?―公元前479年)(見 《左傳·哀公十六年》)
古人在談到釣魚名人時,總是把詹何放在 玄淵前邊。 可見詹何比玄淵年長。春秋下線是公元前475年,白公公元前479年去世,比他年長的詹何,應該是春秋時人。
為什麼好多人都說詹何是戰國時期人?因為提到詹何名字的文獻大多是詹何回答楚王問話,有專家說詹何比莊子年齡小,所以就那麼說下來了。但是,楚國的歷史悠久,從熊繹到楚惠王熊章(前488年~前432年)尚有二十九位楚王,諮詢詹何的楚王該在他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