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大學、河南省文物局主辦的“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於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1月8日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舉辦,這是龍門石窟文物首次來滬展出,27件龍門石窟文物與16件當代藝術家的創作同場對話,架起了傳統與當代的橋樑,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藝術盛宴。
龍門石窟與敦煌石窟、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位於古都洛陽市南郊,現存窟龕2300餘座、造像近11萬尊、碑刻題記2800多品、佛塔70餘座,是世界上佛教造像最多的石刻藝術寶庫之一。龍門石窟最為經典的石刻藝術是北魏至唐代的佛教造型藝術,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
北魏和唐代的佛像如何區別?
此次來滬的,有多件從北魏至唐代的重量級佛像,代表了龍門石窟的石刻精華。
展廳入口處,被佈置成龍門石窟著名的萬佛洞樣式,一下子將觀眾拉到了千里之外的伊河之畔。
一進門,便是一尊高達2米的國家一級文物佛坐像,這尊佛像造型端莊,面部柔和恬靜,駐足觀賞,似乎佛像在對你微笑。
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表示,北魏石刻與唐代石刻有著很多不同之處。北魏定都洛陽後,對南朝文化極為推崇,也就是漢民族文化,當時社會崇尚清秀,所以佛像的面部都比較清瘦,鼻樑挺直,修眉細眼。到了唐代,以富麗健壯為美,佛像面容飽滿,胸部和腹部都微微隆起,有飽滿雄健之感。
龍門石刻為何能聞名天下?
魏孝文帝於公元493年從山西大同遷都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也就是從這一年起開創的。龍門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員稱,國都邊上的藝術寶庫,一定集中了當時的國力打造,是名副其實的皇家石窟。龍門石窟最高的佛像17米,最小的才1到2釐米,可見洛陽這地方的石質非常好。而且龍門石窟裡還有世界各地的文化符號,堪稱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古代石窟藝術。
流落百年後回家的佛頭像
此次來滬展出的有3件海外迴流的佛頭像,都是2005年由美籍華人陳哲敬先生捐獻回國的。
據介紹,龍門石窟由於年代久遠,除了自然風化之外,也屢經盜鑿破壞。1907年之後到新中國成立前,日本、法國等國的學者來華考察龍門石窟,拍攝了大量資料照片,將龍門石窟的石刻藝術傳播到全世界。但同時,也引發了貪婪之心,龍門石窟遭到國際上不法分子的盜掘,海內外文物販子共同聯手,請當地土匪出面,土匪再威逼當地石匠上山盜鑿佛像,讓龍門石窟留下了滿目瘡痍。據統計,目前已知流散在海外的龍門石窟佛像多達200件以上,而實際數字更是無法估量。
陳哲敬先生1991年在美國偶然看到一尊流落海外多年的佛頭,聯想起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所藏龍門石窟大型浮雕《皇帝禮佛圖》,他馬上拍照片給中央美院的朋友,經辨認是龍門石窟被盜鑿佛頭。陳哲敬先生再飛赴洛陽,到龍門石窟裡去尋訪了整整10天,終於在古陽洞高樹龕內找到被盜鑿的佛像身體,再用電腦一合成,佛像身首對接天衣無縫。流落百年後,佛頭終於回到了自己的家。
你去龍門石窟也看不到它們
去龍門石窟實地看石刻藝術當然很好,但是,這次來滬的龍門石窟文物是龍門石窟研究院所藏,平時該研究院不對外開放,因此你去龍門石窟也看不到這些文物。
而且,龍門石窟佛龕洞窟燈光比較暗,石窟又高,很多地方看不清楚,不如這次在上海大學博物館能近距離細細觀賞。
比如此次來滬的一組3D列印佛像龕,完全重現了佛龕風采。而且在龍門石窟內佛像龕高達五六米,除非爬上腳手架,否則很難看清全貌。這次經過3D列印復原,佛像龕的雕刻、造型、紋樣、題記都看得一清二楚,你甚至可以清晰地辨認出佛像龕內有著西域、古希臘、中原地區的各種標誌性紋樣,體會龍門石窟造型藝術的神奇和博大。
藝術對話跨越千年開啟古今
這次特展也是一次跨時空和跨文化的對話,27件龍門石窟研究院特藏和9位當代藝術家的16件藝術作品同場展示,拉開了時空和思維的維度。
參展的當代藝術家何成瑤、黃淵青、韓子健、羅小戍、任天進、宋 鋼、翁紀軍、尹朝陽、張健君透過現代書法、繪畫、雕塑、裝置、漆藝和玻璃藝術等形式,呈現龍門石窟對他們創作的影響。而且這些作品也跨越了從1970年代到現在,藝術家們用多樣性的藝術語言,來呈現他們對龍門石窟藝術的感悟和體驗。
銘心妙相:龍門石窟藝術對話特展
主辦單位
上海大學河南省文物局
承辦單位
上海大學博物館龍門石窟研究院
展覽時間
2021年9月18日—2022年1月8日
展覽地點
上海大學博物館一層臨展廳
重要提醒:因疫情防控需要,上海大學校園目前暫未對外開放。展覽所有重要活動都推出了線上直播,也將推出線上全景漫遊導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