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9月29日,大別山上,劉伯承鄧小平致電各縱隊:“為調動敵人,解決冬衣,殲擊薄弱之敵”,作了全面部署。其中要求六縱“相機殲滅麻城之敵”。
9月下旬,野司得到情報,麻城有敵人10萬套棉衣。而當時劉鄧正在為部隊過冬棉衣的事發愁,現在有這樣一個好機會,說什麼也不能放過。
劉鄧把這個重要任務交給了六縱,10月1日電令政委杜義德、副司令員韋傑,說:“麻城最多隻一個團守備,杜、韋集中主力堅決殲滅麻城之敵。”到了10月7日5時,劉鄧給杜、韋下達了攻打麻城的死命令:“麻城不管敵人多少,不顧傷亡,務必迅速消滅。”
杜義德、韋傑立即命令各個旅向麻城方向運動。
十七旅四十九團接受任務後,由二營任前衛,迅速趕赴麻城。營長鄭自甫帶領10多名戰士趕往旅部,接受任務,教導員譚笑林帶著3個連隊,吃過晚飯後,立即出發。
到了目的地後,譚笑林趕緊部署,做戰前的準備。這個時候,營長鄭自甫回來了,他顯得有點垂頭喪氣:“老譚,上邊說不打麻城了,回去吧!”譚笑林很納悶:“說得好好的,怎麼說不打就不打了?”鄭自甫把雙手一攤:“我也不知道咋回事,還是回去吧!
原來,六縱為了摸清敵人的真實情況,派出偵察人員去偵察。偵察隊長孫貴昌帶回來的情報說,麻城車輛不少,人倒沒多少,可另外還有偵察部隊反饋回來的情報說:敵四十師師長李振清又帶了一個團趕到了麻城,敵人現在是兩個團。
這時,多數人認為敵情有了變化,現在再打麻城,恐怕一時半會也打不下來,時間拖久了、部隊將陷入被動。有人認為,即使勉強打下來,傷亡太大,部隊又沒有兵員可補、對今後在大別山開展鬥爭不利。
而杜義德最擔心的就是安置傷員的問題,但攻打麻城是劉鄧的命令,誰也不敢拍板說不打了,會議僵持在那裡。最後,杜義德採取了大多數旅團指揮員的意見,決定停止攻打麻城。
事後,情報證實,敵人沒有再向麻城增派部隊。麻城是應該也是可以打下來的。當時,劉鄧首長對此很不滿意,發來電報責問六縱:“誰偵察的情況?為什麼不打?”
10月15日,劉伯承又專程趕到了六縱駐地六分灣,對連以上幹部做報告講了堅持大別山根據地的偉大意義和當前的形勢及任務當然,也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六縱沒打麻城,痛失籌集過冬棉衣的良機,劉伯承的話說得很重:“看起來你們像只公雞,實際上是隻草雞!馬瘦毛長屁股股子深,拿著褲腰帶當蛇,自己嚇唬自己!”
整個會場靜悄悄的,大家都低著頭,沒人敢看劉伯承“恨鐵不成鋼”的目光。
其實,在當時的形勢下,有許多指戰員都害怕打仗。
有次,六縱十七旅四十九團行軍時,路過一個村莊,發現敵人已在這裡宿營,有的已經睡下了,有的還沒睡。有人覺得這個機會難得,問團長苟在合打不打。
苟在合在六縱中是名響噹噹的戰將,敢打敢衝不怕死,深得縱隊司令員王近山和旅長李德生的喜愛。苟在合有個特點,只要戰鬥一打響,他就會立即奔到最前線去指揮。為了團長的安全,政委苗興華還曾經特地挑選了一個身體強壯的戰士給他當警衛員,以阻攔團長到最危險的地方。事實證明這也不管用,好幾次警衛員把他的腰皮帶都拽斷了也未能攔住他,有時攔急了,他就一腳把警衛員踹開。
這樣一個好機會,大家都想著團長一定不會不會放過,可苟在合猶豫了一下,說:“別管它,咱們悄悄地從這裡摸過去。”就這樣,到嘴的肥肉沒有吃,部隊悄悄的走了過去。
李德生知道了這件事,非常生氣,他批評苟在合說:“這麼好的戰機,完全可以打敵人個措手不及,把它吃掉!你們怎麼不打?”苟在合說:“你們讓我打,我們出了傷員怎麼辦?”李德生火了:“出了傷員怎麼辦?放在我這裡、我給你養著!”旅長髮了脾氣。
這樣一個敢打敢闖的團長,為什麼變得“畏縮”起來?
有人說,可能是部隊的條件太艱苦吧!大軍進入大別山的時候,因為各種原因,許多重型武器都被遺棄,在武器裝備上,比起國民黨來就差了一大截,加上大別山的老鄉都很窮,在當時,國民黨軍有23個旅在大別山,他們也要吃飯,特別是那些雜牌部隊,紀律渙散,看見什麼就吃什麼,從個村莊過一趟,整個村的雞鴨豬鵝就都遭殃了。
老百姓就那麼一點糧食,國共雙方的軍隊拉來拉去,都得靠他們供應,大別山的老鄉們受不了。比如說有戶人家有100斤糧食,過來一個部隊,徵走了50斤,下一拔部隊來了再徵25斤,下一拔再徵一半,也就只剩12.5斤了,有些村子實際上要徵三四次。
老鄉們比喻說,這就像是耙田,橫一道過來,豎一道過去,地面上還剩下多少可以入口的東西呢?老百姓自己也要吃飯,所以,即使有點糧食,也只夠養家餬口,說什麼也不賣。
現在,十幾萬大軍一下子進到山裡,吃不飽穿不暖是肯定的。
可是,不打仗就能解決這些問題嗎?也是不行的,而打仗還有可能打敗敵人,繳獲一些物資,改變一下當前狀況,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生活問題,都可能得到一些改善。
那麼,英勇善戰的劉鄧大軍為什麼不敢打仗呢?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傷病員問題無法得到解決。
在剛到大別山的不久,有次四十九團駐在七里坪,準備休整幾天。但敵人已經跟了過來,縱隊得到了情報,通知了十七旅,十七旅一邊組織轉移,一邊通知各團,但沒能和四十九團聯絡上。第二天中午,敵人過來了。
四十九團此時還一無所知,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敵人是從西南方趕來的,二營首當其衝,六連被衝散。團長苟在合立即命令三營增援,但三營走到半路,又遭遇了敵人,副營長也犧牲了……
四十九團堅持到天黑,苟在合趁著夜幕的掩護,率部向東南方向突圍。第二天中午趕到麻廟時,國民黨軍又追上來了,四十九團又陷人了敵人包圍之中。一營和三營八連拼命阻擊敵人,經過一個下午的激戰,打退了敵人多次進攻。直到天黑以後,苟在合再次組織部隊突圍,才擺脫了敵人。
後來、四十九團轉移到豬公山,苟在合讓副團長秦緒先帶領60多人,趕回七里坪、安排傷員和尋找失散的六連。秦緒先趕回七里坪,眼前的情景讓他大吃一驚:犧牲的同志們暴屍野外,傷員被當地土頑用石頭、鋤頭活活打死了、失散的六連更是沒有一點訊息。
秦緒先回來後,一五一十地向苟在合作了彙報。苟在閤眼中淚花閃閃、久久沒有說話……
七里坪突圍、特別是犧牲和負傷的同志們的悽慘遭遇,使一向敢打敢衝的苟在合、不再輕易說“打”了
原二縱六旅政委劉華清回憶說:
1947年9月9日,旅部組織幹事王書波帶領參謀、幹事、偵察員、通訊員等24人,抬了7副擔架,護送一批傷員轉移。因事出意外,他們脫離了部隊領導一個月零三天,經常要餓著肚子趕路,沒有一個人違犯紀律。
24個同志抬著7副擔架,翻山越嶺,經歷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後方醫院。回來找部隊時,正好找到縱隊副政委鍾漢華,在他帶領下回到旅部。我和周發田接見了他們,表揚他們的模範行動。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來,7個傷員,就要動用24名指戰員抬擔架。很難想象,一仗下來,如果有兩三百名傷員,光是抬擔架,就可以把一個團的人馬全部佔用完。所以,各級指揮員在下達戰鬥決心時,的確有現實因素,不能不考慮。
傷員是各級指戰員都很頭疼的問題。如果不到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部隊是不會丟棄傷員的。但即使把傷員轉移到了醫院,醫院也處於天天行軍的流動狀態,也不可能帶著大量傷員行軍,大多數還得安插在老百姓家。只要部隊打仗,沒有傷員也是不可能的。
當時的大別山和華北太行根據地不一樣。在根據地裡,仗還未打,糧食已到;仗打起來了,出發有人帶路,彈藥有人搬運,傷員有人護送,地方有兵站,部隊有醫院,真是要啥有啥,毫無顧忌。可是在大別山,局勢還不穩定,在與敵人周旋當中,常常是敵來我退,敵占城,我佔山。
更重要的是,群眾對解放軍也持懷疑的態度,他們擔心解放軍待不住,扎不了根。
在這種情況下,新區的群眾受國民黨欺騙深,就怕接近解放軍,一見到解放軍就躲就跑,而老蘇區的一些老鄉也受國民黨的威脅摧殘,怕國民黨反動軍隊再來屠殺他們,所以,他們對解放軍也是就避而不見。部隊有時連個嚮導都很難找到。
在這種情況下,想把傷員安置在老百姓家裡,真不是見容易的事,即使有老百姓接受了傷員,危險還是重重,因為,在當時的大別山裡,到處都是國民黨的“小保隊”。
所謂的“小保隊”,就是國民黨地方政權組織的土頑部隊。“小保隊”成員十分複雜、有些是土匪,有些是地痞流氓,甚至有些還是紅軍時期的叛徒,這些人大多數是土生土長的大別山人。
自土地革命以來,大別山地區一直有共產黨的游擊隊伍活動,間接地也成了“小保隊”的游擊戰老師。“小保隊”不但熟悉大別山地區的風俗民情,而且也熟悉解放軍的那一整套游擊戰術、因此危害也最大。
“小保隊”平時和老百姓沒什麼區別、隱藏在群眾中、吃住也在村裡、從外表上根本看不出來他是“小保隊”。
從這個意義上說、解放軍處於明處,“小保隊”處於暗處,時而嘯聚、時而分散、讓人防不勝防。這些人死心塌地為國民黨政權服務,對付共產黨的手段比國民黨正規軍還要兇殘。
國民黨正規軍抓著瞭解放軍,就像解放軍對待俘虜差不多、衣服一脫、換上國民黨軍服裝,有機會了還能再次參加解放軍、軍紀比較正規的國民黨軍,還會把俘虜的傷員送到軍隊的醫院、治好傷,再補充到部隊裡。
落到“小保隊”手裡就慘了、這些人一個個兇殘狠毒,落到他們手裡,幾乎沒有一個活下來的。
四十九團宣傳股股長楊錦華回憶說:
“小保隊”對當地情況熟、地形熟、人員熟,你人多時,他就跑著躲你,人少的時候,他就出來搞你,把我們的人抓住,一般都活不了,手段都還很殘酷。
這事我見過好幾次,有次是把我們的人殺死吊在樹上,大冬天的,沒穿上衣,只穿一條軍褲,這才看出是我們的人。
我們把傷病員放到老鄉家養傷,這些傷病員十有八九都活不了,有些是被“小保隊”搜出來的,有的可能是被老鄉主動交出來的,群眾基礎很不好。
“小保隊”抓到這些傷病員,砍成幾塊,胳膊、腿扔到山上到處都是。我們出大別山時,還見到有5棵樹上吊死了5個人,都是解放軍,被開膛破肚,慘不忍睹。
這不是國民黨正規軍乾的,他還想要個好名聲。“小保隊”就無所顧忌,簡直是天絕人性。國民黨政權也鼓勵它這麼幹。這對我們影響根大,戰士們普遍有兩怕,一怕負傷生病,二怕掉隊。
能打善戰的部隊都躲著敵人跑,這種狀況必須想辦法改變。正好,毛澤東發表了《目前我們的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劉鄧大軍立即展開了學習。重點學習裡面的“三個轉折點”,即毛澤東在這篇報告中講到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打退了美國走狗蔣介石數百萬反動軍隊的進攻,並使自己轉人了反攻”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蔣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統治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一百年以來帝國主義在中國由發展到消滅的轉折點”。
透過學習這個報告,讓廣大指戰員認清了當前的形勢,鼓舞了戰士必勝的信心。對於傷員如何安置的問題,大家出謀劃策,想盡一切辦法解決。沒有了後顧之憂,部隊作戰的積極性就有了提高,整個部隊的面貌煥然一新,最後,終於在大別山站住了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