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驅逐艦的捨命進攻中,最具有決定性意義的結果還是下面這一幕:正在督戰的慄田突然發現有六條魚雷向“大和”的兩側襲來,“大和”急忙規避。事有湊巧,六條魚雷的速度幾乎和“大和”的航速相同,“大和”無法折回,只好改變航向,同魚雷結伴行駛了大約十分鐘。
因為這個原因,“大和”落在了其艦隊的後面,慄田看不到逃走的美軍航母,無法掌握戰場局勢。“塔菲-三”趁機後撤,雙方艦隊的距離拉大到十六海里以上。
在撤退過程中,拖後的“約翰斯頓”遭到了猛烈報復,從“金剛”號戰列艦上飛出的三發十四英寸炮彈鑽入了它位於艦尾的機械艙和鍋爐艙,那一瞬間造成的衝擊,猶如是“一條小狗被一輛救火車撞了”一樣,在其後十秒不到的時間裡,“約翰斯頓”又連中三顆炮彈,艦橋後部的艦樓被完全擊毀,航速也驟降至十五節。
包括“約翰斯頓”在內的“塔菲-三”官兵大多為預備役人員或剛剛入伍,從沒有象樣地訓練過。在遭到瘋狂打擊後,一位平時顯得很頑強的水兵在精神上完全崩潰,他開始一邊跑一邊哭,還有人則進入了一種夢幻般的狀態,感覺自己好象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一樣。
不過這只是少數人,多數官兵並沒有被殘酷所擊垮。艦長埃文斯的臉和胸膛都被彈片擦傷,手指頭也被炸斷了兩根,但他不為所動,用手絹將手包紮後又繼續進行指揮。
一場及時雨讓整個“塔菲-三”得到了片刻喘息,也挽救了“約翰斯頓”,使它暫時從死神手中掙脫出來。
眼見情況緊急,斯普拉格不得不用明碼電報請求支援:“如敵大口徑火炮對我艦隻再繼續轟擊五分鐘,我們的軍艦將蕩然無存。”
在發出求援電後,埃文斯率部南撤,朝萊特灣方向航行,這是三面包圍外的唯一一個缺口,同時埃文斯也希望奧爾登多夫的艦隊能夠從這個方向前來營救他。
“塔菲-三”一退,慄田即下令發射軍艦彈著觀測器進行偵察,這使他得以迅速掌握了“塔菲-三”的去向。慄田部隊隨後一面向南急駛,一面實施雷控射擊。
過去日軍海戰時都是用測距儀來測定距離,在用炮火把敵艦夾在中間後,再炮擊其中央部,以求擊毀目標。現在用了雷控射擊,可以自動瞄準,按說準確率應該更高了,但慄田部隊是從林加錨地開始才突擊學習了這一技術,炮手們技術水平不過關,失誤太多,以致只能追,卻射不中。
另外一方面,如果日艦協同一致,也可以將撤退中的“塔菲-三”追上並完全圍困住,可由於沒有調整隊序,慄田部隊一直顯得異常混亂,聯絡的不暢通又加劇了這種混亂。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在綿延達十五海里的橫向追擊面內,慄田部隊這邊不知道那邊,那邊也不瞭解這邊,各艦都只能沿著外圓弧,根據自己的判斷自行進行追擊。
萊特灣大海戰(12)連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