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瑞氣環繞,游龍蟠曲舞動,它騰於雲霧之中,龍鱗宛然,神韻飄逸。這是一件定窯覆燒,印花工藝的代表作,工藝精絕,同類印花龍紋盤存世量稀少,是定窯中最精美的瓷器之一,稱得上是陶瓷史上的名品。
“這樣的龍紋與北宋皇陵的石刻非常相似。”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副研究館員陳潔介紹,像這樣完整模印雲龍紋的瓷盤存世量十分稀少。
1948年,河北曲陽法興寺遺址出土了10件定窯印花雲龍紋盤,其中一件底部刻“尚食局”款,“尚食局”正是宋金時期的皇家掌膳機構。在宋金時期的壁畫中,可以看到類似的器皿,正是作為餐具使用的。
法興寺出土的10件定窯印花雲龍紋盤有6件流散海外。這件藏品,就是這批窖藏中的1件,經中國“心胸外科先驅”顧愷時先生捐贈,入藏上博,得以留存國內。
傳統有宋代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之說。汝窯以天青色、香灰胎、芝麻釘著稱;官窯渾厚端莊,盡顯皇家氣度;哥窯金絲鐵線的紋路為世所珍;定窯刻劃花、印花工藝精絕;鈞窯天青、月白、玫瑰紫的絢麗窯變令人稱奇。時至今日,研究者對哥窯、鈞窯的年代已有新認識,而考古發掘表明,定窯的生產也不侷限於北宋,金代仍是燒造高峰。《大金集禮》載天眷二年(1139),以“定窯一千事”作為金朝公主的禮物,此件印花雲龍紋盤,很可能就是金代高等級定窯的代表作。
這件定窯盤,圈足滿釉,為覆燒器。口沿包鑲銅邊。外壁有定窯瓷上常見的“淚痕”。從底部可以看到有流釉的痕跡,證明它在燒造的時候是反過來,用了覆燒的方式。
大約北宋中期,覆燒工藝開始出現。這種裝燒工藝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窯內空間,節約燃料。因此,覆燒工藝也稱得上是當時先進製造業的體現。
從唐代到北宋中晚期,北方燃料由木柴轉變為煤炭。文人墨客筆下亦有記載。白居易有詩云“伐薪燒炭南山中”。蘇軾記載元豐元年(1078年)彭城發現煤礦。而到北宋晚期“汴京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雞肋編》)。
“燒窯用木柴或煤炭,會造成釉色的差異。使用木柴燒造,還原焰持久,燒造出來的釉色會偏青偏白。而使用煤炭作為燃料,燒造還原焰的時間不足,釉色就會偏黃。”陳潔介紹,這種典型的牙黃色,其實會給釉色帶來一種非常溫潤的效果,後來也成為定窯的典型特色之一。
一件定窯精品,見證了宋金時期的科技變革。北方燃料的變化,悄悄掀起古代制瓷業的產業升級。覆燒工藝,促進模製技藝發展,定窯印花開始流行。它模印了千年承襲的龍紋,也印刻了一千年前的科技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