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省博物館裡,收藏著明代的一套《淳化閣帖》刻石。這套刻石一共有142塊,是現今尚存的時代最早、質量最好、儲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閣帖》刻石。這套明代“宋本”《淳化閣帖》其實共摹刻了144塊,耗時7年,世人稱“肅府本”《淳化閣帖》。該刻石逼真地再現了包括王羲之、王獻之、張芝、鍾繇、索靖及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諸家在內的宋以前歷代書法巨匠的精品,堪稱我國書法藝術的一座寶庫。這套刻石是怎麼來的呢?
肅王開明,摹刻傳家寶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封第十四皇子朱楧為肅王,鎮守西北邊塞,還賜給他一部“宋本”《淳化閣帖》,想必朱元璋知道兒子朱楧喜好書法,這才將這部難得的書法寶帖賜予了他。
三年後,肅王朱楧就藩甘州(今張掖),並於四年後移藩蘭縣(今蘭州),因為這一年,朱楧期盼已久的肅王府終於建成了。此後,肅王一系一直就藩蘭州城,直到明朝滅亡。
從第一代肅王朱楧開始,肅王府就以朱元璋御賜的這部“宋本”《淳化閣帖》為傳家之寶,秘藏於王府內庫長達200餘年。《淳化閣帖》非常珍貴,除非肅王府嫡系子嗣,外人是不可能接觸到這套寶帖的。據史料記載,第四代肅王曾將“宋本”《淳化閣帖》取來讓王孫貴胄們練習書法,為了保密,還特意在書帖上題字:“勉夫小子云,不許與人”,足見其珍秘之深。
就這樣,《淳化閣帖》在肅王府秘藏了200餘年,可是後來為什麼肅王府又將其公諸天下了呢?
有一說法是這樣的: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有一個官員名叫張鶴鳴,他是陝西右參政、分巡臨鞏道,他無意間得到了一個名叫李子崇的人所藏的棗木版《淳化閣帖》,聽聞肅王府藏有完整版《淳化閣帖》,於是就大著膽子向肅憲王提出,借肅王府祖傳“宋本”《淳化閣帖》一看,藉口校對一下李子崇所藏《淳化閣帖》。
肅憲王人不錯,答應了。張鶴鳴借來閣帖一看,果然不凡,只見其“濃嫣遒勁,神彩泛溢,大不類世所傳本。如古法帖數段久已缺文,而茲獨全,確為宋拓無疑”。
恰好此時金石摹刻家溫如玉、張應召師徒重摹上石,肅憲王遂決心公諸天下,傳於後世。溫、張師徒二人受肅憲王之命摹刻“宋本”《淳化閣帖》,選定石質密緻,具青灰色,擊之有鏗鏘聲的富平“銅磬石”,鐫刻碑帖。
144塊刻石高寬參差不齊,高27.4-34.5釐米、寬36.5-40.7釐米、厚5-8.9釐米。大部分兩面刻文,也有隻刻一面的。各卷卷尾除照摹宋本篆書款識外,新鐫“萬曆四十三年乙卯歲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三行,還附有二十八人的題跋,用木板另刻一冊。刻石之後僅刻肅憲王紳堯、張鶴鳴、世子識鋐、王鐸等數跋。
據專家考證,肅府帖本前8卷,確係當年北宋宮廷刻版的原拓,今西安碑林所立帖石,即據肅府初拓本重摹而成,足見“肅府本”影響之大。
《淳化閣帖》 宋太宗之功
那麼朱元璋御賜給肅王朱楧的寶帖又是從何而來呢?原來它的來頭也不小,與宋朝的一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有關。
趙光義在歷代皇帝中的口碑並不太好,然而也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繼承他大哥趙匡胤的江山,延續了大宋一朝。
在人們的印象中,趙光義是一名馬上皇帝,對藝術並不在行。然而,偏偏這部讓後人推崇備至的《淳化閣帖》正是趙光義所倡導而成,其實,宋太宗趙光義也是個草書高手。
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漢字書寫藝術,也是一種很獨特的視覺藝術。凡學書法,必要臨帖,而臨摹須有範樣。古人發明了拓印法:將已刻在碑石的書法佳作墨拓於紙;將存世的名家書作精工勾勒摹刻於木、石,然後墨印紙頁裝裱成冊,便稱為碑帖。碑帖成為儲存流傳前世書法佳作的主要載體。
明代肅王府傳代之寶“宋本”《淳化閣帖》,關於其得名,據說是版成後藏於北宋禁宮淳化閣,故名“淳化秘閣法帖”,簡稱淳化閣帖;一說版成於北宋太宗淳化年間,故而得名。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忽發奇思妙想,他命翰林侍書王著,把宮廷收藏的書法珍品編為十卷,前五捲包括歷代帝王、名臣及百家的各體書作,如張芝、鍾繇、索靖和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諸家,盡含其中。後五卷收錄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草書,編輯為一部《淳化閣帖》。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大型書藝法帖,集宋以前書法之大成。
然而,宋仁宗慶曆年間,一場宮中大火在晚上突然燒了起來,彼時《淳化閣帖》面世也就40多年,令人惋惜的是,這場大火將藏於北宋禁宮中的《淳化閣帖》原版毀了。
當初《淳化閣帖》印本不多,宋太宗趙光義只賜皇戚近臣。本就十分名貴的成帖,在原版毀於大火之後更是身價倍增。於是人們便依據存世的帖本輾轉翻刻,很快便成了魚目混珠之狀。朱元璋御賜朱楧的閣帖正是宋代翻刻版本的佼佼者。
國寶蒙塵 被當做馬槽
然而,讓肅王府視為珍寶的《淳化閣帖》,卻也經歷了一段蒙塵之日。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部將賀錦攻破蘭州。肅王朱識鋐從王府逃出,在永靖縣他什堡被賀錦部下擒獲,送到西安李自成處,被當即處死。據說,就在這一次大亂中,肅府本《淳化閣帖》被從原來的密藏之地——肅王府遵訓閣偷偷轉移到了肅王府的一個深井之中。
對於肅府本《淳化閣帖》而言,浩劫並沒有隨著主人的離世而得以停歇,相反隨著王朝的更替來得更猛烈了。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吳三桂叛清,陝西提督王輔臣起兵平涼響應,遣將攻陷蘭州,曾用刻石做馬槽。傳世之寶,竟淪落至此。這還不算,等到清軍圍城時,守兵又把兩方刻石毀掉當做炮子,真正是暴殄天物。
此後歷經滄桑,142塊刻石僥倖存留了下來。
有人說是蘭州翰林劉爾炘把刻石轉移到蘭州文廟(今蘭州二中)尊經閣的,時間是清宣統二年(1910年);也有人說是左宗棠平甘後,檢送儒學(今蘭州二中內)保管,置於文廟大成殿東邊之尊經閣中。
今蘭州二中的前身為蘭州志果中學。抗戰時期,日寇轟炸蘭州,一度炸燬刻石密藏之地——蘭州文廟尊經閣的前窗,幸運的是未曾波及刻石。之後刻石就被轉移埋藏於蘭州文廟大成殿南面院中。
1944年,刻石被人從地下挖出來藏到了別的地方,幸好被曾任蘭州二中校長的趙元貞要回學校保管。1966年,刻石從蘭州二中轉由甘肅省博物館儲存至今。
除142塊刻石之外,甘肅省博物館還保留了一部明代翻刻的《淳化閣帖》拓本。拓本系肅府原石所拓,約成於明代天啟年間,距刻石時代甚近,而且拓工精細,紙墨俱佳,筆路清亮,原功盡顯,故而被稱為閣帖中的“善本”。後附諸跋中有肅府刻石主摹手溫如玉一文,記述刻石的摹刻經過。
如今這一流傳數百年的國寶被妥善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中。
掌上蘭州·蘭州晨報記者 黃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