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萬沒想到,央視八套黃金檔在《我和我的三個姐姐》後又播出了同類型的作品《親愛的孩子們》。
有意思的是,這兩部作品的主創還是同一夥人,尤其是這位導演孟亮,雖然名不見經傳,卻陸續執導了《遠方的山楂樹》《媽媽在等你》《我和我的三個姐姐》《親愛的孩子們》等多部央視熱播劇;
吳其江
演員馬藜、吳其江等人更是雷打不動的主演,這部戲演知青、軍人,下部戲則演知識分子、商人,他們共同構成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的眾生相;
而央視八套黃金檔儼然已經成為他們的“自留地”。
之所以受到央視八套黃金檔的青睞,很大程度上是這些作品有穩定的收視群體,並且這些群體往往帶來超高的收視率,屢試不爽。
《我和我的三個姐姐》
中老年觀眾群體尤其喜歡這些作品,他們不在乎服道化嚴謹不嚴謹,劇情合不合邏輯,演員演技線上不線上,他們在乎的是一種觀劇“氛圍”。
如何形容這種“氛圍”呢?
幾個關鍵詞:狗血、年代感、大團圓結局。
這三個詞幾乎涵蓋了所有類似題材作品的突出特點。
吳其江飾演穆家老大
正在播出的《親愛的孩子們》一開篇就出現了狗血劇情,以穆家老大穆楓為例,他下鄉期間偷偷結婚,為了回城參加高考,與農村妻子假離婚,後來懷孕的農村妻子找來;
妻子難產,他把孩子丟醫院不管不顧。為了考大學就把這個孩子誣陷給老二,害得老二被批生活作風有問題,結不成婚;
後來穆家老大大學沒上成,又裝瘋賣傻奪取原定老二進廠的工作……
《親愛的孩子們》
在這部《親愛的孩子們》中,幾乎每個情節都狗血上頭,每個人物角色都瑣事纏身,一場又一場的鬧劇接踵而至,和這個有些溫馨的劇名實在不符合。
但這恰恰戳中了中老年觀眾群體的“興奮”點!
年代感的塑造是吸引中老年觀眾的又一法寶。
《親愛的孩子們》
宏光機械廠、返城知青、牛仔喇叭褲、招待所、結婚彩禮“三轉一響”,甚至特殊時期批鬥活動使用的大字報,這些帶著濃郁時代氣息的符號一出現,中老年觀眾就很自然地被帶入戲,因為那是他們的青春!
再者,人人都愛大團圓結局,更何況是逐漸老去的父母輩的觀眾呢。
《親愛的孩子們》
《親愛的孩子們》無疑也是“大團圓”的結局,男主角穆林創業成功,帶領農民致富;
穆家和白家持續二十多年的芥蒂逐漸消融,穆林和白鷺的婚事也迎來了希望;
穆椿的舞臺夢、穆樰的記者夢也都實現……
此前的《我和我的三個姐姐》也是這種結局,一家人互生嫌隙甚至水火不容,但最終凝聚在一起,找回了彌足珍貴的親情,並且為家族酒廠找到了一條健康發展的路。
《我和我的三個姐姐》
顯而易見,不管是製片方還是央視,都摸透了中老年觀眾的心理,所以這類小成本年代劇經久不衰。
但是,中老年觀眾喜歡的就一定是好作品嗎?
顯然不是。
一部優秀的年代劇應該像山影出品的《父母愛情》,如涓涓流水,不急不躁、潤澤心靈,而不是《親愛的孩子們》《我和我的三個姐姐》一樣雞零狗碎、一地雞毛……
所以,不管是製片方還是央視都有“投機取巧”的嫌疑,一方賺了錢,一方獲得了收視率,看似“雙贏”,實則讓國產劇蒙了羞!
文 | 宋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