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洪式拳有個重要的規矩,那就是要“沉住肘”,不能起肘。可是很多人並不能正確理解這個規矩,所以會出現一些教條主義。
我的師爺是特別強調肘關節的,因為這是一個關鍵部位。如果能沉住肘,就能做對手臂的節節貫穿。沉不住肘就錯過了,會囫圇地出去進來,因此永遠也鬆不開。
要沉住肘有個要領,在練的時候肘尖儘量朝下或者斜朝下。但這個要求不是孤立的,它還是要結合節節貫穿才能實現。但是很多人會把這一點當作標準衡量是否沉住了肘,這顯然是教條主義了,是形式主義了。
真正沉住了肘,無論肘尖朝哪,都能沉住。因此過程與結果不是一回事。能沉住肘了,哪怕肘尖朝上也能沉住;沉不住肘,哪怕肘尖朝下還是沉不住。別人一採或者一捋就背勢了,那就不是沉住了肘。沉住肘後想給他才給他,不想給他他拿不走。因此,衡量是否沉住肘是根據這個,不是根據形式。
一旦形成了教條主義,人們就會追求形式主義,不再追求結果。沉住肘是個目的,是個結果,不是個形式。但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練拳就會追求肘尖總是朝下,不惜別的要領錯誤。這跟黑瞎子掰玉米一樣,夾住了一個,丟了一堆。從太極拳角度講,留住的這一個也不對。
這個錯誤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人都會犯。因為多數人不會辯證思維,總是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不能全面正確地理解原理和要領。
事實上,初學者,或者學習很長時間的人,肘還是不能在實現別的要領的前提下肘尖朝下。很多人一開始就練肘尖朝下,一直保持肘尖朝下,他們都是肩和身錯了,沒有達到它本應有的難度。就跟讓你用腳踢到頭頂,結果你脫下鞋夠頭一樣。自以為機智,實際上是錯了。這方面,還有不少類似的,比如晃、聳,如果真練得對,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從來沒經歷過的,可想而知都是錯的,因為沒有一個人不經歷這個階段就能直接達到高階階段。就跟唐僧必須經歷八十一難才能取得真經一個道理——取經的過程就是真經,不是那本破書,那本書只是一個目標和方向。
總之,能否沉住肘,不會看的,你得試試人家;會看的不用試。沉住肘不僅僅是個功力問題,還是個意識問題,是個綜合的結果。一採一引就背勢,肘尖插到地裡都沒有用啊。肘尖朝上,人家還沉得很好,那才是真的會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