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筆者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訊息:廣州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公佈2021年新入職入編40名教師,其中有9名來自北大、清華、香港中文大學、維多利亞大學等名校的博士及博士後。
近一兩年,名校博士投身中小學任教的情況屢見不鮮。這一現象是不是人才浪費?各方聲音評價不一,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
1.觀點一:社會不需要那麼多高階人才,學歷在貶值
當前的中國,是一個低端製造業發達的國家,不需要那麼多高學歷人才,以後的發展方向估計也將限流,高學歷者只能逐步適應。
而但凡國家重點中學,如果沒有碩士水平,幾乎沒有資格進入,部分國重直接招博士來做奧賽教練。
就目前研究生這報考熱度和擴招勁頭,可以預言,未來10年內,國內重點中學很有可能教師要求上調到博士。從這個角度來講,意味著學歷在貶值。
如果是應聘中小學教師崗位的,是教育學相關博士、博後,可謂術業有專攻。但是,如果是的是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等專業的博士、博後轉行去教初高中物理、化學、生物,不是人才浪費,又是什麼呢?
2.觀點二:基礎教育也不簡單,需要高學歷人才
有的人僅從中小學課本難度看,似乎博士學歷有點浪費,博士都得去大學當老師才算不虧。
但別忘了,中學課本難度不代表中學教育難度。這個華南師範大學附中作為廣東排頭兵級別的高校,教學和競賽難度係數也很高。別說普通學校了,就算是清華北大數學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敢不敢拍胸脯說自己能在規定時間內把所有高中數學競賽題都能考滿分?
即使能夠考滿分,也還有一個難題。如何把自己的思維方式傳授給學生,讓這些高中生也能考高分?這對博士生來說,也難度不小。所以說,基礎教育也需要高層次人才。
3.觀點三:用市場化眼光來看,勞動增值了才不算浪費
中國公立教育結構是個人付小錢政府掏大錢。也就是說從畢業到上班那一刻起,個人獲得的財富就包括了社會對個人教育投資的機會收益。
用一個最市場化的原則就可以判斷是不是浪費,就是博士老師創造的勞動價值有沒超過社會投資成本。
老師的勞動價值在於學生的創造的價值,更長遠一點看是學生未來的勞動增值。
假定一位博士教出來的學生成為了社會傑出人才,為社會作出了傑出貢獻,那麼博士當老師就是勞動增值。這不算浪費。
反之,就是博士創造的勞動價值負增長,使社會對博士的投資出現了虧損,這就是浪費。
結語:
筆者認為,有些人覺得博士生應該有更好的前途,比如去科研,學術單位。但實際上,當前社會提供的高階就業崗位,可能覆蓋不到所有高學歷人才,從事基礎教育反而能夠創造更好的價值。畢竟,知識能夠創造無限可能。
你怎麼看呢,名校博士到中小學當老師,是不是浪費人才?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