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之間,有一段節奏很快,極為精彩的亂世,以中原的五個正統傳承政權,和先後割據在南北的十餘個政權為主,演繹了五十餘年的紛亂故事,若是從黃巢起義算起,到北宋基本統一,那這個亂世需要延長到近百年。這段歷史,給天下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同時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損失。因為亂世,中原割據,自然就難以同心戮力抵禦北方的威脅,甚至伴隨著外族入侵,之後的數百年,外族勢力都對中原有著很大程度的壓制。
這段亂世之間,當然也有許多心懷天下的君王猛士或者醉心權欲的野心之輩,號召著一幫能人去改變亂世割據,扭轉時代格局,促成天下一統。但是要麼是氣運不夠,如雄才大略的柴榮,南控江淮,北破契丹,文治武功,卻英年早逝;要麼是時候未到,如後梁太祖朱溫,才華冠絕,手下文臣武將璀璨,卻沒有趕上好時候,與他同一批次的李克用、楊行密、王建、李茂貞等等都是第一代創業之主,他雖然能在這些猛人中鶴立雞群,可,一隻猛虎與一群惡狼之間,勝負不可知;要麼是個人心志不那麼明瞭,如後唐莊宗李存勖,統一北方,天下江山九分,已入其六,卻止步不前,貪圖享樂,最後身死國滅。
總體而言,唐宋間亂世,雖然政權更迭頻繁,但是另一方面,這一時期湧現出的人才,質量也很高。有許多知識分子或者飽學之士,為了實現改變亂世、救民於水火的夢想,輔佐君王,努力兌現自己的抱負。很多人在亂世中做出了很不錯的功績,或輔佐君王開疆拓土,護佑一方百姓;或治世行政,維護一國百姓安穩。
唐宋之間,總體而言,因為亂世以打仗為主,文治為輔。總體而言,優質武將很多,治世能臣並不多見。但是,縱觀歷史,中華文明任何時代都不會缺少文臣的精彩演繹。
那麼接下來,小編就來盤點一下,五代十國時期十大治世能臣,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注:本排名為非正式的排名,僅供參考,不喜勿噴。
十、楊邠(?-950年) ,字號不詳,魏州冠氏縣(今山東省冠縣)人。五代時後漢宰相。
年少有為,起家魏州府吏。憑藉租庸使孔謙的姻親,歷任孟、華、鄆三州糧料使。晉高祖石敬瑭出任鄴都留守時,擔任右都押衙。後漢建立,出任樞密使、檢校太傅。
深得信賴,選為顧命大臣。後漢隱帝即位後,授中書侍郎兼吏部尚書、同平章事,總領軍政大權。精於吏道,繕修甲兵,充實府庫。專恣弄權,得罪外戚李業等人。
乾祐三年十月十三日,以謀反罪處死。後周太祖即位,追贈太傅、弘農郡王。
楊邠是後漢第一重臣,雖然其個人評價不如李谷、王溥等人,但是作為後漢第一能臣,楊邠在混亂的後漢能成事,本就表明了其能力不一般。楊邠為政儉靜、不收賄賂,不能拒者,收之交給皇帝,任賢薦能,直言敢諫。在後漢朝堂,屬於獨一份的角色。
九、安重誨(?-931年),河東應州(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大臣。其父安福遷,事晉王李克用為將。
安重誨少事後唐明宗李嗣源,隨從征戰,頗見親信,為人明敏謹恪。明宗即位,以擁戴功充任左領軍衛大將軍、樞密使,兼領山南東道節度使,累加侍中兼中書令,護國節度使,總攬政事。
後唐權臣安重誨,雖然被史書所恥,最後結局慘淡,但是不可否認,其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在獨攬後唐朝綱期間,也做了很多正確的決定。首先,安重誨力主削藩是具有很大進步意義的,其次,唐明宗李嗣源在位期間,朝政大事和軍務大事皆由安重誨主持,後唐那五六年的和平發展時光,百姓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說到底也有一些安重誨的功勞。但是,安重誨也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被權力迷失了自我,主持政務太久,就開始驕縱跋扈,甚至威脅到了唐明宗。
後來在處理李從珂的問題上與後唐明宗發生了意見分歧,漸為嫌忌,遂罷樞密使之職,以太子太師致仕。長興二年,以離間孟知祥、董璋、錢鏐罪,李從璋赴河東將其誅殺。
八、範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省邢臺市威縣)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範質自幼好學,博學多聞。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登進士第,官至戶部侍郎。後周建立後,歷任兵部侍郎、樞密副使等職。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託孤於範質等人。獲封蕭國公。陳橋兵變後,範質與宰相王溥、魏仁浦被迫擁立趙匡胤為天子。曾舉薦趙普、呂慶餘、竇儀等人。乾德元年(963年),封魯國公。次年罷相。同年九月去世,朝廷追贈中書令。
範質曾主持編定後周的《顯德刑律統類》,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統》直接來源於此法典。著有《範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後周宰相範質,在眾多人才中不顯山不露水,卻是權位最高的一位,範質最大的特點是穩,有他在則整個朝堂便有序不紊。所以,從後晉到後漢再到後周,範質都身居高位。範質為人處事,堪稱宰相典範,上能為君王擬詔分憂,堅持原則,提出合理建議,下能駕馭群臣,管理朝綱。
七、李振(?—923年),後梁朱溫的謀臣,唐朝司空李抱真曾孫,曾鼓動朱溫在唐天祐二年(905年)誅殺唐朝大臣,釀成“白馬驛之禍”。
若說,敬翔是朱溫帳下的第一能臣,那李振則是朱溫手下的第一謀士,李振,類似有賈詡的陰毒和奇智。李振出身貴族,早年科考不第,機緣巧合投靠朱溫,自此珠聯璧合。
李振最重要的功績,是在朱溫崛起階段,幫助朱溫牢牢抓住長安這條線,後來將天子迎奉到洛陽,同樣是李振出力最多。
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溫廢唐哀帝李柷,建立後梁。朱溫篡唐自立,李振無疑出力最多。但是也正是因此,被後唐所不容,李存勖攻下汴梁後,儘管李振已降,還是被李存勖下令處死了。
六、魏仁浦(911—969)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五代後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魏仁浦出身貧寒,機敏聰慧,博聞強記。後晉時期,擔任樞密院小吏,抵禦契丹進攻。歸附後漢高祖劉知遠,選為託孤大臣。交好郭威,成為後周開國元勳,歷任樞密都承旨、檢校太保、樞密使,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成為周世宗的宰相。
周恭帝繼位後,出任刑部尚書。陳橋兵變時,組織朝臣反抗,染病在身,守右僕射。 開寶二年(969年),跟隨宋太祖趙匡胤親征北漢,病逝於梁侯驛,享年59歲,追贈侍中,諡號“宣懿”。
魏仁浦為人清靜儉樸、寬容大度,能言善辯、足智多謀、與人為善、左右逢源。“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可以說是他心胸的體現。他博聞強記,殫精竭慮,為後周統一北方立下了汗馬功勞。
五、郭崇韜(約865年~926年),字安時,代州雁門(今山西省代縣)人。五代十國時期後唐謀臣、宰相、名將、軍事家、戰略家。
歷仕兩代三主,唐僖宗後期,作為昭義節度使李克修親信,累典事務,廉潔幹練。大順元年(890),李克修死後,改任李克用典謁。天佑十四年(917),李存勖以為中門副使,和孟知祥、李紹宏一起參與機要。
郭崇韜文武雙全,富有謀略。他做上中門使後,又步步升遷,成為李存勖手下重臣。天佑二十年(923),李存勖稱帝,建立後唐,郭崇韜拜兵部尚書、樞密使。
後梁與晉對峙四十年,郭崇韜多次在與後梁的戰鬥中立下戰功。後來又是郭崇韜獻計李存勖奇襲後梁國都汴州,一戰滅後梁,立下首功。在這位富有韜略的名將帶領下,六萬後唐軍勢如破竹,只用了兩個月就滅了前蜀。他以佐命之臣之功加授侍中、冀州節度使,封趙郡公,食邑二千戶,賜鐵券,恕十死。
滅亡蜀國,大功一件,郭崇韜志得意滿,一些小細節就不太注意,所以得罪了李繼岌身邊的宦官,這群人最擅長挑撥離間,本來李繼岌與郭崇韜關係還不錯,後來在宦官的添油加醋中傷下,李繼岌埋下伏兵,將郭崇韜錘死在地上。郭崇韜的五個兒子全部遇難,兩個孫子則倖免於難。
四、馮道(882-954),是中國大規模官刻儒家經籍的創始人。字可道,自號“長樂老”。五代瀛州景城(今中國中部河北交河東北)人。後唐(公元923年~公元934年)、後晉(公元936年~公元940年)時任宰相。契丹滅後晉,到契丹任太傅。後漢(公元947年~公元948年)時任太師。後周(公元951年~公元959年)時任太師、中書令。曾著《長樂老自敘》。
後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馮道為印行經籍標準文字,經皇帝批准由尚書屯田員外郎田敏等人任詳勘官,李鶚、朱延熙等書寫,依唐刻《開成石經》,並和經注合刊,開雕“九經”:《易》、《書》、《詩》、《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周禮》、《儀禮》和《禮記》,以端楷書寫,能匠刊刻。
到了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五月雕印完成,歷時22年。同時刻成的有唐代張參撰《五經文字》、玄度撰《九經字樣》等書。因刻書事業由國子監主持,故史稱“五代監本九經”,創官刻書籍之始。當時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對此,元王禎評為“因是天下書籍遂廣”。
另外,馮道還是五代政壇常青樹,有十朝元老之稱,從桀燕劉守光開始,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大半個五代,馮道都身居高位。其圓滑程度和政治才能都是五代絕無僅有的,而且馮道並非無能之輩,其重視人才、從善如流、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兢兢業業,儉樸平和,乃是人臣典範。
三、袁襲,安徽廬江人,唐末淮南節度使、五代十國吳太祖楊行密的心腹謀士,以足智多謀著稱。
生平簡介: 楊行密為廬州刺史,袁襲仗䇿從軍,料事多中。
畢師鐸進攻廣陵,呂用之詐稱高駢牒署楊行密行軍司馬,徵兵入援。袁襲遊說楊行密曰:“高駢昏惑,呂用之奸邪,畢師鐸悖逆,這次求兵於我是天以淮南授明公也。” 於是楊行密率廬州兵赴之,正好遇到畢師鐸殺高駢,楊行密入據揚州。這時孫儒又一次叛亂,楊行密閉空城不無內怯。袁襲說“吾以新集之眾守孤城,而諸將多高氏舊人,非有厚恩,素信力制而心服之也。今孫儒士氣方盛,所攻必克,正諸將持彼此因強弱擇向背之時也。
海陵鎮使高霸,高駢的舊將,此必不為吾用者。”因勸楊行密以軍令召高霸,高霸即率所部兵來,楊行密欲遣其屯天長以拒孫儒。袁襲說“高霸常挾兩端,我勝則來,不勝則叛。今處之天長是自絕其歸路也,且吾能勝儒,無所用霸。不幸不勝,天長豈吾有哉。公以疑霸而召之,其可複用乎?不如殺之以並其眾,於是楊行密因伏甲誅霸,得其兵數千。
袁襲又言廣陵飢弊已甚,蔡賊復來,民必重困,莫如避之便。建議楊行密派遣延陵宗、蔡儔將兵分屯而身留揚州不發。次年,孫儒果攻揚州,克其外郛。楊行密倉皇出走將奔海陵。袁襲曰:“海陵難守,而廬州吾舊治也,城廩完實,可為後圖。”於是楊行密乃走廬州,久之未知所向,問襲曰“吾欲卷甲倍道西取洪州,可乎?”袁襲曰:“鍾傳定江西已久,兵強食足,勢未可圖。趙鍠新得宣州,怙亂殘暴,眾心不附,公宜卑辭厚幣,說和州孫端、上元張雄使自採石,濟師侵其境。彼必來逆戰,公自銅官度江會之,取鍠必矣。”楊行密大悅,乃引諸將攻鍠。會孫端、張雄先為趙鍠所敗,趙鍠將蘇塘、漆朗統兵二萬屯曷山。袁襲曰:“公領兵急趨曷山,堅壁自守,彼求戰不得,謂我實怯,因其怠而乘之,可破也。”楊行密用其言,蘇塘等大敗,遂禽趙鍠,入宣州。已而朱全忠與趙鍠有舊,遣使來求趙鍠。楊行密謀於袁襲,袁襲曰:“不如斬首遺之,以杜後患。”趙鍠由是被殺。
不久,袁襲卒,楊行密哭之曰:“天不欲成吾大功邪,何為折吾股肱也。吾好寬,而襲每勸吾以殺,此其所以不壽與。”
人物評價:袁襲是楊行密的心腹,唐宋之間,算是十國最厲害的一位謀士,幫助小人物楊行密獨霸淮南和江左。袁襲足智多謀,是楊行密最重要的倚仗,從某種程度上講,袁襲稱為五代十國第一謀士也不為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堪比張良和陳平。幫助楊行密從小小的揚州走出來,打下了半個江南和淮南,奠定了十國最強之一的楊吳的基礎。
二、王樸(906——959年),字文伯,東平(今中國山東東平西北)人,五代時期後周大臣,於後漢乾祐三年(950年)中狀元,授校書郎。王見後漢隱帝孱弱,任用小人,辭官歸鄉。後周廣順元年(951年),郭威養子柴榮為澶州節度使,以王為掌書記,後為推官。
顯德元年(954年)柴榮繼位,為周世宗,王也由比部郎中累進至樞密使,“大臣、藩鎮皆憚之”。二年,奉詔撰《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平邊策》,主張“攻取之道,從易者始”“得吳,則桂、廣皆為內臣,岷、蜀可飛書而召之,如不至,則四面並進,席捲而蜀平矣。吳、蜀平,幽可望風而至。”他建議先攻南唐,再取南漢、後蜀,最後攻契丹以平定北漢。
顯德三年(956年)八月,奉詔考正曆法,撰成《欽天曆》十五卷,在唐《崇玄歷》基礎上多有改進,構造九服晷影函式(正切函式)。不久,又以王樸知開封事,擴大京城,開廣街道,使之宏偉壯闊,成為日後汴京的雛形。
世宗兩次攻淮南,王樸為東京副留守。顯德六年(959年)正月,奉詔考正雅樂,得八十一調,並造“律準”,詔有司依調製曲。二月,至河陰檢查黃河堤壩,於汴口立水閘。三月,奉詔樹斗門於汴口,歸朝時,拜訪前任宰相李谷的府第,兩人正常交談,突然間王樸昏倒,猝逝。
周世宗聽到噩耗,“即時幸其第,及樞前,以所執玉鉞卓地而慟者數四”。將其畫像祀於宮中功臣閣。宋太祖登基後,一天路過功臣閣見到王樸的畫像,竟肅立不動,整理御袍,肅然鞠躬,唸唸有詞:“倘此人在,朕不得著此袍。”
王樸明歷算。考證諸曆法之失,與司天監共撰《顯德欽天曆》,他通曉音律,考證雅樂,定七聲立新法。使七均、十二律、八十四調再現並留傳。王樸的《平邊策》展現了他的政治、軍事才能,運用戰略上進攻先近後遠、先易後難,戰術上進攻避實就虛,擾敵令其疲憊的方法而擴充套件後周版圖,成就了宋一統。
一、敬翔(?—923年),字子振,同州馮翊人,唐朝侍中敬暉之後,五代時期後梁大臣。
好讀書,尤長刀筆,應用敏捷。人稱少年英才。趕赴長安參加進士考試,未中。黃巢入長安,敬翔逃至汴州,投靠同鄉王發。後為朱溫所識,敬翔跟隨朱溫前後共三十餘年,朱溫對其言聽計從,敬翔本人也“盡心勤勞,晝夜不寐,自言惟馬上得休息”。
唐昭宗封敬翔為檢校右僕射、太府卿,賜號“迎鑾葉贊功臣”。朱溫稱帝后,改樞密院為崇政院,任命敬翔為知樞密院事。為光祿大夫、行兵部尚書、金鑾殿大學士,封平陽郡侯。
乾化二年六月,朱溫病重,召敬翔至病榻前受顧託命。朱友貞即位,趙巖及妻族張漢鼎、張漢傑等人用事,敬翔與李振受到排擠。李存勖攻進後梁都城,敬翔全家自殺。著有《大梁編遺錄》。
儘管因為各種原因,朱溫建立的後梁在歷史評價上總是負面多於正面,但是對於開創五代的歷史紀元的後梁,其文治和武功,似乎也並不差於後唐和後周。甚至其匯聚的人才的優質程度,是高於五代其它時候的。而這些人才中,若是論及榜首,則無人能出敬翔之右。
作為朱溫創業的智囊,睿智的敬翔與志大的朱溫珠聯璧合,兩人攜手三十餘年,從汴梁一隅之地,到平定山東二朱,攻取江淮和荊襄,再到圖謀河北,迎天子令諸侯,定關中,成帝業。朱溫鋒芒畢露,敬翔思慮周全。敬翔之於朱溫,無異於王猛之於苻堅,幫助朱溫出奇謀,還幫助朱溫處理政務,後梁政事,基本出於敬翔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