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墓未能留下“姓名”
在江西省邗江縣有一個甘泉村,這個村子為什麼叫甘泉村?是因為在這個村子附近有一座山,從山上流下來的泉水十分甘甜,這裡的人就將村子命名為甘泉村,這座山也因此得名甘泉山。
在甘泉山的旁邊還有數十座形態不一的山丘星羅棋佈、佈局也十分規整,在山的北邊還有兩座相鄰的小山,這裡的人把這兩座小山取名叫“雙山”。
廣陵王劉荊
你可能會問,這裡又不是盆地地形,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山和丘陵呢!其實這些土堆並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古代王侯將相的墓冢。一次當地的農民想要在山上開窯,結果不慎挖到文物。
這個秘密也就傳開了,但是更加令人沒想到的是這裡的古墓早就被盜墓者光顧過了。
1975年-1980年我國的考古專家,對甘泉山附近的兩座古墓進行了保護性質的挖掘,兩個開採計劃分別被命名為“甘泉一號”和“甘泉二號”。
等到專家走進墓中的時候,發現古墓已經被盜墓者毀壞得近乎一片狼藉,造成了很多文物的殘缺和遺失。但是盜墓者畢竟留戀金銀,專家仍舊在墓中發現了很多有價值的文物。
例如錯銀銅牛燈整個燈高46釐米,底座是一頭健碩的牛,牛身上馱著一盞燈,是2000多年前漢朝的環保燈具。
除此以外還有金虎紐瑪瑙印(這是一件獨屬於皇帝的藝術品,在漢朝的禮制中天子璽以玉螭虎紐、皇后之璽金螭虎紐)、4金圈嵌水晶石放大鏡等諸多文藝價值極高的藝術品。
在墓室之中,專家還發現了一件意義極高的文物,那是一件古代騎馬用的蹬,在底部刻著“山陽邸銅雁足長鐙建武廿八年造比十二”。建武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年號。
再加之出土的古物無論從工藝或是樣式來判斷都是漢朝的遺物,但是從這兩個墓的規格和形態上來看這又絕非是皇帝的墓冢。
除了年號,字印的“山陽”二字,也不由得讓人們聯想到,劉秀的第九個兒子封號“山陽王”的劉荊。那如果是劉荊的墓,墓冢又為什麼會有獨屬於皇帝規制的印章呢?
真相到底是怎樣的呢?就在專家們眾說紛紜的時候,揭曉謎底的答案到來了。
女子不慎撿到國寶,千年謎底逐漸浮出水面
1981年2月24日,正在公路上清理碎石殘雪的陶秀華,突然看見一個橙黃色的金屬疙瘩,毫不猶豫下意識地將其撿了起來,走到水溝旁將上面的泥土洗淨。陶秀華對眼前這個稀罕玩意兒看了又看。
這好像是個印章,上面趴著一隻龜,下面刻著字。但是陶秀華文化水平不高看不懂上面的字,之後她就去問了和自己在同一個公社的工友。只是問了一圈也沒問出個所以然來。
回到家中,陶秀華趕緊將這個印章拿給自己的丈夫,陶秀華的丈夫一看不得了,要趕緊上繳國家。原來陶秀華的丈夫曾經參加過古墓的開採工作,想這可能是古墓裡的東西被拉了下來。
陶秀華雖然有些依依不捨,但最終選擇尊重丈夫的決定。還沒等夫妻二人將寶貝上繳國家,陶秀華撿到寶的訊息就在十里八鄉傳開了。鄉民們紛紛跑來看熱鬧。
另一邊南京博物館的專家們更加喜出望外,因為金印上刻的字就是“廣陵王璽”。
因為在漢朝有將龜形印章賜給高官厚侯的習慣,再者從龜的形態和工藝上判斷確實是東漢的藝術品。這等印章是親印,一般是由本人親自攜帶。
如此一來墓主人的身份也就浮出水面、板上釘釘了。
那原本為“山陽王”的劉荊為什麼會變成“廣陵王”?這個印章背後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一個印章打開了歷史謎題
報紙上,對於陶秀華撿到“國寶”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質給予了高度讚揚,在我國臨海的另一方則因為這則報道,掀開了一層沉重的歷史謎題。
原來早在1784年2月23日,日本一名叫做甚衛兵的年輕人同樣是在路邊撿到了一枚上面雕刻著蛇形的金印。當時的甚衛兵同樣出於拾金不昧的美好品質,將這枚印章上交給了政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難道這真的只是巧合嗎?事情遠沒有這麼簡單。後來這枚蛇形印章輾轉到了一名叫做黑田的藩主手中,黑田深知手上的東西價值連城隨即賞了甚衛兵五枚銀元。
對於一個古物來說,背後的歷史遠比自身的價值要珍貴許多,為此黑田還特地向身邊的大儒士龜井南溟請教。龜井南溟認出了刻在印章底部的字是“漢委奴國王”,就代表了這個印章是漢朝的皇帝賜給倭國的印章。
這一發現,可謂是顛覆了日本的歷史,龜井南溟為了佐證印章的真實性翻遍漢朝的史料,終於在宣城太守范曄的《後漢書》中找到了來源: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光武賜以印綬”
這句話中講述的歷史是:“建武中元二年,倭國使者來到漢朝朝貢參加朝賀,使者自稱自己是大夫,倭國位於漢朝的最南方,因此光武帝賜予印綬”。
對於金印的來歷可以說是人證物證俱在,學術界也為此掀開了一場腥風血雨。
其中分為兩派,一派支援龜井南溟。一派認為金印是個仿品,原因是印章刻文沒有“印”字或“章”字;漢朝賜大臣印章往往都是龜形的從未有過蛇形的。
數年來,兩派爭論不休。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相逐漸浮出水面。
1981年4月,日本《中日新聞》社社長加藤巳一郎將“廣陵王璽”的訊息和照片帶回日本,瞬間在日本史學界掀起一陣狂潮。
人們驚奇地發現“廣陵王璽”和在日本發現的“漢委奴國王”驚人的相似,無論是印章的大小、花紋甚至於刻字的手法都近乎一模一樣,如此的相似完全像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漢為倭奴王
根據《後漢書》記載:山陽王劉荊是在永平元年(58年)被漢明帝改封為廣陵思王,而“漢委倭國王”是在建武中元二年也就是57年被授予印章。前後只相差一年,完全有可能出自同一人之手。
直到現在也只剩一個疑問沒有被解開,那就是為什麼“漢委倭國王”的是蛇而不是漢朝一貫愛用的龜?
這個疑惑,也終於在考古團隊在雲南發現滇王印章時得到了解答,滇王印章上同樣是蛇形雕像。根據專家考古發現在漢朝賜予周邊附屬國金印時,會以該國特產作為參考。
例如:南方的王是蛇鈕、北方的王是羊鈕、西北的王是駱駝;漢室的諸侯王則統一使用龜鈕。再加之《後漢書》中有記:“倭國於我朝極南”,因此是蛇鈕。
一切的真相終於因為一個“廣陵王印”守得雲開見月明,誰也不曾想到江西女孩陶秀華的一個善舉會幫助倭國撥開歷史背後的層層迷霧。
在東漢時期日本東渡大洋來到我國,向天朝大國俯首稱臣,希望能夠得到大國的庇佑,“倭國”這個名字也源自於東漢。
最後為什麼漢武光帝劉秀的第九個兒子劉荊會從好好的“山陽王”變成“廣陵王”?
根據後漢書可考:“山陽王野心勃勃,在劉秀駕崩之後將皇位傳給了劉秀的哥哥劉莊,劉荊心生不滿,屢次密謀造反。先是匿名鼓動舅舅造反被告發,後又鼓動藩國造反被告發,最後妄圖透過巫蠱之術奪取皇位”。
孝明皇劉莊對於弟弟的荒唐行為一忍再忍,將弟弟從“山陽王”貶為“廣陵思王”其中的思意為“反思”,但是劉荊不但不明白哥哥的苦心反而一錯再錯。
最終劉莊無奈於群臣的壓力只能將劉荊壓入大牢,劉荊也知自己罪無可恕,就選擇在牢中自裁了。
終究是糊塗王爺做了糊塗事,但是廣陵王墓的發現與中日曆史的程序和中國史學界的興盛具有里程碑一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