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末年到隋朝統一南北,中原大地經歷了長達近四百年的動亂時期,被稱為“魏晉南北朝”,具體又可分為三國、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三個階段,南北朝便是亂世的最後一個階段,從東晉元熙二年(420年)劉裕篡位稱帝建立劉宋起,到禎明三年(589年)二月隋軍攻滅南陳止,共計一百六十九年。
這段時期,雖然南北雙方皆有王朝更替,但總體保持著南北對立的形勢,故被稱為“南北朝”。雖然南北朝不像東晉十六國時期那麼混亂,但想要理清也著實不是件簡單事情,下面分別從南朝和北朝兩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這段歷史。
南朝:宋齊梁陳江山輪流坐,內亂頻發南朝持續衰弱
南朝從元熙二年(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始,至貞明三年(589年)二月隨軍攻滅南陳止,共歷一百六十九年,期間先後經歷了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個朝代。然而,由於南方多次爆發大規模叛亂,到南北朝末期時,北強南弱的局面已經不可逆轉。
劉宋武帝劉裕像
東晉末期內外交困,起於微末的劉裕憑藉軍功迅速崛起,對內平定孫恩起義,消滅桓楚、西蜀和盧循、劉毅、司馬休之等割據勢力,對外攻滅南燕、後秦,降伏仇池、大破北魏,收復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光復洛陽、長安兩都。憑藉赫赫戰功,劉裕獨攬東晉軍政大權,最終於元熙二年(420年)代晉稱帝,定國號宋,史稱劉宋。
劉宋武帝劉裕堪稱南朝第一帝,在其統治下南朝達到巔峰,自此之後南朝便開始持續衰弱。劉裕之子劉義符即位後嬉戲無度,結果被北魏趁機奪取北方大片領土,朝臣們於是將其廢為營陽王,改立劉義隆為帝。劉義隆在位期間倒是頗有作為,可惜在位後期朝中爆發內亂,先是太子劉邵殺父自立,後劉邵又被弟弟劉駿所殺。
劉駿在位前期倒算是為明主,可後期卻大興土木、濫殺無辜、奢侈無度、耽於享樂,結果引發宗室內鬥,再加上其子劉子業在位期間胡作非為,劉宋再度陷入內亂,先是湘東王劉彧殺劉子業,後劉子勳又出兵討伐劉彧,導致劉宋國力日漸衰退。
劉彧之子劉昱在位期間,後右衛將軍蕭道成因平亂有功而迅速掌握朝中大權,後君臣矛盾爆發,蕭道成廢劉昱改立劉準,在消滅了袁粲、劉秉、沈攸之、黃回等忠於劉宋勢力後,蕭道成於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迫使劉準禪讓,改國號為齊,史稱南齊。
蕭道成在位僅三年,雖說透過改革使得國力有所增強,但也因推行“檢籍”政策而引發“唐寓之暴動”。其子蕭賾在位期間,對內堅持勤儉治國、對外保境安民,使得國力日強,但晚年因太子蕭長懋病逝,結果錯立長孫蕭昭業為儲君。
蕭昭業在位期間不僅揮霍無度,導致國庫空虛,更是將朝政大權全部交於鎮軍大將軍蕭鸞之手,結果反被蕭鸞所廢。蕭鸞先改立蕭昭文為帝,兩個多月後便又廢其自立,之後大肆屠殺南齊宗室,導致南齊統治大為削弱。
蕭鸞去世後,其子蕭寶卷即位,在位期間朝政混亂、大興土木,再加上對待大臣殘暴酷虐,結果導致人心離散,逼得文官告退,武將造反,平定叛亂後卻又殺了平亂有功的蕭懿,結果逼反了蕭懿之弟蕭衍,蕭衍則擁立蕭寶融在江陵稱帝,之後攻破建康、蕭寶卷兵敗被殺。
南梁武帝蕭衍像
中興二年(502年)四月,待局勢穩定後,蕭衍迫使蕭寶融退位,自立為帝,定國號“梁”,史稱南梁。
蕭衍在位初期勤政愛民,糾正了劉宋、南齊的各種弊政,使得國家漸有起色,但晚年卻怠於政事。蕭衍接納了東魏降將侯景,卻又在與東魏議和時打算交出侯景,結果引發“侯景之亂”,結果不僅導致蕭衍自己被囚死臺城,南梁內部統治更是幾近崩潰,北齊則趁機奪取江北大片土地,南梁江北淮河兩岸土地盡失,數年間國土便縮水三分之二。
蕭衍死後,王僧辯、陳霸先擁立蕭繹於江陵稱帝,並擊敗了自立為帝的蕭紀,但旋即便在西魏進攻下兵敗被殺。之後,北周和北齊先後插手南齊帝位之爭,陳霸先和王僧辯爆發內訌,陳霸先擊敗王僧辯後,擁立蕭方智為帝。
經過一系列的內亂外戰,南梁政權已經無法延續,陳霸先在掌握了南梁大權後,又經歷了近十年的戰爭,最終掌控了長江下游地區,並於太平二年(557年)廢蕭方智,自立為帝,定國號“陳”,史稱南陳。
南陳建立之初,南弱北強的局面已經形成,以至於形成了“號令不出建康千里之外”的窘迫局面,後在陳霸先和侄子陳蒨兩代帝王的治理下,透過平定內亂、整頓吏治等一系列政策,才使得南陳統治予以穩固。
陳蒨病逝後,太子陳伯宗即位,但在位兩年便被安成王陳頊奪取皇位,陳頊在位期間進一步鞏固了南陳統治,使得國勢日強,甚至一度北伐佔據了淮泗之地。
太建十四年(582年)正月,陳頊病逝,天子陳叔寶即位。此時,北周已經攻滅北齊,然而後主陳叔寶並未意識到威脅,反而荒廢朝政,耽於酒色,醉心詩文和音樂,信賴尚書僕射江總等貳臣,使得南陳國勢日衰,最終被隋朝所滅。
北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楊堅篡位最終一統北方
東晉十六國後期,前秦本已統一北方,然而苻堅在內部統治尚不穩固的情況下,倉促發動南征,結果在“淝水之戰”中遭遇慘敗,前秦統治就此崩潰,北方各國紛紛復國,北方再度陷入割據狀態。當時,拓跋鮮卑部的拓跋珪也糾集舊部重建代國,定都於盛樂。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定國號為“魏”,史稱北魏,並於同年七月遷都平城。
北魏建立以後,歷經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和太武帝拓跋燾三代治理,國勢日趨強大。泰常八年(423年),拓跋燾即位為帝,當時北魏國力雖然已經極為強盛,但在北方還有大夏、北涼、西秦、北燕和柔然等割據政權。
拓跋燾先是趁大夏內亂之機,攻陷統萬城,俘虜赫連昌,滅大夏國。之後,又集中兵力攻打柔然,趁著柔然散眾放牧之機,率重兵長途奔襲大敗柔然,迫使柔然臣服。北方平定以後,拓跋燾又先後攻滅北燕、北涼。至此,歷經近二十年征戰,北魏最終一統北方,南北對立局面形成。
拓跋燾去世之後,文成帝拓跋濬、獻文帝拓跋弘先後即位,逐步推行改革,開始使北魏從遊牧民族向農業民族轉變,尤其是孝文帝拓跋宏即位後,開始遷都洛陽、積極推行漢化,極大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社會發展。
不過,拓跋宏的全面漢化也激起了北魏內部的分裂,當時有相當一部分北魏貴族並不希望南遷,太子拓跋恂為此甚至意圖發動叛亂,而北方六鎮(即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的鮮卑貴族也由此失勢。孝文帝去世後,宣武帝元恪即位,由於內部守舊貴族和鮮卑武人的反對,北魏開始恢復鮮卑族特權,結果滋生了鮮卑內部的腐敗,北魏開始走向衰弱。
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早已不滿的北方六鎮發動兵變,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各地軍閥叢生,北魏統治陷入崩潰,此次叛亂歷時三年方被平定,但爾朱榮卻已經成為了當時最大的軍閥,並趁孝明帝與胡太后之爭攻破洛陽,將胡太后沉入黃河,又誅殺大臣兩千餘人,改立孝莊帝元子攸,史稱“河陰之變”。
之後,北魏政權開始頻繁更替,先是孝莊帝元子攸殺死了爾朱榮,之後爾朱兆和爾朱世隆又擁立長廣王元曄,攻佔洛陽殺了元子攸,又改立節閔帝元恭。緊接著,高歡又在信都擁立元朗為帝,而在攻佔洛陽後,又改立孝武帝元修。
元修不甘淪為傀儡,有意聯合關中賀拔嶽對付高歡,結果高歡先下手殺了賀拔嶽,元修便又任命宇文泰取而代之,並於永熙三年(534年)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於是又在同年十月改立元善見為帝,仍沿用國號“魏”,史稱東魏。同年十二月,投奔長安的元修被宇文泰所殺,宇文泰改立元寶炬為帝,同樣沿用國號“魏”,史稱西魏。北方至此一分為二。
東魏建立之後,朝中大權全部掌握在高歡手中,高歡去世後,其子高澄繼承其位,但不久便被家奴刺殺身亡,其弟高洋又承襲大權,並最終於武丁八年(550年)五月迫使孝靜帝元善見禪位,自立為帝,定國號為“齊”,史稱北齊。
與此同時,西魏的大權則掌握在權臣宇文泰手中,宇文泰於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去世之後,其子宇文覺繼承其位,因其年幼,由宇文護輔佐。次年,宇文護廢西魏恭帝,擁立宇文覺為帝,定國號為“周”,史稱北周。
自北魏分裂以後,東魏西魏之間便開始交戰不止,進入北周、北齊時代之後,雙方的戰事有所減少,各自謀求發展。再之後,北齊、北周內部生亂,也無暇再對外發動戰爭,這使得兩國之間暫時維持了一定時期的和平。
在北齊,文宣帝高洋在位後期荒淫殘暴,導致北齊國事衰弱,高洋去世後其子高殷即位,但不久便被輔政的高演所殺,高演奪取皇位,但高演在位僅兩年便去世,其弟高湛即位,然而高湛昏庸好色,北齊國力繼續衰弱。高湛去世後,其子高瑋即位,這位同樣昏庸無道,而且誅殺了名將斛律光。由於北齊皇帝太過奇葩,還被冠以了“禽獸王朝”的稱呼。
在北周,宇文覺雖為皇帝,但朝中大權卻掌握在輔政的宇文護手中,宇文覺逐漸長大後,雙方矛盾爆發,宇文護最終廢殺宇文覺,改立宇文毓為帝,但僅僅數年後,便又毒死了周明帝宇文毓,改立宇文邕為帝。宇文邕韜光養晦,直到十二年後才殺死宇文護,開始親政。
北周與北齊的轉折點便也在這裡,內亂之後北齊並未明主出現,而北周卻有宇文邕這個英明之主,在透過一系列改革恢復國力後,宇文邕開始發兵攻打北齊,並最終於建德七年(578年)攻滅北齊,北方再度一統。
可惜的是,就在宇文邕準備南征南陳、統一天下之時,宇文邕卻去世了,太子宇文贇即位,憑藉外戚的身份,楊堅開始逐漸崛起。宇文贇不問政事、沉溺酒色,最後乾脆將皇位傳給了年僅六歲的太子宇文闡,自己跑去享清福了。
隋文帝楊堅像
大象二年(580年),宇文贇去世,楊堅受命輔政,楊堅迅速掌握了朝中大權,開始加緊了篡權步伐,在平定“三總管之亂”後,楊堅於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接受禪讓稱帝,定國號為“隋”。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穩固了自己統治的楊堅,派遣大軍南下,先後攻破廣陵、京口和都城建康,南陳後主陳叔寶被擄至長安,陳朝滅亡。至此,東漢末年以來長達近四百年的亂世至此終結,天下重歸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