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消滅自然也就無可憂悲,但苦難消滅一切也就都滅。”
“萬事萬物,你若預測它的未來,你就會說它有無數種可能,可你若回過頭去看它的以往,你就會知道其實只有一條命定的路。”
這是經典《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對苦難和命運的感悟之一。在本週的共讀中,讓我感受最深的兩篇分別是《我與地壇》、《秋天的懷念》。
特別是前段時間爬樓梯後突然暈倒後,開始更加感嘆生命的脆弱,未來充滿無數種可能,但唯一不變的是,每個人都在向死而生,因此,在活著的時候就要好好的活著,好好的孝敬父母。
1、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年1月4日出生於北京,1969年去延安一帶插隊,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後來又患上尿毒症,靠透析維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因突發腦溢血逝世。
他自稱“職業是醫生病,業餘在寫作”。他用殘缺的身體,講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了生命的苦難,卻表達出了存在的歡樂,他用睿智的言辭,照亮了更多年輕人幽暗的內心。
他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被世人稱為中國文學界的中堅人物,以真誠著稱,也被先鋒派作者奉為精神領袖。他的作品曾獲獎無數,2002年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
他是中國作家、散文家,北京作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原副主席。
2、接納自己,好好活著,好好孝敬父母
和很多人一樣,最先知道史鐵生,源於他這篇入選教科書的《我與地壇》。
《我與地壇》,是他文學作品中,充滿哲學的代表作之一。講述了自己從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更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後悔和無限思念。
他對人生的感悟別具一格。正值風華正茂時,突然就癱瘓了,換做誰,可能都無法接受這樣的打擊。
這時候,他遇見了地壇,在地壇裡遇見了各種各樣的人,他關注到了很多人,卻從來不關注他的母親,甚至好幾次,看見母親時,還扭過頭...
看到他這倔強的樣子,一開始我還覺得他作,可隨後卻突然感覺,這像極了我們對父母生氣發脾氣時的樣子。
看到他對母親發脾氣,不耐煩時,心想著,他這樣傷害自己的母親是不對的。但到了自己,似乎在教父母一項新的技能,父母手腳反應慢一點時,自己也曾不耐煩過,完全不記得小時候,她們教我們時有多耐心的樣子。
我們總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身邊最親近的人,把最好的溫柔對待陌生人一般。
在《我與地壇》裡,更多是還是作者在地壇裡日日夜夜的思考,無數次自問自答,尋找生存下去的意義,活著為了什麼?為什麼而活?
最後終於想通了,就生命而言,休論公道。
那麼,地壇象徵了什麼呢?是對母親的包容和慈愛,還是對命運的坦然?又或許是一種精神寄託或者信仰。明白了人生是為了活著,就要學會接納自己,接納生命。
尤其是到了這篇字數極少的《秋天的懷念》,每次看完都鼻酸的一篇,看一次,哭一次......
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著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著哭聲說:“咱孃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我終於答應了要和媽媽一起去賞花時,結果媽媽出去後,就再也沒有回來,我也沒想到那竟是永別!”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一個因癱瘓而喜怒無常的兒子,一個充滿慈愛包容的母親,為了兒子能活下去,她隱忍、敏感,置自己的健康不顧,死前依然惦記著有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
作者用簡單的文字,自己的經歷,警示我們,別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時,才醒悟過來。能多回家一次就多回家一次,好好活著,好好孝敬父母!能見面就別隻是影片,能影片就別隻是打電話,能打電話就別想著發個簡訊。
正如作者所說,“世事無常,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一些看似清晰明朗的路線,總是在半途就改變了路線,好事如此,壞事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