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冷的冬日,也不須一味對抗,而是與它共處。
天氣日日變冷,不覺間已是農曆十一月初一。你知道今天曾是中國的“開爐節”嗎?
記得《紅樓夢》中,年年都會在這日舉辦“消寒會”。賈母帶著眾多兒孫,燃起熊熊火盆,暖融融地聚著,吃過飯之後,就喝酒說笑,圍爐閒談,府內上下無不歡樂溫暖。
如今我們對這個節日已經很陌生,但是於古人而言,“開爐節”是冬月之始,要舉行很隆重的過冬儀式。皇宮開始燒暖炕、設圍爐,普通百姓也把木柴高高堆疊起來,修補好閒置的火爐,全家聚在一起取暖為樂。
圖1.2|清涼地兒-了琹
在冬日裡,能夠盡情款待自己的方式,莫過於,那一絲絲真切的暖。除了爐火,古人總能用各種雅緻的方式,閒閒過出屬於自己的冬日溫暖。
今日,爐火正旺,天寒屋暖,與你分享古人在冬天的十件溫暖小事。
〔 圍爐夜話 〕
家人閒坐,暖冬可親
寒冬夜漫漫,最渴望的莫過於那一團火的光亮。圍爐而坐,溫暖就會一層層地襲來,於此間閒話家常,是最溫馨的歲月光景。
就像古人愛講:“深夜一爐火,渾家團欒坐。煨得芋頭熟,天子不如我。”
圖2|清涼地兒-了琹
寒冬深夜,覺得冷了,就一家人圍著爐火擠擠挨挨地坐在一起;覺得餓了,就扔塊芋頭進去烤著吃。身體暖了,芋頭下肚也飽了,三句兩句閒話聊著,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感到安逸和滿足呢?別說千金不換,就是給我當皇帝都不要啊!
尋常人家,年年歲歲,總有溫暖火光不滅。哪怕外頭風雪再嚴寒,心有所依,暖冬可親。
〔 溫酒小酌 〕
有人可候,冬雪不寒
冬居不可無酒,酣暢才是熱暖。
有一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孤身一人,恰逢冬夜沉沉,一場暮雪正在醞釀。
他提筆給故友劉十九發出一封邀請:“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天越寒,心越暖,因為正好有了請你的理由。燭火爐光相映照,泡沫浮動的綠酒這麼好,怎能缺了相知的故友?任憑外面雪吟風嘯,屋裡卻已溫酒等候,把一片熱忱煮成暖意。
酒未暖人,心已暖。這個寂寥的冬天,因為有人正在路上,再孤獨的心,也會如那爐火歡欣跳躍。
〔 烹茶會飲 〕
心有相知,茶有清歡
若說酒是待客之道,如果來者是老朋友,無酒有茶,亦不算怠慢。
宋時的一個寒夜,杜耒本在家中燒好了竹爐,底下炭火紅豔。沒想到此時,有人推門而入,待其抖落滿身的風雪,一看,竟是故人不請自來。
於是他說,“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既是老朋友,自然不需客氣,以茶當酒,這份雅興亦是兩相歡喜。
圖|清涼地兒-了琹
正好此時水聲正沸騰,點茶的茶碗再添一隻便好。湯瓶注水,將茶湯擊起滿碗雪花,你我二人向火深談,豈不痛快?
茶之物,可俗可雅,全憑心境。一人飲是清歡,二人飲亦可快意平生。只因是你,屋外寒月正好,屋內溫暖如春。
圖|清涼地兒-了琹
〔 踏雪尋梅 〕
苦寒世界,堅守亦暖
茶湯繚人之時,古人總會抬頭看看外面,心中惦念著,“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縷寒梅,可使冷月愈加清雅,也可使白茫茫大雪的冬日世界,增添一抹驚喜醉人的紅。
猶記紅樓中的寶琴,在大觀園的琉璃世界踏雪尋梅。遙遙望去,她披著紅色斗篷站在山坡上,丫鬟跟在後頭,懷裡抱著一瓶紅梅。眾人只覺得驚豔無比,這場景簡直像是從仇英的畫中走出來。
大片的白,只需一枝紅的點綴,便於強烈對比中,使人心生潔淨又盎然的春意。
點點紅梅,雪中怒放,彷彿在堅守著這世界最後一絲溫暖。尋梅,亦只為這份堅忍的心志,守得苦寒,總能開出自己的暄暖之境。
〔 冬日負暄 〕
心無負累,人間忘憂
梅開點點,若再得陽光溫煦而照,那暖意便融融地蔓延開來。
白居易亦深愛曬太陽這樁人間美事,小詩《負冬日》裡,他悠然寫下了那份快樂: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
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
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
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
曠然忘所在,心與虛空俱。
圖|擬見
古人的取暖方式沒有我們那麼多,恰恰因此,他們從不負陽光。曬太陽時,就專注地去享受太陽,放下諸多的雜思憂慮,於熏熏然間,達到忘我的狀態,這份幸福何其微小卻重大?
當朗朗天空於嚴寒中透出一絲陽光,在太陽底下好好地曬一會兒,再焦急的事情好像都不那麼重要了——心中沒有負累,這人間何來煩憂?
圖|清涼地兒-了琹
〔 雅室清供 〕
暗香浮動,歸家歡愉
外面陽光再好,這冬日的靜室之內,總不免生冷了一些。需要一縷暖香,一抹暖色,來為心上添彩。
身處嚴冬,古人不忘蒔花弄果,置於案頭清供,帶來難得的清沛。就像書裡說的,“隆冬風厲,百卉凋殘,晴窗坐對,眼目增明,是歲朝樂事。”
明人袁宏道生活在北京,冬來萬物凋零,他喜歡取一束臘梅,供於書齋雅瓶。那縷黃色久放不凋,香氣濃甜清透,幽幽襲人,一掃凜冬的蕭瑟與低沉。
若是沒有合適的花卉也無妨,取來幾個佛手或是新橙,隨意擺於桌面矮盤中。屋內有了柑橘香氣的暖甜,有了黃橙之色的暖意,哪怕陋室簡窗,亦是我心歸處。
塵世熙攘浮躁,於我何關?清供在室,暗香時時浮動,歸家自有一份清暖的歡愉。
〔 靜夜焚香 〕
冬閒雅趣,情意暖暖
清供之香取於花果,而薰香之樂,更是古人不可多得的雅趣。冬夜無邊,一爐香氣嫋嫋不盡,可寄情生活的美好,亦可遇見可愛的靈魂。
冒闢疆與董小宛很喜歡在室內焚香,特別是在冬天的寒夜小室之中,床帳四垂,二人以隔火薰香的方式,在宣德爐中燃上幾爐沉香,慢慢細品。
縷縷幽香繞入鼻息,清潤的香氣讓“兩人如在蕊珠眾香深處”……眼神對望間,是對薰香曼妙的讚歎,也是情志相合的默契。等到清晨的打更聲傳來,才發現,竟是一宿沒睡。
冬夜越深,越是寒重,可是因為有了這一爐暖香,再冷的日子,也有回味不盡的情意暖暖。
〔 歲餘讀書 〕
光陰不廢,涵養蘊藉
古人覺得,“冬者,歲之餘。”冬天是一年的多餘時間,正好用來讀書。薰香在側,倚窗讀書,更是有溫度的事情。
讀什麼書呢?明人張潮說,冬天適合讀厚重的經書,因為沒有雜事的干擾,可以有大段的時間,神情專注研讀。
清人金聖嘆卻說,“雪夜閉門讀禁書,不亦快哉。”他愛讀的禁書,當然首推《紅樓夢》。如今我們看來,卻是冬天最好不過的閒書了。
因此陳繼儒感嘆,“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是享世間清福者也。”
閉門讀書,既可打發這閒閒的歲餘時間,又能讓人生多了幾分涵養和蘊藉。人生有書可讀,誰說不是“享世間清福"的樂趣呢?
〔 無事靜坐 〕
靜見萬物,飽藏春意
記得蘇軾說,“無事此靜坐,一日勝兩日。”特別是在無事可做的寒冬,“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幾乎是古人的一種日常生活方式。
宋人謝良佐曾向老師程顥請教,他問,有些道理心裡是知道了,可是該怎麼躬行呢?老師只回答他三個字,“且靜坐。”
圖|清涼地兒-了琹
因為在程顥看來,“靜後見萬物皆有春意。”在數九寒冬中,靜坐下來,摒除雜念,你會看到萬事萬物之中,無不飽蘊勃勃春意。
他們看重靜坐,當然不是閒得無聊隨便坐坐,而是收心息念,讓這顆習慣了東思西想的心,能夠有一刻的專注和寧靜。
人心向內安住,不論外界冷暖,都能生出屬於自身的定力與能量。
圖|擬見
〔 九九消寒 〕
寒盡春來,靜待花開
心定了,這寒意,便不再懼怕了。於是古人執起筆,耐下性子來,一筆一筆地等待冬寒遠逝。
如今去到故宮的養心殿內,還能看到掛著一幅字,“庭前垂柳珍重待東風”。據說這是道光皇帝親書的“數九消寒圖”。
九個空心字,不多不少,字字皆是九畫(繁體),讓大臣們一日填寫一筆。每一筆都是一日光陰,步步踏向那垂柳花紅的春日。懷著這樣的期待,等到每個字都填完了,便冬去無蹤,九盡春來。
我們的日子何嘗不是這樣筆筆走出來的?再寒冷的冬日,再反覆的疫情,只要心有期盼的暖意,總會冰雪消融,遇見又一年的花開。
圖|清涼地兒-了琹
對於古人而言,再冷的冬日,也不須一味對抗,與它共處便好。寒有寒的趣味,且烤火,且烹茶,且焚香讀書,心內總有暖意,只待春來迎風高歌。
或許今日已不復諸般風雅樂事,但在冬寒之中,仍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品咂人間溫暖,等候萬物輪轉,時間自有答覆。
想起一百多年前的那個冬天,儒學大家梁濟在生命結束前,問了兒子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會好嗎?“梁漱溟說:“世界會一天比一天好的。”
是的,世界也會一天比一天溫暖的。惟願心有堅守,一起靜待花開!
生活如果沒有儀式感,
人生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
忽覺冬深年將近,
又把浮生嘆。
今天我們一起好好過冬天。
來源: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