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壇
這個萬眾矚目的地方是圜丘壇,其實圜丘壇才是名副其實的天壇,而祈年殿則是其祈谷之所。圜丘壇始建於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1749年擴建,明清兩代,每年冬至日,皇帝都會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
欞星門是古代祭壇壝牆專用門式,形似牌坊,以漢白玉石雕造。天壇圜丘共設欞星門八組24座,稱“雲門玉立”。
別看圜丘壇只是一個壇,它可以充分地表達了古代建築師的哲學觀,幾何學,宇宙觀和人文觀,將數字九的意義發揮到了極致。圜丘的蹬壇石階,各層臺面石和石欄板的數量均採用九和九的倍數。以應九重天。透過對九的反覆運用,以強調天地至高無上的地位。
圜丘壇遠眺皇穹宇
明代曾九位皇帝在天壇舉行了102次天地合祭大典。每年冬至之日是皇帝在此舉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時,這檯面北側供奉皇天上帝神位,東西兩側依次供奉著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
天心石
圜丘的上層臺面四周環砌九圈檯面石,中心圓形石板稱“天心石”。其外環砌石板九塊,再外一圈為十八塊石板,以後依次遞增九塊,直至“九九”八十一塊,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說話,聲音特別渾厚、洪亮。
圜丘壇
明代皇帝又是如何祭天的呢?明代祭天典制是使用28頭牛,33只羊,34只豬,2只鹿,12只兔。在祭祀前一個月,官員將準備上供的動物供養在犧牲所,在祭天的前兩天,這些動物會被送到在宰牲亭製作為貢牲。每年冬至日是皇帝在此舉行祭天大典的日子,大典時,這檯面北側供奉皇天上帝神位,東西兩側依次供奉著皇帝列祖列宗的神位。
圜丘壇
我們不妨想一想,在冬至那天凌晨4點多鐘,黑暗中點燃各種壇燈,天氣十分寒冷,圜丘前燔柴爐上放置一隻牛犢,用松柏枝燔燒,西南的望燈杆望燈高懸,檯面廣場上排列著二百多人的樂隊舞隊。
燔柴爐
在莊重的中和韶樂的襯托下,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在上下千餘人的配合下,皇帝登壇致祭,共樂奏九章,典儀九程。
圜丘壇
皇帝要恭敬讀致皇天上帝的祝文,禮儀進行完畢,各神位前所供的供品分別依次送到燔柴爐和燎爐焚燒,煙氣騰空,以示送到天庭,大典就全部完成了,於是皇帝就回到了他的皇宮紫禁城,等待上天的降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