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天生是情感的生物,所以,當你看到她們做起事情來瞻前顧後,甚至有些反覆無常時,一定不要認為善變是女人的天性。
其實,女人因為某些事情的左右搖擺,多半是因為太看重“感情”這件事情。所以,女人相對於男人,更容易在涉及到情感的問題上,裹足不前,拖泥帶水。
情感,很容易成為女人的致命傷,所以相對的,如果可以在情感中看得清楚明白,而且又可以控制自己行事的女人,往往會與眾不同。
越是這樣的女人,越容易活成有福氣的模樣。也許,在某些角度來看,她們或許有些無情,或許有些寡義,但人生畢竟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生。
細品民國才女楊絳的一生時,你會發現,她備受尊崇的背後,是稍顯“無情”的一面。
不適合的感情,懂得合適的拒絕
1998年,楊絳的女兒與丈夫相繼離世,那時候的楊絳,已經是87歲的老人了。這個時候,她的身邊又重新出現了另一個男人:費孝通。
與楊絳一樣,費孝通也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了,但是,有過兩段婚姻的他,仍然奉楊絳為自己的女神。
現在,自己與女神都是拖著年老的身體,在這個世界上踽踽獨行的人,何不常常來往,或者有更進一步的感情呢?
楊絳看出了這個她已經相識了半輩的老朋友的內心獨白,但她卻拒絕了。
她拒絕的方式非常巧妙,當某一天費孝通又來探望楊絳時,下樓的時候,楊絳一語雙關地對他說:“樓梯難爬,你就應該知難而退啊。”
費老一下子就明白了楊絳的弦外之意,從那天以後,再也沒有登過楊絳的家門。
楊絳用這樣一番話,保全了兩個人的晚年名節。
那麼,85歲之後的她,又做了些什麼呢?
那個時候的她,開始了屬於自己的“打掃現場”的活動,她整理並出版了錢鍾書幾麻袋的手稿,也散去他們的一些“身外之物”。
楊絳在85歲之後,仍然保持著壯年時的精力,在此後的三十年間,開啟了一片新的境界。她翻譯柏拉圖的《斐多》,她創作的《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洗澡之後》等,都堪稱文學藝術的傑作。
在她踽踽獨行的餘生中,楊絳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她是一個擁有自己獨立完整精神世界的女人,不需要依附於誰,也不會因為孤獨與悲傷,讓自己一蹶不振。
費孝通與楊絳年少便相識,早於錢鍾書,甚至當年費孝通會說,自己才是最有資格做楊絳男朋友的人。
但是,落花有情,流水無意,他們只能以朋友的方式,遠遠著互望著對方的一生。好的關係,有時候是不再打擾。
優秀的女人,往往不太合群
而孤獨而不同,孤獨是自己選擇的。當你享受孤獨時,人群便會在你的眼中退去,哪怕你身處鬧市,仍然會心無纖塵。
楊絳酷愛讀書,對於她來說,時間最有價值的用處,便是用來讀書。楊絳曾經在《我們仨》中這樣形容讀書,她說就像挨家挨戶串門一樣。
你不必擔心自己去的不是時候,也不必擔心主人沒有做好準備迎接你。當然,如果你進門後突然發現,這家的格調不是你喜歡的,當然可以馬上退出,而不會尷尬,這就是讀書的妙處。
當然,讀書是需要時間的,時間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是固定的一天24個小時,當讀書與社交衝突的時候,優秀的女人是如何選擇呢?
楊絳在《我們仨》中回憶道:1935年,她隨著丈夫錢鍾書去留學時,自己在牛津大學做旁聽生。因為她並不是正式的學生,所以有非常多的自由時間。
平時,她可以一個人霸氣地佔據一整張桌子,還為自己定下了課程表,一本書一本書的從頭到尾細細讀。
後來,他們夫妻兩人與別人同學同住,同學們常常聚在一起吃飯,房東一道一道地上菜,一頓飯就要吃兩個小時的時間。
在這兩個小時中,他們聊各種八卦。楊絳夫婦聽得多了,發現其實聊來聊去的不過是那幾件事情,而且這樣吃飯太佔用時間,如此的浪費時間,著實讓人心疼。
於是,兩個人開始不合群起來,他們以菜並不合他們的胃口為由,便開始另起爐灶,獨自做飯吃。
如此不合群的行為,引來了同學別樣的目光,但是,他們也因此獲得了更多自己想要的時間。面對得與失,他們認為這是值得的。
楊絳的“無情”,似乎伴隨了自己的一生。
在她百歲生日的時候,記者們蜂擁而至,但她並沒有打算隆重地慶祝自己的百歲生日,所以,記者們吃了個閉門羹。
她開玩笑一說,如果有人想給我過百歲生日,就請替我吃一碗長壽麵吧。結果成千上萬的讀者紛紛響應,曬出各自的吃麵照,祝先生壽比南山。
人生就是如此諷刺與神奇,越想得到關注,越想得到名與尊重的人,越是得不到。
相反的,像楊絳這樣,越是推來推去,越是想遠離,越是被尊崇。
在92歲高齡時,楊絳以樸實的文字寫了下《我們仨》,裡面記錄了楊絳一家三口相伴幾十年的心裡之路,楊絳以這種方式,又與最親近的兩個人相伴了一程。
有人說,看完這本書,你會打溼了眼眶。
《我們仨》是每一個女人都應該讀一讀的書,楊絳的一生,更是每一個女人都應該瞭解的過往。
誠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我們仨》中描述的那個塵世的世界,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好書不貴,卻可以改變你世界的角度,甚至影響你內心的底層邏輯。
優秀的女人都喜歡讀書,無一例外。書中的文字,會沉澱你人生的厚度,腹有詩書氣自華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最終是滿足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