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公司為什麼沒有一開始就生產電腦,成為以科技創新核心公司?
20世紀80年代,“個人計算機”正在迅速成長為一個產業。1980年,全世界只有30萬臺個人電腦,10年之後這個數字達到了6000萬。
1984年,中科院計算所成立所辦公司“新技術發展公司”,即聯想公司的前身。 並開始代理“IBM”的某些產品。此時,19歲的美國人邁克爾·戴爾創辦了“戴爾”公司,不久,比爾·蓋茨為“微軟”設定了那個著名目標:“讓每一張辦公桌,每一個家庭都擺上電腦。”
中科院計算機所新技術發展公司同樣敏感地意識到這種市場變化。可惜的是是聯想卻不能“造電腦”。因為新技術發展公司不是一家生產型企業,它的營業範圍是:批發、零售、代購、代銷、諮詢、服務。
因為核心產品“漢卡”售價高,物價局認為“漢卡”涉嫌違反國家物價政策、牟取暴利,對新技術發展公司開出了100萬罰單。那一年,這家成立不久的“小商販、”二道販子、諮詢服務公司全年的稅後利潤只有70萬。後經“上門哀求”罰款減到40萬元。
當時,在國內生產計算機需電子工業部發放生產許可證,浪潮(1989年經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山東計算機服務公司為主體,聯合山東電子裝置廠、山東電子研究所、 山東電子器材公司和中國電子進出口公司山東分公司等共同組建浪潮電子資訊產業集團公司,成為一家大型高科技企業集團,之企業法人營業執照。 主營計算機及軟體、電子裝置等生產和銷售、計算機應用資訊科技服務等)、長城等公司都有許可證,中科院是一個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沒有獲得計算機生產許可證。
1987年聯想公司跑到香港這個不需要審批、不需要生產許可證的自由港註冊公司,並開始研發計算機,1988在香港研製出286計算機。聯想從此開始生產電腦。
改革開放是一個艱難探索和逐步開放的過程,中國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個體戶、中外合資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路走來,無比艱辛。現在,國家為各類企業完善了法律制度、確立了企業的法人地位、依法保護管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開創了經濟發展的高速公路。下一步更加廣泛的對外開放,國際資本和國內資本會進入更廣泛的市場領域。這需要倍加珍惜。
1987年我陪同時任電子工業部計算機局局長王之先生一起在北海彷膳宴請美國工程師。以後他擔任了上市公司《中國長城》董事長。對有關產業的故事有一點點了解。說給80後的青年才俊,玩味一下過去。
至於大家不解的為什麼中科院大幅減持聯想股份,為什麼不100%保持聯想全民所有制。這也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結果。
這張圖片也許能夠說明點什麼。
如果說華為是這個大家庭中最優秀的長子,是家庭的驕傲,爸爸媽媽、兄弟姐妹都喜歡他,那麼對於一個智商不如兄長、學習成績不如兄長的弟弟,是不是就要把它遺棄、趕出家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