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小偷據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調查顯示,80%的網站存在著非法採集使用者私人資料的情況。
一幢將要被火海淹沒的房子,一個戴著防毒面具蹲在樹林裡的人,一個坐在馬路中間無助的孩子…這些都是加拿大藝術家喬恩·拉夫曼在名為“九眼世界”的藝術展中挑選的照片,展出的照片全部選自於谷歌街景圖。在談及舉辦這次展覽的靈感來源時,拉夫曼表示:“在我看來,谷歌的街景功能就如同一位生活在現代的上帝,它可以客觀地看到存在於世界各個角落的事物,但它卻從來不會對此做出任何道德評價。”
街景功能是谷歌在2007年推出的一項特色服務,由專用街景車進行拍攝,然後把360度實景拍攝照片上傳到谷歌地圖供使用者使用。到2012年,街景功能已經擴充套件到了美國、英國、法國、西班牙、義大利、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等9個國家的135個城市。這一服務雖然讓枯燥的地圖變得直觀、有趣了起來,卻也引發了諸多爭議和質疑,儘管現在谷歌已將所有拍攝到的車牌號和人臉進行了模糊化處理,但谷歌街景仍在繼續引發涉及侵犯隱私權的事件。
除了谷歌地圖,還有谷歌郵箱、谷歌瀏覽器和手機安卓系統,它們為使用者提供免費便捷的服務同時,也在悄無聲息地收集著使用者的資料。就像《財富》雜誌所說的:“我們已經非常確定,資料就是新的石油。”在網路大資料時代,我們的每一次關鍵詞搜尋,購買的每一件商品,聽的每一首歌,訂的每一次外賣,打的每一次車,都可能被這些企業獲取,成為其海量資料中的一部分,然後被用來做深度的資料分析,再投入到商業運用中去。當然,在現實環境中,並不是所有的資料都擁有石油的價值,就拿個人資料來說,其中最沒有價值的是當事人的收件地址,最有價值的是當事人的醫療資訊。
保護好你的資訊!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很多應用軟體和網路服務之所以能供人們免費使用,實際上是拿使用者的隱私資料在做交換。
網際網路時代的隱私捍衛者
“電子前線基金會”是一個國際性的非營利組織,總部設在美國,它的宗旨是捍衛網際網路公民的隱私權、自由表達權等公民權利,也由此被譽為“網際網路公民的隱私捍衛者”。
電子前線基金會曾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提交申請,懇請委員會就谷歌教育服務違反其限制性使用學生資料的承諾,侵犯了學生隱私權的行為展開調查。谷歌教育在承諾書中表示,它只會出於教育目的去搜集、儲存或使用學生的資料,然而谷歌瀏覽器的同步功能,卻將學生們的瀏覽歷史和其他資料用到了教育以外的地方。
美國教育市場的發展勢頭相當迅猛,規模已經超過百億美元。某些買賣學生的資料資訊,獲得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益,因此大量學生網路使用者的資訊被跟蹤和收集,這也是為什麼電子前線基金會越來越關注學生隱私保護問題。
社交軟體也不安全
日前,臉書也被曝出了洩露使用者資料的醜聞。其合作的劍橋分析公司被發現在未經使用者同意的情況下,擅自利用在臉書上獲得的5000萬用戶個人資料建立檔案,並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對這些使用者進行定向宣傳,而劍橋分析公司背後的金主之一賈裡德·庫什納,正是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女婿。
早先庫什納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就曾提到,他們的競選團隊發現,愛看美劇《行屍走肉》的人往往有著更強烈的排外傾向,更傾向於反對寬鬆的移民政策,因此他們也更容易成為特朗普的支持者,競選團隊在發現這一點後,便開始定向為這些使用者推送特朗普的競選宣傳,最後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效果。
這則醜聞反映出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包括臉書在內的社交軟體都在背後挖掘使用者的資料。以臉書為代表的社交軟體透過收集使用者資料,再將其出售給應用程式開發商和廣告客戶來謀取利益,在這其中,想要防止買家將這些資料再一次打包販售給別有用心的第三方,基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也就是說,由於這些社交軟體自身的盈利模式就存在弊端,類似的資料洩露事件根本無法避免。
從使用者的年齡、性別、種族、生日,到家庭住址、教育程度、工作型別、家庭結構,都是社交軟體可以收集到的資料。他們還可以透過使用者按“贊”和瀏覽的情況,分析出使用者是否離家在外,是否正在備孕,政治上是處於左傾還是右傾立場等等這些非公開的隱私資訊。在社交軟體得到了這些關鍵性的資料後,使用者不久就會發現,快到母親生日時總能收到鮮花廣告的推送,剛搬完家就能收到附近傢俱店的廣告推送,剛分手就能收到約會網站的推送資訊已成為常態。這跟過去到處亂貼的小廣告還有所不同,那些廣告是廣撒網式地宣傳,現在的廣告推送都是有針對性地精準推送,商家透過大資料知道了哪些人更需要這類商品,重點為這些人推送廣告,成功的機率會更高。
貼心管家很多大型電商會透過使用者的網頁瀏覽記錄,來推測使用者需要購買的商品型別,並在廣告推送中為其推薦相應的產品。
你的臉也很值錢
從最早的照片識別,到後來的身份證識別,指紋識別,再到目前最先進的人臉識別,每一次的科技進步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由臉書開發的DeepFace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可以達到97%的平均精準度,相當接近人臉識別精準度的極限值97.5%。
自2010年開始,臉書就將透過面部識別認證登陸賬戶作為一種登陸選項供使用者選擇。該面部識別功能給每個使用者分配了一個具有獨特編號的模型,模型根據使用者在其個人網頁上的照片和其他能表明其身份的照片中的樣貌建立。它還能將未經標註的面部與資料庫中的其他面部資料進行對比,以防有騙子利用盜竊來的照片進行登入。
但歐盟資料保護專員認為,隨著臉部識別技術的推廣,使用者隱私洩露的風險會有所增加。因為從一個人的臉上,就能暴露出大量的隱私資訊,包括他的ID、年齡、性別、家庭住址,甚至銀行卡密碼。這些透過面部識別系統蒐集到的使用者資訊,一旦被廣告商濫用,很容易發生不道德的商業行為。比如商店、銀行和賭場,都可以透過識別客戶資料,瞭解客戶的收入和消費習慣,來達到提升業績的目的。
如何保護自己的資料
那麼,我們要如何保護自己的資訊保安呢?專家建議,只要你有時間,一定要在選擇手機應用程式、電腦軟體分享資料之前詳細閱讀隱私政策。儘管這是件看起來有點麻煩的事,但能為你的隱私加上一道保險,尤其是對你既不熟悉又不瞭解的產品。這些服務或產品總是打著免費的旗號吸引使用者,可一旦你掉進了這個免費的陷阱,你的個人資訊就有可能變成他們賺錢的工具。
還有,在你安裝一個從未聽說過的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式之前,最好先在網上搜索調查一下這家公司,瀏覽一下這個應用程式的使用者評價,檢視其服務是否合法。另一方面,當你已經安裝了應用程式後,請務必仔細檢視它正在訪問的資料,這些應用程式會要求獲得訪問某些資料和感測器的許可權,如果應用程式要求訪問與服務無關的資料時,記得不要同意。比如,一款運動類應用程式請求訪問位置資料是合理的,但如果它請求訪問你的相機,那顯然就是不合理的。所以,一定要避免從非官方應用程式商店和不知名網站下載應用程式。
隨著資料收集技術的升級,資料收集範圍的不斷擴大,我們將面臨更多隱私威脅,資料洩露防不勝防,我們要更加小心行事。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