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苕三碗,中午三碗苕,夜晚苕過夜,明天早晨還是苕。”
這首打油詩流傳於20世紀60年代初那個特定時期。從字面看,一日三餐吃苕實在讓人無奈,但經歷那個時代的紅安人卻深深懂得,正是紅安苕幫助他們度過了生命中最困難的時期,給他們生產自救提供了力量之源。打油詩表達的正是他們對紅安苕的偏愛與感激。
紅安苕種植簡單,不像水稻無水不生,不像小麥無肥不壯,一根紅苕藤剪成三五節,插進泥土就能活。它不懼初夏的陰雨,不懼三伏的驕陽,活就活得旺盛;土壤肥沃也好,貧瘠也罷,長就長得自信。它對自然、環境、人所需不多,回報卻特別豐厚、特別慷慨。春天插進土壤的三寸嫩藤,經春歷夏,沐雨臨風,到了秋天揮鋤挖下去,收穫的是沉甸甸的紅安苕。論知恩圖報,紅安苕應是典範之一。
紅安位於大別山西南丘陵地帶,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別適合紅苕生長。這裡出產的紅苕富含膳食纖維,胡蘿蔔素,維生素A、B、C、E,以及鉀、鐵、銅、鈣、硒等10餘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營養學家稱紅安苕為營養均衡的保健食品,民間有土人參之說。
紅安人過去吃苕鋪張,如今,生活改善了,食品豐富了,飲食習慣也科學合理了。紅安人不再三碗兩碗地享受這份鋪張,而是科學搭配合理食用。自產自食的農民,金秋八月把苕從地裡收回來,先用地窖好生收藏,細水長流吃大半年。有商業頭腦的,早就把它當成商品。
有人在北京、武漢的街頭打著“正宗紅安苕”的招牌賣苕,別有用心的人指著紅安人的脊樑骨發笑,說苕人賣苕,越賣越苕。好心人建議把正宗紅安苕的招牌改掉。紅安人自有自己的盤算,兩塊錢賣出一個正宗紅安名頭,這廣告效應千金難得。莫說把正宗紅安苕叫到北京、上海,就是叫到東京、紐約又何樂而不為?苕人賣苕,這苕人當得,這苕事幹得。
一方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戀一方土。
紅安人自古愛種紅苕,愛吃紅苕,血液裡自然而然流淌著紅苕的特質。紅安人生命力強,天南地北立下去,就像泥土裡插下的一截三寸紅苕藤,熱也好冷也好,蓬蓬勃勃地生長著。他們曲得下身子,經得住折騰,受得起打壓,目的只有一個——用結果證明自己優秀。
紅安人凜然大氣,位卑不媚權貴,窮困不戀錢財,窮得起富得起,貴得賤得。就像插下去的紅苕藤,窮地方窮長,富地方富長,乾乾淨淨,規規矩矩,堂堂正正。
紅安人憨於外秀於內,像出土的紅安苕,看外表土不拉嘰、憨頭憨腦,但肚裡有貨,實在,心裡有燈,明亮。看準的事,出生入死不圖回報,認準的理,赴湯蹈火不皺眉頭。
“小小紅安,真不簡單。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這首歌其實不是唱出來的,是紅安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凝集而成的。從黃麻起義到新中國成立也就二十多年時間,一個山區小縣,四十八萬人,貢獻三支紅軍主力,犧牲十四萬兒女,其中知名烈士就有二萬多人,走出開國將軍二百多位。這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數字,只有這特定的土壤特定的時期特定的人物才能夠創造出來。這是紅安傳奇,中華傳奇,也是世界傳奇。
紅安人對紅安苕情有獨鍾。離別十年八年,遠隔千里萬里,紅安苕永遠在心裡。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董必武、李先念每次回紅安,不戀山珍海味,偏愛家鄉土菜,無苕不成宴席。一位老首長,病入膏肓,彌留之際想嚐嚐家鄉的紅安苕。接到訊息的鄉親不遠萬里,把紅安苕送到老首長手中時,老人已無力進食,那散發著故土芳香的紅安苕只能握在他的手心,陪伴他走進魂牽夢繞的故鄉,走進烽火連天的歲月,走完波瀾壯闊的人生。身居海外的紅安人,鄉音可改,鄉衣可換,但洋湯洋酒洗不去的是紅安苕的味道。他們吃不到新鮮紅安苕,紅安人就把新鮮苕製成乾貨,漂洋過海寄過去,慰藉他們對鄉土的眷戀,對鄉情的感懷,對鄉味的相思。
紅安苕是紅安名吃,做工並不講究,水煮、汽蒸、火烤,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紅安街頭烤紅苕的攤點越來越多,生意火爆得很。一爐烤苕出爐,滿街香甜,滿街人沸,有大包大包買回家作正餐食用的,也有一個兩個買作零食消遣的。
外地遊客來紅安,看了山的奇峻,看了水的秀美,看了紅安人用生命演繹的紅色傳奇,靈魂得以淨化,境界得以昇華,收穫可謂豐富,再來到烤紅苕的攤位前,花上三五元錢,買一兩個剛出爐的熱氣騰騰的紅安苕,隨便找一個街邊的臺階坐下,細嗅紅安苕的芳香四溢,細品紅安苕的瓊漿之味,讓味蕾得到享受,真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由於種植歷史悠久,規模大,產量高,品質好,紅安苕被國家命名為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紅安縣全域12個鄉鎮。紅安苕一夜之間從角落走到前臺,從小家碧玉變成大家閨秀。
植物專家來了,在保證紅安苕獨特品質的前提下,研究出了紫羅蘭、板栗香、人參貢等7個新品種,提升了紅安苕的品牌含金量和產品附加值。
從事市場開發的專家來了,幫助紅安人用市場化、網路化銷售替代提籃式、攤點式小買小賣,用機械化、規模化生產替代一家一戶一溝一壟的手工種植。
一大批能人回到家鄉,成立紅安苕協會,組建紅安苕種植經營合作社。紅安苕成為紅安經濟新的增長點。
紅安苕寄託著紅土地的情感,養育了紅安人,豐富了紅安的歷史。紅安苕更寄託著這塊土地的希望,激勵紅安人,續寫紅安新傳奇。
本文原載於《長江日報·江花週刊》,原名《紅安苕》,作者江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