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我們知道清朝的北洋水師最終的結局是全軍覆沒。那麼當時的中國有幾支海軍艦隊?在戰爭中它們又有什麼作為?為什麼沒有北上支援北洋水師呢?
檢視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在清朝開展洋務運動後,先後組建了四支海軍艦隊,它們分別是北洋水師、南洋水師、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其中主要以發展北洋水師和南洋水師為重點,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基本上屬於地方艦隊。
在清廷制定的海軍發展規劃中,最初擬定每年撥款400萬兩白銀做為經費,北洋南洋各半。在實際操作中,由於經費緊張,不得已採取了傾斜政策,集中力量發展北洋水師。最終把北洋水師建成了一支現代化的海軍,而南洋水師則相去甚遠,主要艦隻多為國產,官兵也無國外培訓的經歷。
在甲午戰爭時,南洋水師曾經接到命令北上增援,但它們卻遲遲未動。按照普遍的說法,是由於清朝後期的各個軍事力量都已地方化、個人化,中日戰爭被看作是李鴻章個人與日本的戰爭,因此各地的實力派都不願意牽扯進去。實際上,除了這個說法外,南洋水師不願意北上還有其它原因。
首先就是南洋水師實力不濟的現實問題,如上所說,基於清廷的傾向於大力發展北洋水師的政策,每年都將南洋水師的經費挪用給北洋,使得南洋水師一直出於經費短缺的局面,未能正常的發展。在開戰之時,只有屈指可數的幾艘國產軍艦,戰鬥力實在是不能有所期待,因此它們看到北洋水師受挫後,不願意北上白白送死。
再者,南洋水師本就實力不足,但防區卻不小。它們不但擔負著江蘇、浙江一帶的海防,還要擔負長江流域的河防,壓力非常之大。據悉日本的第二、第三艦隊一直在關注著南洋水師的動向,以尋機打擊中國的長江流域地區。這個地區是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國家財賦所在,地位十分重要,僅次於政治中心的京津地區,因此南洋水師不敢輕舉妄動。
第三,在南洋內部確實存在著對北洋非常大的情緒。想當初,是南洋的高風亮節才使得北洋水師得以迅速發展。但發展起來的北洋水師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看待南洋水師,很多事情上極盡打壓羞辱之事,引起南洋水師官兵的不滿。從中日開戰,到清廷下令南洋水師北上增援,期間有將近大半年時間,而南洋水師卻以準備不足為理由推脫,無論如何是沒有道理的。
北洋大臣李鴻章
南洋不給力,剩下的那兩支水師更是靠不上。福建水師自中法戰爭中被重創後,只剩下兩三艘艦隻有作戰能力。而廣東水師只有些中小型艦艇,新舊混雜,更顯得不倫不類,能有多少戰鬥力只有天知道。
時任南洋大臣劉坤一
總的來說,福建水師和廣東水師屬於不堪一戰,而南洋水師的戰鬥力也高不到哪裡去只能說比它倆好一些,再加上南洋水師的實際情況和與北洋的矛盾等等,基於這些原因,我們才看到了甲午戰爭中北洋水師的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