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年,也就是1894年,清政府命令胡燏棻在馬廠訓練新軍“定武軍”,翌年移駐小站。“定武軍”仿照西法創練,聘請了洋教習,從組織、訓練、武器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胡燏棻本為一介書生,軍事非其所長。雖然他本人也曾反覆奏稱,“此次創辦新軍,一切操練章程,均按西法辦理”,但很快他便因新軍操練的流於形式以及訓練成績的平平而受到了普遍的指責和批評。第二年,清政府便改胡燏棻為津蘆鐵路督辦,而由袁世凱接替新軍的編練。
袁世凱於1895年12月16日接管定武軍。根據他所擬訂的練兵要則中關於招兵的要求:士兵的年齡為20~25歲,身高4.8尺以上,力能託重100斤以上,每小時能步行20裡地等標準。另外還有曾吸食洋菸者不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不收,五官不全、手足軟弱無力者不收。新軍甚至對於士兵的文化程度都有一定的要求。
倘若文化人從軍,還能夠享受到更為優厚的政策。他們不但平時在響項上受到更為優惠的待遇,而且和新軍的其他士兵相比,他們將有更多的提拔和升遷的機會。新軍對於文化士兵的特別優待和招來,顯然是為了適應國家現代化的裝備條件和現代戰爭新的軍事訓練的需要。由學堂出身的下層將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任職後,還可以透過考試而晉級。德文班的學生在數年之後,可以出國深造。很顯然,在這種新的軍事制度下,擁有一定文化、掌握近代先進軍事知識與技術的軍佐、士兵,具有了特別的競爭優勢。北洋新軍就是靠著這種優厚的待遇、嚴格的挑選與訓練、充滿希望的前程吸引了大批的青年人,尤其是一些長期淹滯於科舉八股的讀書人,他們終於又找到了一條可以出人頭地的新的終南捷徑,漸漸地離開了冷板凳,開始投筆從戎,報效於新軍與國家。從另一角度看,一定數量的文化人的投軍也使得新軍將士的文化層次有了極大的提高,從而有效地提高了他們對現代化裝備的掌握和對現代化訓練、作戰與指揮的適應性。這也是新軍和清政府傳統的八旗兵、綠營兵、制兵以及湘、淮勇營制相比的一個裁然不同的現代化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