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衣櫃的記憶
- 八十年代初期,我剛剛上小學。那時候的傢俱,就老家的小縣城而言,都是自己做的,或者找木工做的。而我們家的衣櫃,我們那叫“立櫃”,是父親自己做的。因為父親會木匠活。
- 父親正好是1950年代初出生的人,他們一代趕上了上山下鄉。聽父親說,學手藝,可以不用去,所以父親就學了木匠。自然,家裡的衣櫃就是父親自己動手做的。那時候有水曲柳、紅松等木材,最容易得到的是紅松,紅松木頭比較軟。至於像榆木和楊木,基本不用。能夠想起來的木材,就是這麼多。好像現在,榆木成了好木頭了。有的木頭用刨子推平後,有著美麗的花紋。縣城當時還有木材廠,都去那裡買木頭。
- 當時,已經有了膠合板,就是薄薄的木頭片用膠粘在一起。還有一種,我想不來名字了,等於是木頭粉碎了,壓成薄板狀。
- 至於工具,主要有鋸,老式的鋸子。還有刨子。還有墨斗,當年好像是這個名字。
- 鋸的一般得用尼龍繩綁緊了,中間在用木頭條擰緊。刨子的核心是刨印子。記得刨印子最怕木頭上的癤子,每遇到了,就得重新 磨磨刨印子。
- 材料湊齊了以後,父親主要利用週日或平時下班回家後做。直到1995年,咱們才週六也放假的。大約是1982年的時候,在我一個舅舅的幫助下,才把衣櫃做成。整整用了幾個月時間。
- 這個衣櫃的四框都是用比較硬的木頭,想不起來名字了,背後和側邊是用膠合板訂上的。按照現在講,這個應該基本算作純實木傢俱了。當時的釘子叫“秋皮釘”,不知道是不是這三個字啊。
- 80年代也是大發展的時代,記得我的舅舅82年結婚。當時,就能找專業木工做沙發和櫃子了,當時的模樣大體差不多。就是前面都有一個大鏡子。當時,縣城有制鏡廠。到了86年,我一個同學家變成了專門做傢俱的,就有了電鋸和電刨子,木頭往上一推,馬上鋸開,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用電刨子,更是方便。
- 老式櫃的記憶
- 這個櫃子,聽父母講是他們70年代初期,結婚的時候買的。可能有誤。我在80年代初,就在這個櫃子面上寫作業,家裡也沒有桌子了啊。如果當年,有個桌子,肯定是非常富裕的家庭了。
- 電視的回憶
- 家裡這個黑白電視的購買時間,我記得還是挺準確的,是1986年12月中旬,花了650元,17英寸,熊貓牌的黑白電視。當時,父母收入很低,全國都一樣,一個月就幾十元。600多元,也是一筆不小的花銷。這個黑白電視,好像一直堅持到90年代末期。
- 而當時,彩電,21英寸,好像得2千多元。而當時,有些人家還是能買的起的。比如我的舅姥(我姥姥的弟弟),正好在70年代末提前退休,讓兒子“接班”。回家以後的舅姥,好像就在1984年左右,利用自家處於交通便利的路邊,開了小商店,幾年時間,賺了不少錢。他們家就在87年花了2 千多元買了彩電。
2019年春節回老家,把滿滿留著青少年和童年記憶的櫃子,電視拍了照片。這兩個年,由於疫情原因,沒有回過老家,也當作一種對老家的回憶吧。
墨盒 網上找的
刨子,網上找
網上找的,與80年代的鋸比較接近
80年代風格的衣櫃
購買於1986年的電視
據說是70年代的衣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