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故事
今天要探討的事件是我上個月親身經歷的,主人公是我弟弟—小淳(化名)及他的名義女朋友—小霍(化名)。
兩人在醫院相識,很快便確定戀愛關係,在相識的33天內,小霍以男朋友為女朋友花錢天經地義為名,繫結微信親屬卡,整日遊蕩於各大商場,購買黃金首飾,衣服,包包等,同時還以各種名義要求小淳轉賬給她,累計金額高達10萬元(小淳花光了所有積蓄,一部分還是找同事借的)。
小霍還要求回小淳家裡,並提及了買房,母親以為好事將近心裡樂開了花,打電話給我提及了他倆的事情。我透過詢問小淳才得知他已經為他的 “女朋友” 花費了全部家當,甚至連自己還車貸,去醫院吃藥的錢都沒有了。我聽後特別震驚也很生氣,短短一個月,竟然為了連底細都還不是太清楚的人付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不給自己留一點後路,如此的義無反顧。
電話這頭的我唾沫橫飛地幫小淳分析,勸說他去找小霍暫時拿回價值近5萬元的黃金首飾和歸還借的錢,電話那頭仍不為所動。最後我發動了父母,家裡的親戚去勸說,最終小淳接受我們的建議,但是小霍卻拒絕歸還任何東西並反客為主。接下來雙方就上演了報警,民事調解,準備上訴,談判等環節。因為所有的轉賬都無文字證據,購買的東西也指向自願,故小霍以一對N仍談笑風生,鎮定自若,我們一大家子元氣大傷,被一個小丫頭玩弄於鼓掌。最終結果是雙方各退一步,小淳追回了一部分黃金首飾,大家不歡而散。
02 探討分析
此文我不對小霍的行為和動機進行評價,只針對小淳進行探討分析。一開始我很難理解小淳的行為,甚至有些憤怒。事後我仔細地思考了一下,發現他的行為雖是在意料之外,卻又是在情理之中,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生活在真善美的真空環境中,無法識別人心險惡
整個家族的氛圍比較親和,親戚之間誰家有困難都會互相幫忙,不會過分計較得失。加之父母忙於生計,很少去和鄰居們去八卦周邊的人和事,也沒空和孩子們閒聊怎麼看待身邊發生不好的人和事。小淳從小在這種相親相愛的環境中長大,他就很自然地認為周圍都是真善美,只會用這一種單一的眼光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二:無條件的愛
小淳為了小霍傾其所有,完全不顧自己,僅僅為了滿足另一個人對物質無止境的追求慾望。事情爆出來後,換來的是耍無賴,汙衊,甚至詆譭。我最初認為他陷入詐騙團隊,一度擔心他的安危而陷入失眠,放下工作和小孩,捲入該事件中。家裡人和親戚都放下手頭的所有工作去幫助他。事後我突然意識到,當他有困難時,家裡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奮不顧身地去幫助他,給他無條件的愛,這不正是這個家庭身體力行的教會他如何去對一個人嘛,他自覺的預設和傳承了家庭父母的情感模式,為人處世。
三:習慣性的討好
小淳在特定環境下遇到一個同病相憐的人,她身上開朗活潑,能說會道的性格特徵,完全就是小淳想要變成的樣子,彷彿在一起後,她就能彌補自己的缺憾。小淳和她形成了一種依賴共生的關係。只要對方有要求,他必定竭盡全力去滿足。彷彿只要無條件地滿足她,關係就能長久。在小淳的想象中,一旦不滿足她,她就會不開心,不開心就會遠離他,拋棄他,為了不被拋棄,他必須去討好她。因為被拋棄在他的想象裡是很可怕的,彷彿被拋棄就要活不下去了,而這種感覺是非常可怕的,是不可承受的。
此分析不是為了小淳的行為去找理由或者甩鍋,而是透過分析發現這是一種代際傳遞,這種傳遞基本上是無意識的,我們從小對父母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讓我們習得了與父母同樣的行為、心理模式。“看見即療愈”,意識到現在的行為和心理模式,才有可能會改變。時刻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我有什麼感受?我有什麼情緒?我在想什麼?時刻保持正念。心理成長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願大家都能有一個開心快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