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之恆
圖/源於網路 如有侵權聯絡刪除
“界限感”這三個字,平日裡我們並不常說,卻存在每一個人的心中。跟異性朋友之間要有界限,否則很容易越界;跟好友的伴侶也要保持界限,否則很容易跟朋友生嫌隙;跟同事之間也要保持界限,否則會引來別人的口舌,徒生是非。
有句老話說,人與人之間相處,最好的方式也是保持距離。可當我們遇到一類人時,往往就會失去界限感。這類人,便是跟我們有血緣關係或者沾親帶故的親戚。
面對自己的親戚,尤其是當親戚們有求於我們時,我們往往會不好意思,因為善意或者好心,總覺著能幫一把是一把。
可有時候,我們的這些善意並不能讓對方領情,還會惹來禍端。越是人到中年,我們越是要明白,面對所謂親戚們的求助,千萬不要大包大攬,尤其不要看親戚可憐,讓他們住進家裡,如此,關係才有可能長久,彼此之間才有可能保持聯絡。
朋友沐晴吃了幾次虧,才明白這個道理。沐晴和丈夫結婚有8年了,孩子也已經兩歲。當初剛結婚第一年的時候,丈夫那邊有一個親戚,要進城來看病。
婆婆打電話給沐晴,讓沐晴去車站接人,一定要開著自家的車去。還囑咐沐晴,別讓親戚花錢住賓館,就去家裡住。
沐晴本想拒絕,可也明白婆婆話裡話外想“炫耀”的意思,更礙於是剛結婚,怕丈夫上面子過不去,就答應了婆婆的要求。
把親戚接回家後,沐晴先是給拿了一次性鞋套,囑咐沒換鞋就往屋裡走的親戚換上;進了門之後,沐晴拿出事先準備好的水果等,招呼親戚吃水果;晚飯時,也買了平日裡自己也不常吃的螃蟹等價格不菲的海鮮,還做了牛排,十分周全;晚上睡覺,沐晴也換上了新的四件套。
沐晴自認為做的這一切都讓親戚挑不出錯來,也給足了親戚面子。的確,就像沐晴以為的那樣,親戚覺得住得舒服,本來看病只需要幾天時間,可卻以在城裡養病好得快為由,生生住了一個月。
這一個月時間裡,沐晴忙前忙後,不僅自己累得要命,生活費也是平常的兩倍。還是後來婆婆心疼自己兒子休息不好,找藉口把親戚請走了。
沐晴剛鬆了一口氣,卻接到婆婆的電話,婆婆說,親戚回家後,到處跟其他親戚吐槽沐晴家,說沐晴是個嬌小姐,花錢大手大腳,給他們整個家族帶來了壞影響,還說他們炫富,早晚得離婚。
聽到這話的沐晴十分生氣,平日裡她也不捨得花這些錢,也沒買過一次性鞋套,更不常吃那些昂貴的海鮮、牛排,只不過是想好好招待親戚,卻不想被親戚拿住了話柄。
幸好沐晴一年回不了幾次婆婆家,要不然,她指定會跟那位親戚翻臉,好好掰扯幾句,問問對方自己到底是怎麼得罪了他們,至於這樣詛咒自己會離婚。
雖然讓親戚住自己家發生了不愉快的事情,可沐晴覺得或許是自己運氣不好,不是所有親戚都這樣,大部分親戚還是很通情達理的,所以只生氣了一陣,並未放在心上。
結婚第8年,當沐晴孃家那邊的一個侄女,因為找工作沒有住處而想在沐晴家借住時,沐晴二話沒說,也答應了。
她沒有忘記當年讓親戚來家裡住反被詆譭的事情,只是覺得侄女畢竟是年輕人,不會那麼多事,再者也是自己孃家這邊的親戚,不會做傷害自己的事情,因而才答應下來。
的確,跟年輕人相處,說話不用那麼謹慎,招待也不用那麼周全,就像朋友一樣,怎麼舒服怎麼來。
可當侄女住進家裡後,沐晴才發現自己又錯了。侄女夜生活豐富,晚上在客廳看電視看到12點,沐晴每天早上到客廳,就會發現一地瓜子皮以及各種薯片、零食的空袋子。沐晴只能無奈自己打掃。
週末,侄女也毫不客氣請新認識的朋友到家裡來做客,還麻煩沐晴買啤酒,給他們做飯,吃完喝完也不收拾,衛生也不打掃,簡直當成了自己家,沐晴看在侄女還年輕的份上,什麼都沒說。
本想著侄女只是借住,等找到工作,有宿舍或者租了房子之後就能搬出去,所以一直容忍侄女的一切行為。可侄女的工作都找了兩個月了,還是沒有找到。
沐晴沒辦法,只能幫著找,可她發現侄女要麼嫌棄錢少,要麼嫌棄沒雙休,怎麼都不滿意。沐晴好意勸說侄女先攢經驗,可侄女卻直言問沐晴是不是嫌她住家裡。
聽侄女這樣說,沐晴自然連忙否認,再也不提找工作的事情,更不敢輕易說讓侄女工作找不到先找房子,夾在中間的沐晴有苦難言,盼望著侄女良心發現趕緊走。
透過這件事,沐晴完全明白了,不僅是人到中年,即便是年輕還單身著,都不要輕易讓親戚住進自己家。
在我看來,沐晴就是太好說話,太優柔寡斷,太沒有界限感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有自知之明,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感恩。
反過來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會想去別人家藉助,而懂得感恩的人,不會在別人家“作威作福”。
遇到沒有界限感的親戚,無論你是招待周全還是招待不周,也無論你是否包容忍耐他們,也不管你是沒錢還是有錢,他們都會給你添堵,都會給你添麻煩,遇到不明事理的,還會在背後議論你,搬弄是非。
人與人之間都要保持距離,只有保持適當距離,才能不會把彼此的缺點放大,才不會有過多接觸,發現更多問題。
老話說人心隔肚皮,很多事情並不如我們想的那樣簡單,因此,到了中年,本來就處在中年危機時刻,就別再給自己找麻煩了,寧可給錢讓親戚們出去住賓館,也不要把他們往家裡帶。
但願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明白這番道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