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美國全球化產業鏈的頂層設計
美國主導的全球化產業鏈體系,由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構成。
消費國是美國和南歐(如希臘義大利等);生產國是中國、德國、日本、韓國等;
資源國是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委內瑞拉和中東石油國。
美國處於產業食物鏈最頂端,負責提供消費需求,意思就是消費,買買買;還輸出流動性,就是印美元,印印印。
當然還要搞點制度和標準,管理整條產業鏈,並彰顯老大的權力和地位。
美國輸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構成:
一政治上,是聯合國;二經濟和金融上,是美元全球貨幣體系;三貿易上,是WTO。
這就是全球化產業鏈的整套頂層設計。
02 生產國韭菜命
生產國在美國主導的體系中,一共發展了三代:
第一代是德日。
美國選擇讓德國和日本工業化,一是因為這倆國家工業基礎不錯;二是因為德日是制衡蘇聯陣營的最前線,一東一西頂在蘇聯家門口;三德日是二戰敗國,美國直接駐軍在兩國本土,把兩國拿捏得死死的。
二戰後到20世紀80年代,是德日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時期。
以德日為主的生產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和盈餘,賺了不少錢,工業化也基本完成。而美國則被逆差和赤字壓得喘不過氣,這是美國當老大時第一次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
1985年美日法德英五國(簡稱G5)簽署《廣場協議》,1987年美德法等G7國家(比G5多了意加)簽了《盧浮宮協議》。
透過兩個協議,美國收割了德日一把,同時也打擊了德日,阻止他們做大做強。
20世紀90年代,第二代生產國是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南亞各國,這些小國當生產國,美國不用擔心它們將來做大做強叫板美國。
1997年,美國借亞洲金融危機,結結實實地收割了一把小國們。危機期間,泰國損失財富達1412億美元,而泰國整個1997年GDP才1136億。
現在地球人開始明白,這樣的全球化產業鏈體系,本質是一種全新的殖民掠奪方式,它叫金融殖民。
跟過去老殖民主義不同,它不佔領別國一寸領土,只需要一張幾乎0成本的小綠紙,先養肥各國,然後再收割。
危機之後,東南亞生產國一蹶不振。另外,隨著全球化升級,他們的體量和產能也無法滿足美國越來越大的胃口。
於是,中國成為第三代生產國。
2001年中國加入WTO,進入全球化產業鏈體系中。
在美國人的預想中,中國會成為它的工廠和經濟殖民地。從拉美到德日,到蘇聯,再到東南亞,這盤棋中美國人從未失手,所以這次他們仍然認為自己穩操勝券。
03 資源國
在這個體系中,資源國的地位比生產國還低,生產國至少得到工業化的機會,透過工業化有機會改變自己國家命運。
但一個資源國的價值,取決於它的資源有多少。挖出來的資源用美元來計價和結算,他們缺乏話語權,很難利用資源來改變命運。
在資源國中,澳洲跟美國同屬一個盎撒白人圈,沙特跟美國簽了賣身契,享受美國的保護。
俄羅斯、中東產油國、巴西、委內瑞拉等資源國,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的金融災害中沒有什麼抗災能力。
美聯儲一加息,這些資源國的外匯儲備馬上告急,本國貨幣馬上大幅貶值,這些資源國只是美元的殖民地。
04 美國站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上
美國現在債務堆積如珠穆朗瑪峰,它要解決的問題是:
一美國要穩住資產價格(美股美債美元),不能發生暴跌;
二同時要去債務槓桿,就是要收回美聯儲之前印的海量美元,防止債務違約。
現在的美股美債就是靠美聯儲印鈔撐著,要收水又不能崩,這就是互相矛盾的兩個任務。
美國人只有一個選擇,加息。讓全世界的離岸美元流回美國填大坑,就像70年代末拉美危機,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美國人所做的那樣。
離岸美元包括石油美元、歐洲美元、生產國美元。這些離岸美元,多為資源國賣石油,生產國出口實物產品,賺到的外匯儲備,是淨資產。
歷史上每次加息,都會造成全球美元迴流。新興國家的外資挾裹著當地國資產外流,流回美國為美股美債接盤,拉美危機東南亞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至今為止,只有一個生產國避過被收割的命運。
這一次,只要最大的生產國守住外儲餘額在3萬億美元之上,美國的盤算就會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