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如既往貫徹著“國內問題不斷,國外找人背鍋”的“宗旨”,反正以爛為爛,解決不了問題就繼續當攪屎棍。
2021年臨近年底,疫情的陰霾尚未散去,西方的政客們耐得住嚴寒卻耐不住寂寞,當然在他們眼中最好的假想敵是“中國”,於是他們紛紛赤膊上陣,開始對華髮難。
德國大選塵埃落定,執政16年的“鐵娘子”默克爾也將正式告別總理府。2日晚,德國聯邦國防軍在柏林為默克爾舉行了最隆重的典禮——軍樂火炬告別儀式。
11月24日,德國社民黨總理候選人奧拉夫·朔爾茨和綠黨、自民黨代表在柏林宣佈完成了聯合執政協議談判。正常的審批流程完成後,朔爾茨將正式成為默克爾的繼任者。
德國新政府聯合執政協議早已引起了多方關注,與默克爾政府不同的是,他們非常關注對華政策,協議中共12次提到中國,列出臺灣、涉疆和涉港等涉華議題。最引人注目的是,“希望且必須在夥伴、競爭及制度對手的維度下建構對華關係”“臺灣海峽現狀只有透過和平方式及在兩岸均表示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得以改變”這些句子。
德國媒體認為,雖然新一屆政府的政策尚未明朗,他們“沒有計劃完全改變默克爾政府的對華政策,但他們想顯得比以前更加自信,這可能將導致與北京的衝突”。而即將上任的德國準外長貝爾伯克,近日也表示了自己希望在外交領域採取不同的做法。
和前任的不同?當然是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這位女外長說,將分歧放在首位的外交政策與忽視衝突的外交政策一樣,都會導致僵局。她所追求的價值導向外交是對話和強硬的結合,並暗批默克爾近年對中國人權問題保持沉默。
貝爾伯克稱,(在經濟上)歐洲不應小看自己,可以多利用共同市場這根槓桿,不過前提是德國身為歐盟最大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只顧自己的中國政策,而是所有27個成員國同心協力,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被問到是否打算抵制北京冬奧會時,貝爾伯克聲稱,的確有必要好好審視奧運,德國政府有多種應對方式,未來幾週一定會討論。在採訪中,貝爾伯克還建議歐盟禁止進口新疆生產的產品。
時移世易,聽到這些話只能感嘆隨著默克爾一同遠去的是否還有德國新政府的理智與遠見?還未站穩腳跟就放狠話是小孩子才會玩的把戲,比如立陶宛,這廝就一直強調歐洲國家團結起來抗華。
德國政壇將迎來新氣象,不過新氣象不代表是溫暖的東風,至於風吹向哪裡,以務實著稱的德國人要相信腦子的判斷,別跟著美國的感覺走。
這些國家的表象下都逃不過美國翻雲覆雨的手。和德國差不多,剛大選完的宏都拉斯也一樣,哪怕這倆國家不在一個量級。因為宏都拉斯前第一夫人卡斯特羅競選時說得“有意與中國大陸建交,與臺灣‘斷交’”一番話,在她贏得大選後,臺灣省和美國都很著急,美國還親派官員上門遊說宏都拉斯各方。
美國連番施壓下,宏都拉斯哪裡撐得住,據悉卡斯特羅的態度已發生變化。卡斯特羅的一位高階盟友納斯拉亞2日表示,即將上臺的卡斯特羅政府並不打算與中國大陸建交外交關係,因為它將與美國的關係放在首要位置。
幕後使壞是美國的強項,美國也樂見這些國家為自己當炮灰。近來蠢蠢欲動的還有歐盟,狐假虎威,要“在全球圍堵中國”,怎麼少得了歐盟。
1日,歐盟先是公佈了野心勃勃的3000億歐元“全球門戶”計劃,要在今年開始的往後6年時間裡陸續投入鉅款,協助發展中國家興建基礎設施。這不就是美國基建計劃的翻版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是為了挑戰中國的“一帶一路”。
美歐的基建都起步晚,可是晚並不是他們的最大障礙和挑戰。中國設計出的藍圖是因為符合中國的國情,中國本就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不說,協助發展中國家是一種雙贏,不僅對外轉移我們的產能過剩,他國的基礎設施被完善,是一條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
美歐自己的基建搞好了嗎?想起公知一直鼓吹的西方人民在地鐵上都不玩手機他們只看書。只想問一句西方國家:你們地鐵通了嗎?地鐵上WIFI訊號好了,可以玩手機了嗎?還是你們擁有了七天建起一座“火神山”的中國速度?沒有這種凝聚力,怎麼敢吹得出這樣的牛皮。
美國和歐盟2日召開了第二次“美歐中國議題對話”,還就對華政策發表了一份“強有力”的聯合宣告。雙方的聯合新聞稿用腳趾頭都能想到,無非就是那些陳芝麻爛穀子的玩意兒,什麼“中國威脅”、妄議中國內政、“與中國的系統性競爭”、對中國“單邊行動破壞地區和平與安全表達強烈關切”……
殖民者的本質就是道貌岸然,只是換了一層皮而已。美國要學中國搞基建,那歐盟怎麼能落後,也得學,就這樣,美歐這對曾領航世界的組合如今變成了東施效顰邯鄲學步的小朋友。
美國要打壓中國,如今節奏越來越迫切,越來越怕中國超越自己,歐盟剛開始還能“坐山觀虎鬥”,無奈撈不到既得利益,只得自己親身上陣。
美國聯合歐洲,說明美國此前對中國的一系列打壓沒起到任何作用,本想施壓中國,看是否能成功吸血讓美國的經濟有起色,但如今手段都使了,中國就是不吃這套,美國的陰謀一個個的破產,國內又如此混亂,這屆拜登政府還想著連任,著實挺難堪的。
還是那句話,大國博弈,有人籌碼越來越多,有人底牌盡失,輸得只剩底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