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我們都知道作為母親河長江和黃河,綿延流長,孕育著華夏兒女。不過,我們也都知道因為古時候科學技術的落後,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水患也是頻發,導致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流離失所。當然,為了百姓的安居立業,各朝各代也興建了不少水利工程。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是當代的水利工程“三峽大壩”,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的“三峽大壩”早已經享譽世界,成為國力的一個象徵。不過呢,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的發展是超乎我們想象的,但是在數千年前,科學生產力的落後,再加上勞動力的匱乏,大的水利工程可以說是不可想象的工程。但是,古人的智慧也是超乎我們想象的,在歷史上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也興建了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
在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當中,我們最為熟悉的,也是享譽世界的,便是歷經2200多年,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的稀世珍寶,有防洪、灌溉及航運三利——都江堰。當然還有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在秦國主持穿鑿興建,位於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境內的鄭國渠,作為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於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並且在2016年申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成功,享譽世界。還有中國最早的多首制灌溉工程,由戰國初期由西門豹主持興建的漳河渠。
對於這些歷史上的水利工程,我們都是耳熟能詳的,但是有一個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可謂是相當的尷尬,既然能夠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的作用自然不會輸給其他,但是它卻很少有人知道,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它的名字常常被人叫錯,導致它的知名度也大打折扣,它就是位於安徽省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壽縣境內——芍陂。
如果沒有第一時間說明,而是直接看到“芍陂”,相信絕大多數人第一時間會讀成“sháo pō”,因為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這兩個讀音,但是查閱字典後才發現原來是多音字,這裡是讀 “què bēi”。也正是因為很多人會經常叫錯它的名字,導致即使作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也少有人知。雖然芍陂名字常被叫錯,知名度相對來說較低,但是它在歷史存在的價值可一點都不輸給其他水利工程。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芍陂,古名芍陂,今天名為“安豐塘”,其為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所造,已至今已經有2500多年曆史,比都江堰、鄭國渠還要早300多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安豐塘作為中國水利史上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並沒有因為古時候科學生產力的落後而草草了事,而是在楚相孫叔敖的主持下,透過科學的選址,合理的工程佈局,充分利用充沛的水源,築堤攔蓄源自江淮分水嶺北側的山源河水,下控1300多平方公里的淠東平原,其工程及治水理念和治水水平之超前。
在科學生產力落後的古代,安豐塘的建成對後世大型陂塘水利工程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歷經2500多年,在灌溉、航運、屯田濟軍等方面,安豐塘起過重大作用,時至今日作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大型灌溉工程,至今仍發揮著顯著的灌溉效益,灌溉面積超過七萬公頃,依然造福著周邊的百姓。
對於“芍陂”這個名字,我們不是很熟悉,也很有可能會叫錯。但是作為安豐塘,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了,雖然是新的名字,但是它就是芍陂,更是以這個新的名字於2015年成功入選2015年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不管是芍陂,還是安豐塘,它的名字在我國曆史上都是不可磨滅的一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