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行日期:
2021年12月1日,星期三
- 先上總結:
門票:無
停車:免費
位置:北京門頭溝潭柘寺鎮魯家灘村
導航:“中石化潭柘寺加油站”
總里程:23公里左右(不徒步只看古蹟直接導航“靈鷲禪寺”就可以)
累計爬升:770米左右
用時:7個小時左右
路況:穿越路線(有柏油路、水泥路、亂石路、土路),非休閒步道
路線亮點:有古寺、古塔、古墓
需注意:部分下山路段坡度大,有碎石,會比較滑,建議穿登山防滑鞋、帶登山杖;路線有些長,冬季天黑得早,一定要早出發。
- 相關資料
谷積山在房山和門頭溝的交界處,以谷積山為分水嶺,山南是房山區青龍湖鎮,山北為門頭溝區潭柘寺鎮魯家灘村,這是一條非常經典且古蹟眾多的徒步路線。
谷積山屬於房山境內大安山的支峰,其命名說法在網上有2種:第一種是古代因戰事需要曾在此囤積糧谷,因此叫谷積山;第二種是山上有古剎,文物古蹟眾多,因此叫古蹟山,又因山的形狀像穀子堆積而成,而演變為谷積山,表達了農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祈盼。
- 徒步細說
跟著導航經過潭柘寺環島,旁邊就是中石化潭柘寺加油站,再往南開百米,就到錦屏街和錦屏北街的交叉路口了,路口左右兩邊都有免費的停車位。
停好車後,就沿右邊的公路(我們去的時候有設路障,是在修的一條公路),開始徒步。
一直沿著柏油路往前走,中間有岔路也不要轉,大概在1.8公里的時候,就能看到“硃砂嶺街高架橋”的路牌。到這裡就不要過橋,走到左邊的橋邊上,能看到樓梯,就從這裡下去。
下到土路,大概走100米左右,就看到寬平的水泥路了,然後左轉。
沿著水泥路一直走(看見岔路不要走),大概在總里程3.5公里的時候,就能看到“登山口”的路牌了。從這裡離開水泥路右轉進大土路。
前面走柏油路和水泥路的時候,基本沒有爬升的感覺,走在上面就跟散步一樣,進入大土路後稍微有些坡度,開始爬升了。
大土路走400米左右,也就是在總里程3.9公里左右,有岔路。這裡左右兩邊都可以走,最後會匯合到一起,建議走左邊,路程要短一點。
大概在總里程4.3公里處,就到“互助坡”的路牌這裡了。
繼續往前,大概在總里程5公里處,就到“清風坪”路牌這了。這裡往右走,開始上小土路了,也就是路牌上面說的從這裡開始就是高階挑戰了。這裡不僅路變窄了,兩邊的灌木叢枝杈也伸到路邊刮人,有的還帶暗器(刺)扎人,坡度也比大土路更陡一些。
在小土路上,我看戶外綵帶方向都是一致的,所以小土路上遇到岔路跟著綵帶走就可以。
在總里程6公里左右的時候,就到頂,爬到“報國峰”路牌這裡了。這裡也是這段拉練路段的終點,海拔610米。到這裡左右兩邊都有綵帶,應該是兩條路都可以走,我們是往左邊走的。
過“ 報國峰”路牌後,就開始下山了,下山有些路段坡度大,有碎石,很滑,不是很好走,要走慢一點。
大概在總里程7公里左右,就離開下坡土路,來到修好的大石頭路上了。(記住這個路口,看完塔和寺院,還要回到這裡)
我們先往右,去看鈴鐺塔,很近,不過百米。
鈴鐺塔又稱西塔、白塔。谷積山般若禪寺壽塔,建於明代(公元1368―1644年),石結構,平面八角九層,樓閣式,通體由漢白玉砌成。塔上8個簷角各有2個圓孔,可掛風鈴,風吹鈴響,鈴聲悠揚,鈴鐺塔由此得名。
鈴鐺塔曾遭到多次破壞,只剩下束腰塔座和下面的兩層塔身,成為半截殘塔,2013年依舊貌修復。新舊交替的痕跡還是很明顯,下面兩層會暗黃一些,上面幾層就亮白一些。
看完鈴鐺塔,繼續往左沿修好的大石頭路下山,去看靈鷲禪寺。大概走800米左右,就到靈鷲禪寺了。往左,先去經過山門,看前殿和後殿。
靈鷲禪寺位於谷積山南麓中心位置,座北朝南,五代前,稱“谷積山院”,元代最盛,稱“靈巖禪寺”,明代改名為靈鷲禪寺。歷經戰亂早已破敗不堪,近年對殿堂進行了修復。
該寺是一組兩進殿宇,山門上書“菩提場”三字,山門的右邊有房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子。
山門與前殿之間,西側有大明正統五年(1440)四月八日碑記一塊,額篆書"敕賜靈鷲禪寺";東、西各有一組夾杆石。
前殿內門上有“靈鷲禪寺”四個字,供奉有彌勒佛像,殿內兩根石柱,木架頂。
後殿面闊三間,門上寫有“普光明殿”,東西配殿各一間。西配殿旁有一石碑。後殿三間門都是鎖上的。
在後殿的後搪牆兩旁,立遼、元碑各一塊。遼碑為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立。元碑為"大元至正七年(1347)三月"立。
看完前後殿,出寺廟山門從東邊繞到靈鷲禪寺的後院。後院也有東西配殿各一間,門也是鎖著的,後院中間這間是開著的,但是裡面是空的,什麼也沒有。
看完後院,從旁邊的小路往北,從下山來時的路原路往回走。大概走100米,右邊就是圓通寺的遺址。
圓通寺,明朝正統年間修建,現只存一間六角形攢尖頂正殿,也是用磚石砌成,為石券門,門上有“圓通殿”三字。
圓通殿前左右各立兩塊碑。
看完圓通寺,還是繼續原路返回到下山土路和修好的大石頭路的路口那裡(上文提到需記住的路口),之前下到大石頭路是往右去看鈴鐺塔的,現在返回到這裡,就往左走了。走百米左右,就到張公墓那裡了。
張公墓墓門匾額上書“內府供用庫掌印張公壽域”,此處為一明代太監張南溪墓。之前在張公墓周圍盜洞很多,裡面的寶物均被挖空。現在的張公墓明顯是修復過了,盜洞也已填埋。就是旁邊還能看到一個散落在地上的上了年代的柱子。
在過去太監的身份比較特殊,總會被身邊的人看不起,就連去世後也不能埋葬祖墳。有錢有勢力的太監會在生前先找佛教贊助香火錢,並與高僧溝通好等去世後幫忙埋葬。
看完張公墓繼續往前,也是百米左右,就到鞭塔了。
鞭塔是谷積山院塔,座落在正中間山頭上的密簷式鞭塔,也稱中塔、紅塔,此塔是一位高僧的壽塔。建於遼代(公元916―1125年),磚結構,為六角形七層,高7米。塔基為須彌座,中部座落蓮花上。
它曾經瀕臨倒塌,束腰須彌座部分曾缺損嚴重,2013年已修復。
看完鞭塔繼續往前一兩百米,在道路的左邊,有谷積庵遺址。這裡只能看到石碑,上面刻有“敕賜谷積庵記”,其他文字已看不清,曾經的谷積庵已不復存在了,但還有人們在這裡拜祭的東西。
看完谷積庵繼續回到土路上,往前走幾十米,就到舍利塔了。
舍利塔是覆缽式喇嘛塔,又稱和尚塔、東塔。是谷積庵的附屬建築,建於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由谷積庵住庵比丘通善主持修建。塔身東西南北四面各有一龕,龕內建坐佛像一尊,佛龕中的金佛像已經被盜。曾經東塔破損程度很嚴重,有倒塌的危險,也是在2013年重新修復了,重修時以前的地宮也填埋了。據說地宮內原有一座小銅塔,內建水晶瓶,瓶內珍藏兩粒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看完舍利塔繼續往前走,會遇到三個岔路口:
第一個岔路右邊是修得很好的下山臺階,不要走,繼續往左走土路;
第二個岔路右邊是修得很好的平路,不要走,繼續往左走土路;
第三個岔路路口有戶外綵帶,左邊多出一條陡一些的上坡土路,這次走左邊岔路;
在岔路上大概走個兩三百米,就出來了,繼續往左走。
然後走幾百米,在路的左邊能看到一些散落的建築遺蹟,這一片就是高橋寺遺址了。
繼續下坡可以看到一間廢棄破敗的房子,上面寫著“快樂”的字樣。
往前的路,遠遠能看到高橋寺的山門,但是因為時間已經比較晚了,這次就直接回去了,沒有找去高橋寺山門的路了(那附近還有高橋和過街塔,高橋寺也是因為高橋,後人給叫的名字,以後有機會再去看看)。
從破敗的房子繼續前行,會遇到三個岔路口:
①岔路走左邊道路
②岔路走右邊道路
③岔路走左邊道路
過了第三個岔路,往前大概走500米,就看到一個比較完整的小房子,房子上還有鐵皮,應該是還會使用的房子。
在這個比較完整的小房子往前走沒多遠,就有一個三岔路口,這裡往中間的路下坡。
後面因為很快就要黑了,照片也拍不清楚了,我們就沒有拍了,專心趕路了。後面的路程就只有文字,沒有照片了。
從中間岔路下坡的那段路,坡度比較大,也不是很好走的那種,大概有1公里長。
下完那個坡,來到岔路,往右繼續走土路和石頭路出去(途中在路邊有看到一處落差比較大的地方有水流的印跡,可能雨季這裡會形成瀑布,覺得挺好看的)。這段路也是走大概1公里。
出石頭路和土路,來到寬平的水泥路上了,往左邊走。中途旁邊有岔路不要走,一直沿著主水泥路走,大概走2公里,就出山了。
前面就是省道S236魯坨路,往左沿著省道下面的砂石路走,前面有岔路可以上省道,但是不建議大家上去,因為上面車多,不太安全。就沿著砂石路繼續走2公里左右,在魯家灘二橋和魯坨路交叉處,旁邊有一堆大石頭,踩著大石頭上跨過欄杆上魯坨路走人行道。
大概沿著公路旁的人行道走2公里左右(如果找不到,這裡就可以步行導航起點位置),就回到起點,完成此次環穿。
- 碎碎念:
①出門前檢視天氣預報,切忌雷雨天氣進山
②自備垃圾袋,愛護環境
③“聰佳遊玩日誌”原創,拍攝不易,請勿私自搬運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