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粉作為我們日常飲食上的必需品之一,是隨處可見的。在我國河北地區,當地的丹志民被大家稱為麵粉大王。據瞭解,該企業不僅開發出140多種麵粉,而且每天能處理的小麥多達55000噸,僅是日產就超過3萬噸。那麼,該企業是怎麼做到的呢?
上面提到的這家企業就是五得利麵粉,相信有不少人都吃過這個品牌的麵粉。因為現如今,該面粉的市場覆蓋率已經高達97.6%。也就是說,幾乎是所有的大中城市中都有銷售這一產品。
而這家企業的創始人丹志民,不僅在創業時遇到了不少困難,剛開始還面臨著麵粉賣不出去的情況,但現在該企業已經在民企100強中排名第26位。那麼,在這期間丹志民做出了什麼努力將五得利發揚光大的呢?
在還沒有創業之前,丹志民只是在一家工廠工作,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不是過著貧困日子。直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來時,許多人透過創業實現了一夜暴富,讓丹志民也開始動心。
說幹就幹,丹志民和家裡人一起開辦了一家麵粉廠,也就是五得利。其實該工廠的名字起的是很有學問的,這五大得力的人群分別是客戶、農民、員工、國家以及企業。在後來,他透過自己的努力也實現了這一點。
只是在創業之初,他的麵粉廠的開設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順利。不僅難找廠房,而且在找之後又趕上了搬遷。
在正式成立五得利之後,丹志民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沒有顧客。後來他就想既然等不來顧客,那就要主動出擊。他透過換麵粉的方式,在中間賺取一點加工費,讓他的名號逐漸打響。但這還不足以讓大家稱他為麵粉大王。
直到後來,越來越多的麵粉廠興起,丹志民逐漸有了危機感,開始在各方面對面粉進行改善。據瞭解,該工廠僅是研發的麵粉種類就多達140多種。那麼,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實際上,主要就是透過提高質量和技術的方式。他先是引進了更加先進的裝置,提高了麵粉的出粉率。其次,在引進新裝置的同時,他還在自主研發新的產品,解決了保質期、運輸等問題,還研發出自動入倉等技術,大大節省了人工數量和成本。
透過創新的方式,讓該企業的產業鏈都達到了智慧化的水平。這也是為什麼,五得利的工人數量比同類企業人數少60%的原因。
正是因為丹志民在這一領域不斷地投入,才讓該企業開發出了140多種麵粉,在這其中,包括功能性民用麵粉和專用麵粉等系列。到2018年時,該企業的品牌價值就達到了54.13億,位於中國農業榜的榜首位置。
五得利公司到現在為止,其經營時間已經長達32年,該企業也從一家日產不足15噸的工廠,發展為坐擁18家子公司,35個生產車間,96條生產線的大型企業,更關鍵的是,現在該企業日處理小麥就高達55000噸。
不僅如此,在該企業生產水準提高之後,購買的消費者數量也大大增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丹志民也將其麵粉的生意發展到全球各地,現如今,它在市場覆蓋率就高達97.6%,已經是國內最大的麵粉廠之一,僅是一年的入賬就超過了300億。
只不過,對於該企業來說,在顧客增多之後,更注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問題。要知道,在之前,五得利的麵粉就曾傳出一些負面訊息。據瞭解,該企業的麵粉中曾被曝出含有導致防腐、彈性、膨脹的物質,在食用後會導致出現消化不良、抑制營養吸收等問題。
針對這一情況,相關部門曾勒令停工。要知道,飲食安全一直是國家相關部門和居民最重視的話題之一,所以飲食上的產品,一定要保證安全性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