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門診一位病人說自己最近反覆出現上腹痛,不吃飯疼痛還好些,一旦吃了飯後不久疼痛就加重了,現在自己都不敢吃飯了,我建議病人做了一個胃鏡,結果發現有胃潰瘍,經過治療,病人症狀得到了緩解。當然,我們平常胃鏡檢查時還發現了許多消化性潰瘍的病人,有的人是胃潰瘍,有的是十二指腸潰瘍,有的人兩者都有,這些潰瘍中既有良性的潰瘍,也有一些是發生了癌變的潰瘍,這些病人有的是因為腹痛、出血來檢查,有的人是體檢發現,現在潰瘍並不少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相關知識。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我們消化道黏膜發生炎性反應與壞死,進而導致黏膜脫落、形成缺損,潰瘍的黏膜壞死缺損可穿透黏膜肌層、固有肌層,嚴重者甚至可引起穿孔發生。消化性潰瘍可發生於食管、胃、十二指腸,也可發生於胃-空腸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麥克爾憩室內,其中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常見,特別是十二指腸潰瘍最多見。消化性潰瘍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的人群,以中青年最多見,男性要多於女性。
消化性潰瘍發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人是高發人群?
消化性潰瘍的發生與多種因素相關,常見的發生原因和高發人群主要有:
- 幽門螺桿菌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潰瘍的發生密切相關,幽門螺桿菌既可增加胃酸的分泌,導致對黏膜的損傷,也可導致胃黏膜萎縮,導致黏膜防禦能力的下降,進而引起潰瘍的發生。
- 非甾體消炎藥和阿司匹林:非甾體消炎藥(如布洛芬、雙氯芬酸鈉等)廣泛用於解熱鎮痛治療,而阿司匹林現主要用於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防治,兩者在治療作用外,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其中導致潰瘍、出血是常見的副作用。
- 胃酸侵襲作用的加強:我們常說“無酸無潰瘍”,當各自原因引起胃黏膜損傷發生時,即會導致黏膜的防禦和修復能力下降,這時如果存在一些神經內分泌腫瘤(如胃泌素瘤等)等原因引起高胃酸分泌狀態,即可導致潰瘍的發生。
- 其他一些藥物:如糖皮質激素、部分抗腫瘤藥物和抗凝藥也會增加潰瘍的發生。
- 其他因素:如吸菸、不合理飲食、遺傳、應激與心理因素、胃十二指腸運動異常等在消化性潰瘍的發生中也起一定作用。
消化性潰瘍常見的症狀有哪些?
消化下潰瘍常見的典型症狀是中上腹痛和反酸是消化性潰瘍的典型症狀,腹痛一般呈週期性、節律性發作。而腹痛的發生與進餐時間的關係是鑑別胃與十二指腸潰瘍的重要依據。胃潰瘍常為餐後痛,空腹時會減輕,患者常在進食半小時到一小時左右出現腹痛。而十二指腸潰瘍疼痛一般為空腹痛、飢餓痛,夜間疼痛較為明顯,進食後疼痛可減輕。
隨著近年來抑酸護胃藥物和止痛藥物的使用,潰瘍的症狀也越來越不典型,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疼痛。除了上述症狀外,部分患者可以上消化道出血為首發症狀,或表現為噁心、厭食、納差、腹脹等消化道非特異性症狀。當然,少數患者隨著病情進展,可引起消化道穿孔等嚴重後果發生。
所以說,潰瘍的發生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對於潰瘍的診斷,單靠症狀難以明確,最有效的方法是胃鏡檢查。對於診斷明確的消化性潰瘍,需要接受規範化的治療(後續我們會專門給大家講解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一般門診服藥即可,常用藥物主要是質子泵抑制劑,其他如胃黏膜保護劑等。對於存在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應積極根治治療。同時要積極減少止痛藥物等的使用,避免吸菸等危險因素。
以上就是我給大家帶來的關於消化性潰瘍的相關知識,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我是黎醫生,今後也會分享更多的健康知識給大家。如果您覺得本文寫得還不錯,那就點個贊,轉發給身邊有需求的人,讓更多人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