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很容易被人帶節奏”,“為什麼會有網路暴力”,“如何在輿論中保持清醒的頭腦”
今年的東京奧運會,哪位國外選手給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很多人可能會回答日本隊的乒乓球女選手——伊藤美誠。
7月26日,乒乓球男女混雙決賽,中國選手許昕和劉詩雯在兩局領先的情況下,被日本隊伊藤美誠和水谷隼以4:3逆轉局勢,痛失金牌。
隨後,網上就滿是“伊藤的表情好囂張噁心啊”、“她的發球姿勢像蛇精”等言論。有些美妝博主把她的照片發出來,以她臉上的痘痘為談資,更有營銷號煽動網友的“民族情緒”,獲得無數轉發點贊。
當時我也在看這場比賽,一開始對伊藤並無偏見,但看到這些言論後重新再去看比賽,就發覺自己不經意被這些觀念傳染了,越看伊藤,還就真覺得她如網友所說的那般“面目猙獰”。
一場雙打的失利,暴露了無數人內心的陰暗面。也讓人看到,在群體中,個人的頭腦是簡單、多變、易受暗示,誇大感情的。
群體心理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95年。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是一本研究大眾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勒龐闡述了群體以及群體心理的特徵,指出了當個人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時,他有著自己鮮明的個性化特徵,而當這個人融入了群體後,他的所有個性都會被這個群體所淹沒,他的思想立刻就會被群體的思想所取代。而當一個群體存在時,他就有著情緒化、無異議、低智商等特徵。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已被翻譯成近20種語言。
在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中作者認為:“‘群體’一詞是指聚集在一起的個人,無論他們屬於什麼民族、職業或性別,也不管是什麼事情讓他們走到了一起。”可以說處於群體中的個人都將自己的情感與思想融入群體中,個體的差異從而被隱藏、模糊。它與題目中的“大眾”表示的含義相同,強調的是一群人的集合。
從早期因釣魚島事件引發的抵制日貨遊行事件,愈演愈烈地發展為打砸日系車輛、日資商場,並傷及無辜群眾,平時的守法公民們由於強烈的情感形成一個心理群體,在這種狂熱的情感驅使以及人數賦予的力量的下行使著所謂的“正義”,群體的共同意志潤物無聲般地取代了個人意志,使個體在無意識的自覺狀態下順利完成從外物到內化的轉變,這就形成了群體無意識行為。
群體的意見和信念
1. 在與理想永恆的衝突中,感情從未失過手。
在咱們現實的生活裡面,這種事情不少見,比如咱們在工作上A跟B在競爭一個專案的時候,就會出現一個情況,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家庭環境,資源環境都是考慮的一個因素但一出現群眾的感情時,輿論就會出現一邊倒的情況,就會無視理想的存在
2、易受暗示和輕信。這是一種集體幻覺的機制。“群體永遠漫遊著無意識的領地。”“在暗示和相互傳染的推動下,一個人編造的奇蹟,立刻就會被所有的人接受。”
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記得孫悟空的戰鬥能力,各種神話故事闡述也是這種思想觀念
3、誇張與單純。“群體表現出來的感情不管是好是壞,其突出的特點就是極為簡單而誇張。”“群體情緒的簡單和誇張所造成的結果是,它全然不知懷疑和不確定性為何物。”勒龐還表明,“個人一旦成為群體的一員,他的智力立刻會大大下降。”
偏執、專橫和保守。“群體只知道簡單而極端的感情;提供給他們的各種意見、想法和信念,他們或者全盤接受,或者一概拒絕,將其視為絕對真理或絕對謬論。”還有一點,勒龐老師看得很精準:“群體隨時會反抗軟弱可欺者,對強權低聲下氣。如果強權時斷時續,而群體又總是被極端情緒所左右,它便會表現得反覆無常,時而無法無天,時而卑躬屈膝。”保守一說,則是“群體強烈地受著無意識因素的支配,因此很容易屈從於世俗的等級制,難免會十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