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歷史就是與病毒合作又抗爭的歷史,
其中有的病毒已被徹底消滅,
更多的病毒則與我們共存。
每當遭遇危機,
科學家總是扛起科學的旗幟,
衝在第一線,
今天,讓我們來回顧一下
那些與病毒戰鬥的科學家們!
曾毅:分離出中國首株HIV病毒
曾毅,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我國艾滋病研究的開拓者,他分離出中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毒株。
1985年,曾毅率先在國內開展了艾滋病毒(HIV)的病毒溯源和傳播途徑研究,最終發現該病毒是在1982年隨著被汙染的血液製品傳入中國的,並於1983年感染了我國第一位本土公民。
1987年,一名美國記者在昆明被診斷出艾滋病病毒陽性,曾毅小組立即開展病毒分離工作,在當時沒有P3實驗室的情況下,冒著被感染的風險,他帶著一個技術員分離出了中國第一株艾滋病病毒(HIV-1AC株)。
之後,曾毅進一步與其他單位合作,開展HIV-1分子流行病學的研究,研製出中國自己的艾滋病快速診斷試劑盒,對早期國內艾滋病的診斷、篩查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曾毅還研製了抗艾滋病的中藥和疫苗,現已被國家藥監局批准進行臨床試驗。
在研究HIV的同時,曾毅還率先呼籲全社會關注艾滋病防治工作,關懷艾滋病弱勢群體。這種關愛除了對病人本身的治療有很大幫助,對穩定社會和預防疾病的傳播也很重要。他還曾邀請費翔擔任“中國艾滋病預防形象大使”,一同到北京地壇醫院慰問艾滋病患者,並與患者擁抱,慰問影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引起很大反響。這些活動,讓群眾和社會關注到艾滋病,也對艾滋病有了基礎認識,減少了社會對艾滋病的歧視。
曾毅院士已於2020年離開了我們,今天是第34個世界艾滋病日,他為艾滋病防治做出的貢獻永遠值得我們銘記。
洪濤:兩次發現重要醫學病毒
洪濤,中國工程院院士,醫學超微結構及病毒學專家。他畢生致力於我國醫學電鏡技術領域的開拓創新和病毒形態學的學科建設,曾兩次發現重要病毒。
1983年,中國北方地區暴發了一場罕見的急性成人腹瀉,疫情非常緊急。當時很多人不願意接觸來自疫區的大便標本,洪濤義無反顧地接收了這些糞便標本,帶領實驗室工作人員連夜分析,最終他們發現了一種全新的病原體——B組輪狀病毒。
同年,他帶領的科研團隊第一次在感染細胞(Vero-E6)內觀察到了流行性出血熱病毒的形態,並從免疫學上予以證實,解決了長期困擾病毒學界的該病毒歸屬問題。
幾十年來,洪濤在病毒學領域日夜耕耘,先後對鸚鵡-鳥疫衣原體、沙眼衣原體、人傳染性軟疣病毒、皰疹病毒、白血病病毒、肝炎病毒、艾滋病毒、輪狀病毒、腎病綜合徵出血熱病毒和慢病毒等進行深入研究,均取得了顯著成就。
顧方舟:用一顆糖丸消滅小兒麻痺
顧方舟,著名醫學科學家,病毒學專家,被譽為“中國脊髓灰質炎疫苗之父”。他畢生致力於研究脊灰、開發脊灰疫苗、控制小兒麻痺症,為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1955年,小兒麻痺症(脊髓灰質炎)在中國集中爆發。它的罹患者基本是兒童,死亡率超過1/4,僥倖活下來的也會落得終身殘疾,既無藥可醫,也沒有預防辦法。
1957年,顧方舟臨危受命,開始了脊髓灰質炎研究工作。當時,美國的“脊灰”滅活疫苗(或叫“死疫苗”)已經批准上市,顧方舟帶隊遠赴蘇聯學習考察死疫苗製備工藝。經過考察,顧方舟發現“脊灰”死疫苗因成本過高等原因,並不適合中國國情,而減毒活疫苗才是消滅中國脊髓灰質炎的最佳方案。
1959年,“脊灰”活疫苗研究協作組成立,顧方舟擔任組長。年底,第一批減毒活疫苗在中國生產出來,接下來是臨床試驗階段,冒著可能癱瘓的危險,顧方舟喝下了第一瓶疫苗溶液。為了驗證疫苗對兒童也安全,他瞞著妻子,將疫苗給一歲的兒子喝下,測試期過了之後,孩子身體無恙。在接下來的時間,他緊急與北京市防疫站聯合,讓200名7歲以下的兒童受試,一個月後,孩子們生命體徵正常,第一期臨床試驗順利透過。
接下來,500萬份疫苗分發下去,脊髓灰質炎終於得到了控制,為了方便儲存和服用,顧方舟和同事們又發明了“脊灰糖丸”。正是這顆糖丸,讓脊髓灰質炎徹底在我國消失,造福了億萬中國兒童。
田波:花甲之家轉戰病毒學
田波,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中國現代病毒學的先驅者和開拓者。他早年致力於植物病毒學研究,90年代,毅然轉向醫學病毒學研究。
1954年,大學畢業的田波與導師林傳光先生合作找到了馬鈴薯退化原因,發現了抑制馬鈴薯退化病的方法,成功將馬鈴薯原種病毒感染率控制到0.5%以下,並形成了較完整的無病毒留種體系,推廣面積超過1000萬畝,使全國馬鈴薯產量提高了30%~50%,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溫飽的問題。後來,田波又研製出菸草花葉病毒疫苗,這項成果為我國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1983年,田波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利用病毒衛星可以防治被稱為“植物癌症”的黃瓜花葉病毒,此項專利不僅在國內得到推廣,還轉讓給一家日本公司,為國家爭取了10萬美元轉讓費。
上世紀九十年代,已經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年近六旬的田波,開始“轉型”涉足醫學病毒的研究,並且作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他首次從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肝癌組織中分離到與熱休克蛋白gp96結合的病毒特異肽,發現了熱休克蛋白參與乙肝病毒抗原加工的機制,為研製抗乙肝病毒藥物提供了新策略。
2003年SARS肆虐期間,田波率領科研骨幹夜以繼日不斷奮戰。最終,找到了能夠抑制SARS病毒與細胞融合的多肽,為開發抗擊SARS病毒的藥物奠定了基礎。
毛江森:從“外調糧”中溯清病毒源頭
毛江森,中國科學院院士,病毒學家。他憑藉專業的科學素養,追溯疑似病毒性“出血熱”疫情的病毒源頭,挽救了大量兒童的生命。
1974年,甘肅省一個村莊出現了一種奇怪的出血疾病,發病者主要是嬰幼兒,表現為神志昏迷、口鼻流血不止,一個月內接連出現了多例死亡的情況。縣醫院初步認定為“出血熱”,並據此用藥治療,卻遲遲沒有效果。
當時,正在甘肅省防疫站工作的毛江森,憑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很快作出判斷,此次隴西縣流行的疾病並非“出血熱”。在挨家挨戶地走訪調查病因時,他注意到了村民家中發黴的“外調糧”。它們從東北地區調運過來,在路上要經過10余天的長途運輸,由於當地運輸及倉儲裝置落後,導致了糧食黴變。
毛江森認為,黴變糧食內含有很小的毒素,成人食用後,毒素經過母乳進入嬰幼兒體內,嬰幼兒凝血機制不健全,因而引發出血。他力排眾議推翻了“出血熱”的診斷,並且要求立刻停止發放外調糧。患病家庭停吃黴變糧食後,因病致死的嬰幼兒數量明顯下降。
後來,蘭州大學生物實驗室從外調糧裡分離出一種可以破壞人體凝血機制的鐮刀菌毒素,證實了毛江森當時的判斷。
毛江森還被人們稱為甲型肝炎的“剋星”,他曾在上海甲肝大流行爆發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成功培育出甲肝減毒活疫苗,給人們帶來了希望。
聞玉梅:一定要摘掉“肝病大國”的帽子
聞玉梅,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學家,中國治療型乙肝疫苗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是乙肝大國,接種疫苗是公認的預防乙肝最安全、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對於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群,怎樣清除體內的病毒呢?
對此,聞玉梅提出了一個新的理念——治療性疫苗,即用疫苗消除乙肝的免疫耐受,激發人體自身的免疫力來對付病毒。
1995年,在世界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上,聞玉梅在國際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治療性疫苗”的概念,醫學界第一次正視疫苗的治療作用,為免疫學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大門。
如今,我國治療型疫苗已進入三期臨床研究,打破了我國在乙肝治療,尤其是抗病毒治療方面數十年來處於“尾隨”的局面,聞玉梅做出了“全世界沒有,只有我有,我們在做”的研究,使我國在乙肝疫苗研究領域獨領風騷。
研究乙肝三十多年來,聞玉梅收到了眾多乙肝病毒感染者或家屬的來信,聞玉梅回信表示理解他們的“痛苦和希望”。她也一直在透過自己的努力推動乙肝患者生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並呼籲恢復對乙肝的篩查。
文:採集工程專案辦公室/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