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紫砂區別於瓷器最大的特點,就是紫砂的底款是直接落做壺人的名字,而從來沒有官窯之說。
紫砂歷史上的“乾隆御製”,“大清製造”這樣的官印,也從來沒能渠道個人落款。
這是為什麼呢?紫砂的落款主要分為幾個時期,各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樣的?現在的五章,三章指的是什麼?
今天,紫先生帶大家來了解下紫砂款識的前世今生。
為什麼紫砂壺上落款是作者名字,而瓷器上的落款是窯口?
2019年,朋友邀我過去景德鎮,當時我們就專門聊到過這個問題。瓷器落款都是窯口,比如八大名窯:汝窯、哥窯、鈞窯等等。
而紫砂從一開始,到現在,都是用作者個人的名字來落款的。這個我認為魯迅先生的一個說法,最為合適:這個是“人的自我覺醒”的標誌。
紫砂壺,是個人獨立完成的工藝,從打泥條、圍身筒到成型,完整的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技藝和風格趣味。從誕生之初,就尊重作者的個體勞動與品牌意識,對於這些意識的重視,意義是深遠的。
而紫砂的落款,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早期:手刻款
在明代的時候,紫砂的底款章開始出現,而底款章的形式,是以在壺底外部手刻為主。
比如時大彬,他就是用竹刀在壺底刻上自己的名字。
這個時期的落款有兩種字型,一種是魏碑體(類似於碑刻),一種是等線體(筆畫粗細相同,類似於圓珠筆的書寫效果)。
第二個時期:過渡期
在清代的時候呢,出現了將自己刻好的印章,敲到自己做的壺底外部,這個就是印章款。
這個事情呢,手刻款和印章款同時存在,有的還是採用手刻,有的開始用印章,因為手刻款,對書法筆跡有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很多工匠比較難達到,而印章款識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適合不同器型,不同要求的留印。
於是手刻款逐漸被印章款所取代。
第三個時期:現代印章款識
現在我們經常說的三章,五章 是怎麼回事呢?
這個具體的要從“公私合營”開始說起。1954年公私合營,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成立,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紫砂一廠。
當時呢,紫砂廠成立屬於是流水線作業,生產出來的壺呢,也基本上是為了出口,所有當時生產的壺,都沒有個人名字的私章敲在壺底,一般都是敲“中國宜興”四個字。
一直到1980年,有了私營經濟,做壺人才又開始在自己做的紫砂壺上敲上自己的印章。
也就是說:
1954年前做的壺,壺底是作者本人的印章款識。
1954-1980年做的壺,壺底都沒有作者的署名,一般是“中國宜興”;
1980年後做的壺,又開始是作者本人的印章款識。
在這個時期,壺的落款一般出現在三個位置:壺蓋內、壺底、壺把(三章),也有個別特殊情況:如部分印章也會在壺內部或者壺身外部出現。
那麼,怎麼又演變成了五章(壺底章、壺把章、內壁章、壺蓋章兩個)了呢?
其實五章最早出現在商品壺上面,類似於淘寶。透過大量市場銷量宣傳賣點,反向影響了壺友的認知。比如強調“有五章的是全手的”,“有內壁章的是全手的”(其實真實的情況並不一定是這樣的)。
而壺友的這種認知,又倒逼做壺老師向市場妥協,現在演變成了紫砂行業的“潛規則”,開始大量採用五章的方式,這就是為什麼市場到現在既存在三章,也存在五章。
綜上,相信看到這裡,你也對紫砂壺的款識有了基本的認知,以及對紫砂的三章,五章有了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