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年郵票發行量過大,尤其是2015-2018年,熱門題材發行量超過2000萬,冷門題材也在千萬以上。郵政印的郵票過多,攤派給各地郵局,郵局為了完成任務,發展了一批郵商,將新郵打折批發給他們,一般都是幾百套起。
2019年開始減量,發行量降至千萬以下,最低的700多萬,這時候大部分郵局票源也相應減少,部分郵局取消了打折預訂的政策,而有些郵局則將折扣幅度減少,如原來五折改成七折。一直到今年,打折預訂依舊沒有完全杜絕。
俗話說,吃水不忘挖井人,這些郵商在發行量大的時候幫助郵局傾銷郵票,現在發行量少了,立馬將人家踢開似乎也有些不近人情。實際上這幾年新郵行情萎靡不振,不少郵商自動就退坑了,這樣反而促成了現在600多萬的發行量。
全國預定量至少有三分之一是郵商貢獻的,沒有郵商的參與,預定量肯定會大幅度下跌,只有這樣才能減少發行量。而且很多郵商原本就和郵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否則也拿不到折扣,對於郵局的某些領導來說,也指著這部分預訂每年發筆小財,所以至今打折預定依舊沒有完全消失。
除此以外,郵票發行量每年都在變化,2017年以來一直是減量的,持續了四年,明年減量已成定局,但誰也不敢保證能一直減下去,一旦哪天郵政開始抽風,又增量了,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如1997年,2007年,2015年,發行量漲了,任務就會加重,和工資獎金掛鉤,到時候各地郵局還得依靠郵商來預訂新郵,否則就完不成任務,這也是不敢把郵商徹底得罪的原因。
如果全國嚴格執行面值預訂,不再搞特殊化,利潤基本上就不存在了。郵商和普通集郵者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郵商相當於開店的,進貨量大,可以拿到批發價,如果沒有批發價,賺不了差價,誰還開店,廠家直接供貨給消費者,沒有郵商什麼事了,要想掙錢只能指望著新郵漲到面值之上,這就太難了,最終導致很多郵商退場,郵票預定量至少還能減少20%,郵政希望這樣嗎?當然不希望,發行量減少也意味著收入減少,寧願打折賣給郵商,多發100萬套,也不想全部面值預定,減少這100萬,這一億多的收入,郵政怎麼會隨便放棄呢?
所以要想杜絕打折,關鍵還是郵政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徹底擺脫對郵商的依賴,全部依靠普通集郵者來預訂新郵。當然這是有風險的,畢竟集郵是夕陽產業,而且廣大集郵者也是一心向錢看,大小版或許想多訂幾套,套票每年都打折,還有吸引力嗎?郵政依舊保持著和郵商的聯絡,也是對新郵缺乏自信的表現。郵政,郵商,目前來看就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誰也不敢保證沒了郵商的預訂,新郵還能預訂出多少,郵政要保證自身的經濟利益,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來源:郵海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