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的故事,也是一個普通農民家的故事,它折射了三代人的人生。文章出現人名均為化名。
被抓壯丁,光榮起義
1948年,解放戰爭逐漸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國民黨在戰場上損兵折將,到處抓壯丁。方武中是一個普通的農民,正在家裡幹著農活,就被國民黨軍隊抓去了,還被迫參了軍,不過方武中還沒學會開槍,所在的軍隊就起義了。
起義後,方武中並沒有選擇回家,而是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後來具體在哪個部隊,方武中從來沒和家人說過,只是說自己在第一野戰軍,是一名炮兵,還到大西北打過仗。
後來,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了,方武中也隨部隊去了朝鮮,朝鮮那邊的戰況,就像電影《長津湖》拍的那樣,吃的都是土豆和炒麵,天氣冷的要命。
方武中自己說:“那時就是靠信仰撐著,真不知道怎麼挺過來的。”
抗美援朝結束後,方武中跟隨部隊回到了祖國,慶幸的是他沒有犧牲,但他的好多戰友卻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躺在那片冰天雪地裡。方武中回來後沒多久,部隊又經歷了一次精簡整編,方武中光榮復員了。
復員工作,結婚生子
方武中復員後,被安排在了家鄉的供銷社上班,後來有人介紹物件,就結婚了,那時結婚不像現在這麼複雜,就見一面,問下願不願意,願意就找媒人說親了,不像現在還要處處看,可能那時的婚姻還有點不合理,但他們卻安安穩穩過了一輩子。
婚後不久他們第一個孩子就出生了,是個女孩,取名方蘭。第三年老二也出生了,也是個女孩,取名方玫。那時沒有計劃生育,後面又陸續生了三個女兒,老三叫方菊,老四叫方蘆,老五叫方芹。因為方武中骨子裡是地道的農民,所以直到兒子老六出生才罷休,取名方棋。
那時養孩子不像現在這麼嬌生慣養,老大六七歲就要開始照顧妹妹們了,再大一點就要跟著家裡下地幹活了。方棋出生時,方武中已經年過五旬了,所以對這個兒子尤其愛護,老六方棋從小沒受什麼苦,學習一度吊兒郎當。
後來方棋成績不好,也不想去上學了,方武中這才讓他開始幹農活,可方棋嫌幹農活累不願意幹,又要去上學。不過這樣倒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不好好上學就要回家種地,風吹日曬,泥巴草地。
兒女長大,陸續成才
老六雖然怕吃苦,但想學習總歸是好事,家裡就同意他繼續學習。老大為了不給家裡增添負擔,考了中專,其實那時中專很吃香,大多人都考中專,畢業給分配工作,如果考高中再考大學,萬一考不上處境會非常尷尬。
老大護校畢業後,託了親戚的關係(老大母親老表的兒子是縣城衛生局的領導,後來當了衛生局長),分配到了縣醫院上班。後來有人介紹,認識了一個鄉鎮教師,沒錢沒房就結婚了,婚後住在單位分的一間十幾平方的公寓裡,上廁所都要到醫院裡的公廁去。
老二沒考上學,方武中退休後,那時允許子女接班,老二就接了父親的班,上班後有人介紹,認識了鄉里財政所所長,也是沒錢沒房結的婚,後來供銷社不吃香了,老大的丈夫教育局裡有關係,老二就託他把自己調到鄉幼兒園當了幼師。
老三也是自己考的中專,師範學院畢業後,在鄉里中學當了一名老師。老四沒考上學,老二生小孩後,先是給老二家裡幫忙,後來老二的丈夫找關係讓老四當了一個民辦教師,然後她又努力了一把,透過考試成了鄉里的小學老師。
老五考的也是中專,也是師範類的,畢業後也成了鄉里的小學老師。老六後來初中在縣城裡上的,先是在老大家住了一陣子,因為生活不便,而且老二家也在縣城租了房子(比較大,有院子),後面就一直住在老二家,老六方棋最後考上了重點大學,算是子女裡上學最有出息的。
孫輩長大,一代比一代強
由於方武中的子女這一代人恰好趕上了計劃生育政策,他們每家只有一個孩子。老大的是一個男孩,名叫魏東。魏東小時候非常調皮,到誰家裡都會拉抽屜開櫃子,翻找東西玩,但只有到外公家,沒人管他。有一次他從外公家裡翻出來兩枚紀念章,一枚是解放大西北的,一枚是抗美援朝的,不懂事的魏東10塊錢賣給了收古董的,不過他外公從來沒有找過這些東西,當然也就沒有吵過他。
魏東初中的時候,逃過學,在社會上,逛遊戲廳、錄影廳,路邊鬥地主賭過錢,還經常打架,後來這些事被他母親老大方蘭知道了,氣得病了一場,還直咳血,在自己上班的醫院都沒看放心,又跑到北京大醫院去看,這讓其實心地善良的魏東非常慚愧和懊悔。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從這以後,魏東的成績都是名列前茅。
老二家的是個一個女兒,名叫水月。水月乖巧聽話,成績一直很穩定,中上等的成績。除了魏東小時候時不時在外公家住過,其餘的晚輩都是逢年過節和父母一起才去的外公方武中家,也除了老大的兒子魏東的成長有些曲折,其餘的都穩穩當當。
老大的兒子後來上了重點大學,畢業後到了部隊發展,老二的女兒後來考了研究生,畢業後在蘇州一個私立小學當老師,老三的女兒也是研究生,後來在上海考了公務員,老四的兒子正在複習準備考研,老五的兒子,大學快畢業了,老六的兒子正在讀初中。
僅僅講到這裡,這個家族的發展看著非常不錯,但是家族內部的事情有時不能從表面這麼簡單的去看,相互之間的關係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潛移默化的改變。
幾個事件,改變子女間關係
這個還要從老六方棋剛大學畢業開始說起,那時剛好是大學生包分配的最後一年,以前大學生,特別是重點大學畢業的,一般都分配到市裡或者縣裡機關工作,而這一年的政策是全部要下到鄉鎮工作。老二丈夫的親哥哥那時是一名鄉鎮的一把手,本來想託他找關係,把老六安排在縣裡的好單位,這下有政策他也無能無力了。
老六好不容易考上重點大學,一時心高氣傲,一點不願意到鄉鎮工作,加上老二家也在他旁邊使勁,說在鄉鎮乾沒意思,老六就沒讓分配,自己到大城市找工作去了,方武中一輩子吃公糧,他勸了兒子,老大的丈夫也勸了小舅子,可是他就是不聽,認為自己出去能幹出一番事業。老二的女兒後來在城裡上學後,老二就沒去工作了,保職停薪,專心照顧女兒上學。
老二不上班,閒時間會和別的婦女嘮家常,後來被人拉進了非法集資,被洗腦後,她從父親方武中和老三那裡拉了幾萬投資,最後全打了水漂,此後她和父親、老三的關係變得就不那麼和諧了。老六一個人在外面闖蕩,也沒成談個物件,後來老大丈夫在老家給他介紹了一個,談著談著就結婚了。
老六婚後,在縣城裡買了房,可老六的媳婦對公婆不怎麼孝順,可能是因為50多歲的年齡差吧,結婚後就面臨既要照顧小的又要照顧老的雙重壓力,心裡不情願。後來方武中年紀大了,有時會生病,自己兒媳婦不願意侍候,老大丈夫對自己介紹的這門親事很後悔,老大家和老六家關係變得也不怎麼好了。
六個子女,經過幾十年的相處,慢慢變得老大和老五關係不錯,因為老大丈夫在工作上幫了老五不少忙,老二和老四關係不錯,因為老二家之前幫過老四,後來都在城裡買了房子,兩家又離得比較近,老三性格獨立,和其他幾家關係都差不多,只有和老二家差些,老六因為自己的媳婦和誰家關係都不好。
兩位老人,兩種結局
老人年紀大了,會經常生病,方武中和他老伴也不例外,他們生病了會找老大看病,因為老大在醫院上班,隨著社會的發展,這所縣醫院成了三甲醫院,來這看病誰都放心。有時需要治療了,他們會住在老大家裡,不是非要住院,他們不願意住到病房裡,他們覺得那樣會給子女添很多麻煩。
方武中的老伴比他小好幾歲,腿腳還算靈活,有時方武中住的時間久了,中間他的老伴會來老大家看看他,有一次她回去後失蹤了,後來警方查明她是不慎失足落水死亡,方武中的老伴可能是間歇性老年痴呆發作導致的意外落水。她這一去,方武中成了孤家寡人,因為老大兒子在部隊不用家裡操心,方武中就暫時住在老大家裡。
方武中其他幾個子女,沒事也會過來看看父親,放下禮品說上幾句話,然後就走了。方武中是離休人員,這時他的離休工資已經接近每月7000元了(當時新入職公務員一個月才3000元),他每月拿出1500元給老大用來照顧他的飲食。後來老六得了病,做了手術,不適合在外面再闖蕩了,就辭職回了家,他認為也該自己進進孝道了,就把方武中接到他家裡照顧。
方武中知道自己到了兒子家,面對兒媳婦,日子可能不好受,他走時對老大說:“伺候我就是等於伺候錢,老六現在不能掙錢了,我多活一天就能給他多掙一點。”
方武中94歲時經常問兒女們,還想不想自己活著,兒女們都說想,其實他的外孫魏東看得透徹,他是不想活了,因為那時他已經不能下床好幾年了,但是他又苦撐著活就是為了兒子老六。終於有一天,方武中失去了最後的意識,基本成了植物人,腳部肌肉也開始壞死,照顧他變得越來越困難。
方武中活到這個歲數已經算是長壽了,何況他八十多歲的時候還能騎腳踏車,但是做兒女的也都希望自己父親多活一天是一天,尤其是老六,方武中多活一天,每個月都能給他這個兒子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老六的幾個姐姐是沒人會要父親離休工資的。
方武中越來越難照顧,老六跟幾個姐姐提了條件,每個月每人要出500元贍養費,不給就要輪流照顧父親,老二不願意照顧,老四和老五沒條件照顧,雖然有人不願意出這個錢,但最後還是都給了。方武中97歲後的一天突然呼吸困難,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老六向姐姐們要喪葬費每人5000元。
一個普通的老英雄就這樣悄然離開了人世,他曾經在老大家時,對老大這樣說過:“辦我後事的時候,我就不知道了,總之一切從簡。”
老人們都走後,子女們有時還爭論誰孝順誰不孝順的事情,其實在老人生活有保障的前提下,孝順不孝順,在於自己的內心,有空就去看看老人,為老人隨便做些什麼,而不是相互間去比較,孝順沒有標準,但一個孝順的人絕不會總把自己的孝順掛在嘴邊,而指責別人不孝順。
老人對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哪怕到生命的最後關頭他們都想著自己的子女,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他老了還養兒!
喜歡,請點贊關注,在下方評論留下你的看法,謝謝!作者會持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