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49年10月金門作戰失利後,解放軍第十兵團(1950年6月整編時改稱福建軍區)部隊就決心再攻金門。但是當時再攻金門遇到兩個主要困難,一是船隻不足,二是後方匪患猖獗。
第十兵團在金門作戰失利部隊只損失了3個團,其餘部隊急切要求復仇,士氣仍十分高漲。然而透過冷靜地總結教訓,第十兵團領導明確認識到手中現有的兵力攻擊金門雖然是夠用的,渡海的船隻卻不足,而且還要有充分的炮火掩護,登陸才有勝利的把握。
這時福建沿海的船隻大部被國民黨軍在後撤時擄走或破壞,徵集到的少部分船隻又在攻擊廈門、金門時大多損失,只好要求從其他地區調運。
而在1950年5月之前,華東地區的船隻主要用於保障舟山作戰的需要,廣東地區的船隻又用於解放海南島,尚無力顧及攻擊金門之需。因此,軍委決定待攻擊舟山群島結束,再抽兵抽船南下攻擊金門。
第十兵團再攻金門,還需要保證後方鞏固,才能解決供應問題。可是福建地區的匪患自1949年年末又猖獗起來,嚴重擾亂了解放軍駐閩部隊的後方。
在中國近代,福建一直是土匪如毛的地方,割據一方的“地頭蛇”多不勝數,尤其以閩西、閩南為最甚。國民黨在當政時對這些地方惡勢力多采取招撫政策,給他們封官加爵,求得他們不反抗政府,而任其魚肉人民。
人民解放軍進軍福建後,害怕人民起來對自己清算鬥爭的地主惡霸、國民黨軍的散兵遊勇又紛紛 和當地的土匪勾結起來,並得到國民黨軍隊和特務機關的封委,在各地開展所謂“游擊戰爭”。
1949年秋季以後,退到臺灣的國民黨當局為了阻礙人民解放軍渡海作戰,又以福建作為派遣武裝特務和“別動隊”的主要地區,僅1950年第二季度內就派出了5700名以上的武裝特務,分成155股渡海竄入福建內地,充當土匪武裝的骨幹,使有政治色彩的土匪發展到200多股,約3.5萬人。
福建自民國以來又一直是糧食自給不足、需要進口的省份,1949年因戰亂農村歉收,進口渠道又斷絕(當時福建無鐵路,海路又被封鎖),1950年春天遇到春旱,發生了嚴重的饑荒。
一些反動會道門組織就利用封建迷信蠱惑落後群眾,胡說什麼是共產黨來到激起了 “天怒”,結果全省一時發生了暴亂200多起。
1950年春節,平潭的“大 刀會”煽動3000餘名會眾以給部隊“拜年”為名,用大刀長矛襲擊解放軍第28 軍部隊。對於這些會匪,解放軍採取只打首領,以政治攻勢瓦解其附從的方法予以鎮壓。
這些烏合之眾雖然一擊即潰,但是畢竟在地方上造成一時嚴重的混亂。當時福建地區建立的地方武裝不僅數量少,而且成分還很不純,不能有效地剿匪,致使福建地區的匪患在1950年春季發展到十分嚴重的狀態。
面對福建地區的嚴重匪患,解放軍華東軍區因主力部隊尚在準備攻舟山,一時抽不出太多的部隊入閩。同時福建境內糧食缺乏,難以集中大軍,所以只好由第十兵團抽出8個主力團進行剿匪,並從各部隊調岀大批骨幹加強地方武裝,渡海訓練暫時停頓。
1950年3月,華東軍區從膠東抽出第三十二軍入閩擔負 剿匪的主要任務,第十兵團的三個軍(第二十八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一軍)才得以集中精力進行海上訓練,準備再攻金門。
舟山解放後,華東軍區的主力可以無顧慮地南移。根據軍委命令,華東軍區以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和炮兵第三師為入閩增援部隊,奉命向福建開動,集中在浙東沿海的船隻也準備向福建轉運。福建境內的匪患在夏季也開始減輕,沿海部隊後方安全有了保障,因此第十兵團準備等待增援的炮兵、船隻到達後,即再攻金門。
為了使攻島部隊消除因攻金門失利而造成的思想顧慮,提高渡海作戰的信心,解放軍第十兵團於1950年5月組織了對福建南部較易攻取的島嶼——東山島的進攻戰。
東山島是福建省僅次於平潭島的第二大島,面積165平方公里,人口8萬左右,系閩粵海上交通咽喉。由於該島是國民黨軍聯絡臺灣和廣東萬山群島的重要交通樞紐,又是其向閩粵兩省內地派遣特務武裝的重要基地,因而島上有國民黨軍新編第十七軍的兩個師約5000人駐守。
但是東山島距大陸最近處只有500米,相對金門等島嶼來說是易攻難守。
解放軍第十兵團根據以往經驗,為確保作戰勝利,集中了第三十一軍的第九十一師和第三十二軍的第九十四師,並加強了野炮1個營、山炮2個營,事先集中足夠的船隻,擬定好詳細的作戰方案,並作好各種準備。
5月11日晚間7時,解放軍在夜幕已降臨、敵機不能干擾航渡的情況下,以岸上的炮火掩護,開始越海強渡。晚10時,登陸部隊順利佔領島北岸灘頭陣地。守島的國民黨軍見解放軍大部隊已上岸,無力反擊,紛紛向島南端逃竄,覓船撤往金門。
解放軍隨即跟蹤猛追,至第二天天亮,全部佔領了東山島,俘虜國民黨守軍2000餘人,其餘3000餘守軍乘船逃走。
透過攻擊廈門、金門、舟山、海南島和東山島的實踐,人民解放軍已經基本掌握了以木帆船為主體進行渡海作戰的規律,探索出一套在當時行之有效的辦法。
實踐證明,在沒有制海權、制空權的情況下,對於距離在一夜之內的航程可以到達的島嶼,人民解放軍完全利用夜暗將部隊運抵其岸邊登陸。
當時人民解放軍的陸戰能力普遍遠遠高於國民黨陸軍的任何部隊,因而只要有相當於守島敵軍兵力的部隊登陸,就有把握完成奪島任務。
海南島和舟山的問題解決後,再攻金門已不再是軍委、華東軍區主要擔心的問題,華東野戰軍決心以第七、第 九兵團擔任攻臺的第一梯隊,第十兵團和入閩的另外三個軍擔任第二梯隊。
這樣,華東野戰軍的12個軍部隊連同後勤支援人員,投入臺灣戰役的總兵力將達50萬人。在當時,要實現50萬人投入臺灣登陸作戰,最大的困難來自兩個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隻,二是海空軍掩護問題還有待解決。
解決渡海船隻的問題,在建國初期的條件下是一大難題。要運送50萬部隊渡海,連同裝備、糧彈、飲水、燃料、馬匹、車輛等,所需船隻甚多。
根據打舟山群島的經驗,運載兩萬人渡海,需要各種船隻477艘,水手和輪機船司機4000人,且第二梯隊不能依賴第一梯隊的船隻返航接運,必須自備船隻。因此,軍委估計需籌集船隻至少1.2萬艘,總噸位達30—50萬噸。
可是,籌集這批船隻並非易事,首先,內河船隻在海上不能用,其船體結構、船型均完全不同於海船。更主要的問題是,能在海上撐船的水手極其缺乏,部隊自己訓練的水手有限。
其次,沿海一帶船隻所剩無幾,大多數被國民黨軍掠奪一空,徵船實在不易。
再次,海南島、舟山群島、萬山群島三次島嶼進攻作成,船隻損失較多,特別是在舟山和海南島戰役中,每次都損失一批船,一般估計損失率為一半到三分之二,再想補充則甚難。
解放海南島戰役勝利後,參戰的40、43軍也只能支援華野渡海部隊3艘十分完好的商用機帆船和200艘普通木帆船,僅夠運載不到一個師的兵力。
更麻煩的是,只要天氣好,敵機便每天出動偵察轟炸,炮艦也加緊襲擾,圍追堵截解放軍運輸給養和訓練的船隻。 所以要靠從沿海現有船隻中籌集幾十萬噸位的機動船是辦不到的。
解決海空掩護問題,也是保證渡海攻臺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前提,而人民解放軍當時確實不具備這種條件。
臺灣距大陸最近距離也在80海里以上,平均距離則有100多海里。
解放軍對金門、海南島發起進攻時,航渡距離只有5 ~ 15海里,以帆船航行幾小時即可到達,完全可以在一夜間起航並完成登陸,從而能大大減少國民黨空軍的攻擊和海軍攔截的威脅,向臺灣航渡則完全不具備這種夜航登陸的條件。
解放軍當時擁有的木帆船時速大多隻有七八海里,向臺灣航渡需要一天一夜時間,龐大的船隊一旦沒有夜幕遮蔽,在完全暴露的海面上必然會遭到國民黨海空軍的全力攔截攻擊,沒有海空軍掩護的船隊將會遭到極慘重的損失,根本不可能達成登陸成功的目的。
因此有了渡海的船隻後,還必須建成一支能夠較敵方具有優勢的海空軍,才能保證臺灣戰役這種規模的渡海作戰的勝利。
軍委在籌劃臺灣戰役時,鑑於上述這兩個主要困難,決定在不影響恢復國民經濟的前提下,集中財力物力籌集修造船隻,並儘快建設海空軍。但是在當時中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技術條件極其落後的條件下,籌集修造大量船隻和建設海空軍都非短期所能完成。
沿海地區解放後,人民海軍接收、徵集到可用的商船、漁船僅有169艘,總噸位6.48萬噸。建國初期我國沿海的造船工業一般只能製造內河小船,修船能力也十分有限。
當時國民黨空軍又以沿海的造船廠和較大的船隻為主要轟炸目標,如1950年1月25日對江南造船廠的一次轟炸,就炸燬炸傷“常州”號、“萬壽花”號等26艘艦船,嚴重影響了修造船的進度。
有鑑於此,軍委決定抽調高炮部隊,重點防護造船廠,並要求造船廠優先趕修工期短、見效快的輪機船和小型商船。
此外,我黨利用英國已承認新中國,想建立關係的有利條件,在香港購買到舊船48艘,總噸位2.54萬噸,並向英商繼續洽商購買。
不過即便如此,至少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才能達到籌集幾十萬噸位船隻的數量要求。
建設海空軍的工作,自1949年夏天起就一直在加速進行。自1949年4月起,人民解放軍利用國民黨軍起義的艦艇建立了華東軍區海軍,為了躲避國軍空軍轟炸,不少艦隻沿長江上駛武漢一帶。
1949年12月,軍委考慮到今後臺灣戰役和保衛海防的需要,決定立即建立海軍司令部,將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司令部改為海軍司令部直屬機關,任命第12兵團司令員肖勁光為海軍司令員。
同時,軍委要求上海等地的造船廠抓緊搶修被國民黨軍破壞或炸壞的艦隻,以供新建的海軍使用。1950年1月中旬,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又視察疏散到武漢一帶的華東海軍,並找原國民黨海軍一些高階軍官瞭解臺灣海軍的實力,組織人員初步計算了對臺登陸作戰所需的艦船數量和物資儲備。
人民解放軍解放大陸期間,繳獲和接收起義的艦艇共183艘,總噸位4.3萬噸,佔國民黨海軍軍艦總噸位的四分之一。經過海軍和高炮部隊的艱苦工作,至1950年春,長江下游的空中掩護已基本解決,解放軍的華東海軍很快形成了一支可以投入戰鬥的力量。
1950年4月23日,華東軍區海軍迎來了成立一週年這個紀念日,華東軍區在南京的長江江面舉行了艦艇命名儀式,預定擔負指揮渡海作戰的主要指揮員粟裕、葉飛、宋時輪、王建安、劉道生參加了儀式,共有戰鬥艦艇51艘、登陸艦艇52艘、輔助船30艘(共4.3萬噸)被命名。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國民黨海軍雖然因起義和萬山群島、海南島兩場海戰損失慘重,但總噸位仍有10萬餘噸,並有不少大型驅逐艦和護衛艦。在臺灣海峽仍有相當大的優勢。
而解放軍的艦艇因噸位小、效能差,在海戰中還難以同國民黨海軍的一些大型艦隻匹敵,需要增添一些新艦和大艦。1950年2月,中國和蘇聯兩次簽訂了海軍訂貨協議,將蘇聯對華3億美元的貸款中的1.5億美元用於購買海軍裝備。
同年4月,我國又向英國商人訂購了2艘排水量達7000噸的巡洋艦、5艘護航驅逐艦、4艘掃雷艦。但這些訂貨在朝鮮戰爭爆發後被英國政府取消。、
如果能較快取得蘇聯和英國的艦艇裝備,人民海軍將會對國民黨海軍具有明顯的優勢。
建設人民空軍的工作,自1949年夏天之後也在加速進行。1949年8月,第14兵團機關奉命組建空軍司令部機關,首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提出“一切為了辦好航校”的行動口號,以培養飛行員為空軍的頭等大事,從陸軍中選調的10名師級幹部也都被派往航校擔任領導職務。
按照世界上訓練飛行員的一般常規,一個飛行學員從進入航校到畢業需要二三年的時間,解放軍空軍急需大批飛行員,因而只有在訓練中打破常規,實施突擊、速成式的訓練。
由於第一批參加訓練的89名飛行員都有在原東北老航校訓練的基礎,因而進行蘇式飛機改裝訓練比較順利。
1950年5月,新中國成立後培養的首批飛行員順利畢業,構成建立空軍第一支作戰部隊——第4混成旅的飛行員基本隊伍,完成了軍委力爭在1950年夏天建成第一支能夠使用的航空兵部隊的要求。
1949年年底入學的學員共有2366名(其中空勤學員930名),按照一年為期畢業的要求進行突擊培訓。這樣,預計在1950年年末以前能培養出900名左右的飛行員,裝備作戰飛機400架左右,是國民黨空軍的兩倍。
屆時,解放軍的作戰飛機在質量上同國民黨空軍的飛機將不相上下,在數量上則能略佔優勢。由於國民黨軍沒有潛艇,因此在當時的臺灣海峽,我軍有了制空權,基本上就能掌握制海權,滿足掩護50萬登陸部隊渡海需求。
在現代進行渡海登陸作戰,除了要擁有陸海空軍外,還需要三軍具有協同作戰的能力。
解放軍華東軍區根據攻臺作戰的需要,確定了新的訓練大綱,決定從同年3月至次年3月各軍兵種分別進行訓練,翌年(1951年)4月和5月進行三軍兩棲作戰的合練,然後準備以三軍配合的兩棲登陸作戰最後解決臺灣問題。
一聲令下,前線數十萬大軍於1950年開始奪島大練兵活動,指戰員們站在水深到大腿的泥灘中演習,苦練“四快一強”戰術思想。亦即上下船快、破除防禦快、奪取灘頭陣地快、爬山快、作戰全過程頑強。
5月以後,部隊又加緊強航渡、強登陸、強暴破、強佔領、強攻擊等“五強”演練。
鑑於國民黨軍在臺灣西部沿海修建與鋪設了大量防禦設施,再根據金門戰役的經驗,國民黨軍在灘頭必然部署大量坦克和裝甲車充當移動的火力點,如何破壞敵人防禦工事,突破守敵灘頭陣地,這在1950年5月召開的第三野戰軍攻臺各軍參謀長會議上,大家都認為是個困難問題。
當時初步研究出來幾個解決辦法:一是以登陸艇載水陸兩用坦克,衝破敵水上附防工事,此法擬在長江內進行試航。二是以小船送炸藥爆破,但拉火後船不易迅速脫離危險區回來。三是以火箭炮、戰防炮、戰防槍三種武器,對付敵坦克為最有效,但前線部隊極其缺乏火箭炮,要求從東北軍區調撥一批武器使用。
也是說,華野傾向於火箭炮和火箭筒最頂用。會議結束後,攻臺指揮部決定將部隊火箭筒集中使用,各軍成立火箭筒營,待東北軍區支援的火箭炮到達後,各軍再另外編成火箭炮團。
反觀臺灣方面,1950年春夏之交,是臺灣國民黨當局最為恐慌的日子。海南島和舟山的棄守,讓不少人認為大海也無法阻止人民解放軍。相當大一部分“黨國要員”對守臺灣根本喪失了希望,而爭相逃往海外。
當時唯一能使臺灣國民黨當局感到寬慰的是,在大陸促成國民黨政府經濟崩潰的通貨膨脹在臺灣卻得到了緩解,臺灣的市場能夠勉強保證供應,來臺的50多萬官兵和近百萬文職、軍政人員及其家屬的基本生活還有保障。
對於中國舊式軍隊來說,能否保證發足薪餉歷來是關係到軍隊生死存亡的大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兵變不斷,大多是由欠餉造成的。從北伐起直至解放戰爭後期,蔣介石的嫡系軍隊極少有譁變和起義倒戈的事發生,關鍵也在於蔣介石能基本保證薪餉供應。
1948年秋季以後,因蔣介石推行強制兌換金圓券,許多嫡系部隊的薪餉一時也無法保障,結果促進了國民黨軍事機器的迅速瓦解。
鑑於上述教訓,蔣介石要求對來臺的官兵要發放銀元和實物,暫時緩解了軍隊在大陸上那種土崩瓦解的勢頭。
蔣介石能在臺灣一時緩解通貨膨脹,其實也不是什麼奇蹟,只不過是蔣介石對於撤守臺灣早有準備,從1948年12月至1949年5月將儲藏在上海中央銀 行的全國的黃金、外匯儲備全部運往臺灣,為此還不惜多損失十幾萬部隊,讓湯恩伯在上海堅守了十幾天。
這批運往臺灣的黃金達277萬兩,連同外匯其總價值在當時相當於1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1948年秋國民黨政府發行“金圓券”時強令全國人民交出所有黃金、外匯時蒐羅到的。
當時,儘管臺灣島內的經濟形勢一時稍有穩定,可是軍事上的敗勢憑自己的力量卻已無法挽回。國民黨陸軍只剩30多萬人,而且其中只有從舟山撤回的幾個軍和孫立人訓練的兩個軍新軍還算完整,其餘均殘破不堪。
國民黨海軍已經連續損失了 70餘艘艦隻,只剩下50餘艘軍艦總計10萬噸。國民黨空軍也只剩下200多架作戰飛機,依照人民解放軍空軍的發展速度,不出一年其實力就將遜於解放軍空軍。
為了刺激瀕臨離散的人心,蔣介石雖然口頭上一直聲 稱要“反攻大陸”,其實對於靠自己的力量能否守住臺灣也毫無信心。
正是出於這種心理,1950年5月國民黨軍從海南島、舟山撤退後,一些臺灣官員就試探著提出到菲律賓建立流亡政府的問題。
為此,1950年5月26日,美國代理國務卿韋布曾向菲律賓政府提出蔣介石及其軍政要員是否可以去“避難”,6月2日美駐菲大使科恩電覆國務院稱:“總統季裡諾持不歡迎態度,外長羅慕洛說,如果蔣介石來菲律賓,他將下令要蔣於24小時內離境。”
為了能守住臺灣,當時蔣介石已不擇手段,不惜求助於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舊軍人。1950年2月,蔣介石派國民黨政權中著名的親日派、其在振武學校的同學張群到日本,打著報答蔣介石在日本投降時對日軍的“恩德”的旗號,招募舊軍人“協防”臺灣。
這個所謂“恩德”,就是指日本投降時蔣介石向全國號召要對投降的日軍“以德報怨”,同時又要按國際法已成為戰俘的日軍仍然手持武器“維持秩序”,即對抗共產黨領導的武裝。
對於執行了這一命令的日軍將領,無論在侵華戰爭中有 多麼大的罪行都予以赦免。
如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本是人所周知的侵華主要戰犯之一,卻也在人民解放軍大舉橫渡長江前的1949年1月26日由“國民政府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宣判“無罪”釋放。
不過蔣介石的這一企圖 並不能如願,當時的日本剛剛戰敗,百業蕭條,廣大人民包括舊軍人在內都極度厭戰,願意應募者寥寥無幾。蔣介石還企圖糾集南朝鮮、菲律賓政府一起組織“亞洲反共聯盟”,結果因美國不贊成,這一企圖也未成功。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馬上決定以此為藉口出兵朝鮮,同時控制檯灣。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宣告,在宣佈出兵朝鮮時,又稱將派第七艦隊駛向臺灣,阻止共產黨從大陸進攻臺灣。
美國宣佈出兵臺灣還是使絕望中的蔣介石及其左右感到喜從天降,一時臺灣軍政人員都奔走歡呼,認為自己從此得救。6月28日,國民黨政府外務部門負責人葉公超即發表宣告,歡迎美國“協防”臺灣。
不過,後來蔣介石、蔣經國等臺灣統治者畢竟感到宣傳靠外國干涉挽救了自己太不光彩,於是又大力鼓吹金門的“古寧頭大捷”是穩定臺灣海峽局勢的“轉折點”。可是任何頭腦清楚的人只要回顧一下這段歷史,都會清楚所謂“轉折”何在了。
美國出兵臺灣,使新中國面臨的軍事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6月30日,軍委向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傳達了中央新的戰略方針:“形勢的變化給我們打臺灣增添了麻煩,因為有美國在臺灣擋著”。“現在我國的基本態度是,譴責美國侵略臺灣,干涉中國內政。我們軍隊的打算是:陸軍繼續復員,加強海、空軍建設,打臺灣的時間往後推延。”
美國出兵朝鮮和臺灣後,新中國在東北和臺灣海峽兩個方向都受到嚴重的軍事威脅,而當時的東北是中國的工業中心,戰略地位更為重要,所以中央在軍事上的注重點自然轉到東北邊防問題上。
7月上旬,軍委決定組建東北邊防軍。7月13日,軍委任命粟裕、肖勁光為東北邊防軍的正、副司令員,鄧華為第十三兵團司令員,當時準備將東北邊防軍建成一個下轄幾個兵團的大單位。
儘管粟裕、肖勁光二人因故都未到職,但是軍委決定這兩位原定的臺灣戰役的主要指揮員到東北邊防軍任職,這本身就說明了軍委戰略重點的轉移。
在推延攻臺計劃的同時,軍委對於是否攻擊金門等沿海島嶼的問題還一時未作最後決定。6月下旬至7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部隊還在繼續進行攻擊金門的準備。
原定入閩配合第十兵團進攻金門的第二十四軍、第二十五軍和炮三師繼續按原部署於7月間入閩。7月上旬,人民解放軍華東海軍協同陸軍攻佔了浙江東北部海域的嵊泗列島,7月12日解放軍華東海軍又突襲了浙東的披山列島。
1950年7月下旬以前,美軍的艦艇只是在臺灣海峽中巡邏,還未直接支援華東沿海島嶼上的國民黨守軍,這些島上的國民黨軍仍準備撤逃臺灣。
胡璉在 1976年8月在臺灣發表的《金門舊憶》中也公開承認說:“七月中旬我軍曾有放棄金門的計劃。後經東京美軍當局的勸告,我乃仍堅守不放。正當決定撤守並準備實施時,七月二十三日,校長忽派專員送親筆信來——仍然準備在金門作戰。
事實也是如此。7月31日,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率16名高階官員組成的代表團抵達臺灣,次日和蔣介石達成了 “共同防衛”的會談協議。
8月4日,美國空軍第十三航空隊司令抵達臺灣,併成立臺灣前進指揮所。由於美軍的直接干涉,國民黨軍才停止從金門撤軍,並又進佔了剛剛放棄的浙東部分島嶼。
考慮到美軍介入臺灣海峽後的形勢,8月11日軍委致電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指示:臺灣決定1951年不打,待1952年看情況再作決定。金門可決定在1951年4月以前不打,4月以後待命再打。隨後,人民解放軍停止了攻擊金門和沿海其他島嶼。
美國出兵朝鮮和臺灣時,印度支那戰場的形勢也緊張起來,對於中國南部構成了威脅。自1950年初以後,美國加強了對侵越法國遠征軍的援助,並承認了以原越南皇帝保大為首的傀儡政權。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又向越南派去軍事 顧問團。
因此,黨中央為了打破美國對新中國的軍事威脅,考慮有可能在臺灣海峽、越南和朝鮮三個戰場同美國進行軍事較量。而從人民解放軍當時所具備的作戰條件來看,從中國國力來看,在這三個戰場中以選擇朝鮮戰場同美軍較量最為有利。
因此,軍委出乎美國軍政首腦意料之外地確定出兵朝鮮,並逐步解除了華東軍區渡海實施金門作戰和臺灣戰役的任務。
1950年9月9日,軍委命令原定作為攻臺主力的第九兵團(轄第二十軍、第二十六軍、第二十七軍,第二十三軍留華東)北上,準備作為入朝的第二梯隊。9月15日美軍在朝鮮仁川登陸,同日軍委正式下令推遲進攻金門。
1950年10月初朝鮮戰局進一步惡化,三八線已被突破,從10月19日起,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陸續入朝參戰,10月25日抗美援朝戰爭正式打響。
儘管中美兩國並未宣戰,從這時起抗美援朝戰爭已成為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全軍第一位的工作,在東南沿海的渡海作戰就此全面停止,海峽兩岸的鬥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