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戰役結束後,180師團以上幹部基本受到處分,去除撤職、調離以及受傷回國的人員,全師還剩3000餘人。無論180師的番號是否被撤銷,這支部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就是重建。當李鍾玄被火線任命為180師新任師長後,他將面臨的不僅僅是隻有3個師級幹部(包括自己)的指揮機構,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戰士們丟掉沉重的思想包袱,恢復戰鬥力,這場“翻身仗”並不好打。
180師在第五次戰役主要的師、團級幹部及戰後處理情況如下:
師部:師長鄭其貴(被降職後調離),政治部主任兼代政委吳成德(被俘),副師長段龍章(被降職後調離),參謀長王振邦(留任)。
538團:團長龐克昌(被處分後留任),政委趙佐端(被俘),參謀長胡景義(被處分後調離),政治處主任張啟(被處分後留任)。
539團:團長王至誠(被處分後任炮兵主任),政委韓啟明(犧牲),副參謀長魏林(被俘),政治處主任李全山(被撤職)。
540團:代團長劉瑤虎(犧牲),政委李懋召(被處分後留任),政治處主任王體先(犧牲)。
當180師的事情“塵埃落定”後,師級幹部只剩參謀長王振邦1人,三個步兵團的幹部也僅有538團團長龐克昌、政治處主任張啟和540團政委李懋召等3人,重建180師的當務之急就是任命新的軍政幹部。
當李鍾玄接到任命時(1951年10月),還在15軍44師(副師長)的陣地上。這位原太行軍區的“老八路”不會想到,在今後近6年的時間裡,他的名字都會與180師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尤其是在朝鮮戰場的後兩年,他的一切工作都圍繞著“打翻身仗”開展。
志司和3兵團最初為180師安排的新政委是原12軍36師政委李少清,新政治部主任是原60軍後勤部的袁本慧,沒有副師長、副政委、副參謀長和副政治部主任。在不久後的一次空襲中,李少清被炸傷、回國休養(1953年2月20日,原11軍33師副師長唐明春擔任180師政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180師的指揮機關裡只有李鍾玄、王振邦和袁本慧3名師級幹部。
每當回憶起那段只有3個師級指揮員的師部時,李鍾玄都感慨萬分。王振邦是唯一的留任者,他對180師的處理結果有看法,平時不怎麼說話,一心埋頭工作,就是為了180師有朝一日能重上戰場。李鍾玄也始終秉承著一個原則:“不詢問受挫的責任、不討論上級處理的結果,一切以‘打翻身仗’為主”。
除了師級指揮人員少,李鍾玄還要解決一個更大的問題:新補充兵員的思想及訓練情況。
在入朝參戰之前,180師有接近60%的“新兵”,其中包括原國民黨95軍起義計程車兵。在突圍的過程中部分人員出現消極、畏戰的情緒跟此也有一定的關係。180師的眾多幹部受到處分,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戰士的思想工作做得不夠充分。重建後的180師有5000新兵(均來自四川),如何讓這些人快速地成長是首要問題。
由於大部分的營、連級幹部還是原180師的骨幹,他們都經歷了九死一生的突圍戰鬥,軍事素養值得依賴。對於訓練新兵的工作也不陌生,他們本身就是從原太嶽軍區的地方部隊一步步磨練成野戰軍。但是,他們同樣還有一個很大的思想包袱:180師的番號是不是要被撤銷?
1952年11月10日,60軍接到志司發來的一封電報:“33師歸60軍建制,180師為獨立師,直轄志司,繼續鍛鍊”。對於“磨拳霍霍”、志在打翻身仗的180師將士來說,這無疑是個壞訊息。如果不能以180師的身份重返戰場,那麼會成為所有將士終生的遺憾。
一個多月以後,60軍老軍長張祖諒(接替韋傑重新擔任軍長)終於給大家吃了一顆定心丸:“33師歸21軍建制,60軍三個師的建制不變”。這紙命令讓全體將士放下包袱,他們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切準備等待命令,等待重回戰場、為自己證名的那一刻。
180師在1953年的夏季反擊戰中重回戰場,時隔兩年後他們終於又回來了。只有經歷過第五次戰役的老兵才知道,那兩年的時間有多麼的漫長。對於一個軍人來說,打敗仗被處分不是最丟人的事情,“貪生怕死、政治動搖”才是他們難以接受的結論。